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创设中学语文高效课堂
2018-09-02方红霞
方红霞
内容摘要:新课程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促进新课改的落实和实践,创设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科学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研究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 小组合作学习 高效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高效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如何创设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关键还是要激发学生兴趣,采取有效教学方式。我认为现今语文课堂急需解决的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能力在应用、审美和探究方面有所提高。《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课标要求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促进了新课改的落实和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的班级教学结构,它强调个人在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同时又带动小组的整体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呢?
一.科學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科学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分组时,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一般分成4-6人的小组较为恰当,这便于学生相互间的合作讨论。我所教班级每组6人,分组既考虑了语文学科优生与差生的搭配,还考虑了学科间强弱的组合,这更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相互提高。小组成员一旦确定,我便让每个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长,并讨论给自己小组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如“勇士”、“书香袅袅”、“扬帆远航”等。同时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要求人人有事做,尤其要给差生赋予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感受小组学习成功的快乐,引发学习的兴趣,否则部分学生会无所事事,势必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
二.充分发挥小组学习作用
1.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互助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小组合作学习便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读书、思考,形成自己见解并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是乐于相互交流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例如,我教授《雷雨》一课,让每个小组分别选出导演、演员,给他们三天的时间熟悉剧本,并适当指导话剧表演技巧,要求其他同学阅读教材,熟悉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争当有欣赏水平的观众。在同学们的积极排练下,课上,表演者倾情演绎,学生观众们认真观看。评论时,大家发言很积极,评点的语言很精彩。可以说,学生的亲身表演融入了他们的深刻体会,这比教师再精彩的讲解效果都要好得多。
此外,我在评讲试卷时,也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先让每个小组内部合作讨论,纠正错误,如果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然后提出来让其它小组帮助解答。实际上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作用,试卷众多错误都能得到纠正,如果全班小组还不能解答的问题,这时教师便起到引导的作用,师生合作解决难题。
2.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了条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这样能增加小组学习的思维火花的碰撞,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如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时,朱光潜先生举了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这一事例,《史记》李广射虎原文为:“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认为王若虚的改动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他认为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这一段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一个小组学生也认为王若虚将原文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不妥,但分析角度与朱光潜先生不同,他们认为李广是一名出色的将军,精于打猎,一般情况把“石”误认为“虎”可能性小,王若虚改的句子中没有“草”这一环境,原文“尝见草中有虎”的“草”,或许此时有风,让石头若隐若现,李广把“石”误判为“虎”也便在情理之中了。在激烈的争论中,另一组学生针对王若虚将原文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提出了与朱先生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王若虚的改动比原文更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原因是原文的“中石没镞”和“视之,石也”自相矛盾且重复累赘了,已失去了惊讶之味。由此可见,学生在小组的讨论学习中,往往能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让学生闪现创新的火花。
三.开展小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与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它将个人学习、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地结合起来,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成为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内容多,而语文课的时间少,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完成任务,采取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拓展语文学习的信息空间。教师可以把学习的内容分成多个学习主题,让各小组自行选择主题,由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归纳总结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展示,小组间共同协作、交流、分享,这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解决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多时间少的矛盾,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研究能力的提高。如我在上“李白诗歌选读探究性学习”一课时,在课前便让各小组分工收集李白的相关资料:李白的生平思想和时代背景,李白的十首代表诗歌。然后课堂组织学生在班上汇报、交流、展示,整堂课气氛活跃,信息量大,师生共同分享学生小组合作研究的成果,这是传统教学课堂根本就无法完成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生交流的信息容量远远超过了教师预设的内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充分地得以体现。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课堂交给学生,积极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主人,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实现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创设。
(作者单位:湖北省红安县八里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