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8-09-02黄会敏荆世杰
黄会敏 荆世杰
内容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的宝贵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着眼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激励大学生成人成才。针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不同类型的激励理论,以求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让受教育的大学生更好的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关键词:大学生 激励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一.激励理论视域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基地,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在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1]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大学生正处于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各方面因素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的“需要”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经费主要来自于父母资助,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或者国家设置的奖学金等维持基本生活的需要。绝大数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能得到基本的满足。大学生处于多元化的网络环境大背景下,他们的个性都更加突出,心理更加复杂,有着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以及文化需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普遍存在的内容单一、单向的灌输式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多面对着就业的压力,精力大多放在专业课知识学习上。学生感到在思政课无法学到实际有用,或是对今后就业有利的知识,厌学情绪和行为便随之产生。
(二)激发大学生改造和修正行为的方法使用不完备
1.正负强化功能未能并向而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奖惩结合”,以正面激励方法为主使之产生上进心调动其积极性,将学生的不利方面转向有利的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存在自控力不足、缺乏辨别能力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对其进行批评指教,放任自流,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会得到良好的结果。
同时,要注意激励和惩罚的及时性,适时地激励和约束才能促进教育对象更好的发展。行为受到的强化不及时,那么良好行为得不到及时巩固和肯定,同样的会放任一些不良行为的滋生,如学术不端等。
2.激励的艺术性不足。激励是一门艺术,而激励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工作者的语言运用,使用得体的激励语言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在批评激励过程中,更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进行有力的激励,严禁使用带有威胁、挖苦性质的语句。现如今,我国大学校园中多为“90后”的学生,“90后”一般个性十足、有着较高自尊性但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发生大学生自杀性事件,更是对教育工作者使用批评激励的“尺度”把握带来了压力。
(三)激励目标设置的不科学
在当今校园中,很多大学生感觉到迷茫,主要以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为主。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目标,即使有目标也停留在空喊口号阶段。如对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而言,大多数树立的目标是做个好学生,但是对“好学生”的标准并不明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却得到应有的回报,导致最后临近毕业时发现自己一事无成。大学生在设定目标时往往没有细化、确切的目标,或者在设置目标时脱离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根本无法做到以及不知道如何去做。长期以往会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就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平时工作中,不仅要告诉学生要什么,更要让他们知道具体做什么、怎么做。
二.科学利用激励理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采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从需要出发,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90后”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身体心理各方面处于不断变化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的内在需求。随着年级以及年龄的增长需求会不断变化,占据主导作用的需求也会不一样。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详细分析大学生的不同阶段的主导需求,有的放矢的进行激励。
人是社会人,需要融入集体得到他人的認可。大学寝室是每个大学生日常生活多数时间的所在地,教育者需要多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满足学生的社交需要,增进彼此的凝聚力,拉近彼此的距离。大学往往思想境界更高,但由于自身经验阅历不足,需要教育者引导其产生深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思想渐趋成熟,面对亟待就业的压力,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且变化很快,几个方面的需求同时存在都是可能的。但这些需求中,总有一种或者几种需求占据主导着学生的行为,这也就决定教育者的工作重点是找到其主导作用的需求,有的放矢的进行激励。
(二)充分发挥“保健-激励”因素功效,增强源头激励
保健因素它带有预防性,能够维持现有的状态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日常班集体活动属于保健因素范畴,只能维持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并不能完全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
考虑到目前大学生基本生存需要都能满足的情况下,单纯设置的奖学金等奖励无法完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挑战欲,同样的在课业上通过投入时间精力取得的理想成绩,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满足感。所以,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结合双因素理论。长期处于“舒适区”的学生,没有挑战欲没有激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也会逐渐消退。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工作中,不断调整授课模式以及考核模式,如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考核模式多为默写背诵,与以往初高中考核方式无明显区分,对于学生没有挑战性只需临时“抱佛脚”便可以通过考试,这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抬头率”并不高的原因之一。
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对于学生取得进步应给予物质奖励以防不满情绪的产生,但不能过分注重于保健因素的改善与提高,更重要的是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热情,综合两方面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三)合理化确定目标
意识对这个目标的价值大小的估计,以及对这一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公式表示就是:激励水平=效价*期望。[2]这也就是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依据这一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进行有效合理的目标激励。
大学阶段的目标设置对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都有着指向作用,高校教育者首先要帮刚入校的新生设置大学阶段的目标。第一,引导学生在设置目标时同社会总体目标相结合,将个人愿望和社会集体愿望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个人的目标。第二,引导学生在设置目标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切勿好高骛远也不可妄自菲薄。为了提高大学生实现目标的精准性,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将大学生阶段的整体目标分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同时时刻提醒学生以大的人生目标为指导。
通常情况下,目标设置应该高于个人能力,才会让人感到挑战性。但目标的设置也不可脱离实际,过高、过大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从而打消其积极性。[3]
(四)正负强化相结合,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根据强化理论,“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化,影响和改造人的行为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4]教育者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的需求实施正强化和负强化,利用好正强化的激励作用,不断巩固和加强学生们的正确行为,给予学生肯定和褒奖,使学生的正确行为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不能忽视负强化的积极作用,纠正学生们的错误行,例如处分、批评等。考虑到大学生普遍有尊重需要,应当以正强化为主,少用批评尤其是公开批评,但并不是不用,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利用语言的艺术,能在不伤害学生自尊性的前提下,达到激励的效果。
斯金纳等学者的“强化理论”,认为“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5]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管是使用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反馈不及时,良好的行为得不到巩固便会逐渐消失,而不良行为会进一步加强。
我国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量较大,面对学生太多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以及学生干部的优势地位,他们相对专职教育者来说,更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日常动态,能够给予学生及时的奖励,也能在学生犯错误时及时纠正。
三.结语
结合激励理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支撑,更能深入了解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具體的解决方法。本文基于激励理论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依据不同类型的激励理论进而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本的对策和具体的措施。希望能借此分析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手段,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2]郭恵容.激励理论综述[J].企业经济,2001.
[3]杨世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激励理论的运用[D].江西农业大学,2011.
[4]沈雪梅.激励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6.
[5]周三多.管理学[M].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作者介绍:黄会敏,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荆世杰,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