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根源初探

2018-09-02赵亭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根源文化差异饮食

赵亭

内容摘要:中西方饮食植根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食材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餐烹调方式、口味、菜品等的差异背后体现出的是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中餐体现出中国人的感性思维,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西餐则体现出西方人的人文思想和理性精神。

关键词:饮食 文化差异 根源

中西方饮食文化从食材、烹饪到餐具、用餐都有很大的差异。中餐给人普遍的印象是食材杂、口味重、多油;西餐则是多肉奶、冷加工、清淡。筷子是中国的名片之一,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而刀叉则是西方人惯用的餐具。中国聚餐多为圆桌,讲究身份地位和席位,注重情感交流;西方分餐制则与之大相径庭。

本文将从食材及饮食结构差异、烹饪及口味差异、餐具差异、用餐礼仪差异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根源。

一.食材及饮食结构差异

由于中国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北方适应于其自然地理环境多种植小麦,南方则多种植水稻。这种传统种植结构形成了中餐饮食结构以谷物、蔬菜为主,素食居多的特点。

西方许多国家的气候、环境,如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分适宜牧草生长,因而畜牧业发达。这就使得他们饮食结构中多牛肉、奶制品。比如西餐主食通常为牛排,平时也多食牛奶、奶酪、黄油等。

西餐的饮食结构也与他们的理性思维有关。西方人更加注重摄入的卡路里和营养,所以非常注重饮食搭配。肉类、奶类保证了蛋白质、钙的摄入,面包等提供能量,新鲜的水果蔬菜进一步均衡营养。

中餐同样讲求合理搭配,但却是与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中医有关的“五谷调和”。在饮食结构上更加注重的的是季节时令与食材的搭配。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认为顺应季节和人体变化进食才是调理、健康的。这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天人合一”以及因时而作,顺时而为。

许多不被西方人接受的“食物”,如猪大肠、动物胃脏在中国都可以被当做食材被加工成美食。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中国“人多肉少”的资源状况造成的。食物的匮乏使得劳动人民对食材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例如重庆火锅就是由明末清初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的船工纤夫发明的。他们没钱也没有条件吃新鲜蔬菜和肉,所以将廉价的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下货”作为食材。

除此之外,中国人吃动物内脏以及动物大脑还受到中国传统的“吃哪儿补哪儿”思想的影响,这一思想又与中医文化相联系,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中。

二.烹饪及口味差異

西餐更加注重营养,西餐的烹饪方式相对简单。像中餐的爆炒油炸等高温、多油方式被认为会破坏食物的营养,且油腻不健康。西餐烹饪热加工方式多煎、烤,或者冷加工。

西方家庭中最常见的主食就是牛排、三明治。不像中餐一样喜欢吃热菜,蔬菜通常是生吃不进行加工。披萨、汉堡、三明治都可以现做冷食。西餐不油腻,蔬菜、面包、牛排等本身味道也比较淡,但奶酪和蘸料等口味很重,与中餐相比通常是更甜或者更咸。

中餐就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了凉拌之外中餐很少有生食的,不管是炒、煎、炸、煮还是炖,一定要有较长时间的热加工。中餐口味也很重,尤其是川菜系,最有特色的就是辣和油—为了产生更香辣的口味。这一口味适应于当地潮湿的气候,辣椒可以祛除湿气。北方菜系的特点是口味重,喜咸。这是因为北方的冬季气候寒冷,缺乏新鲜蔬菜,人们只能用盐腌制保存,长此以往,口味就偏“咸”。

中餐咸、辣、多料等重口味的形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掩盖食物本身的味道。这种“掩盖”仅仅是因为食物本身有异味。比如带腥的内脏和鱼,需要通过麻辣、咸来遮盖或去除其腥味,同时又可以增鲜。重油烹炒和和油炸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当然,对于口感的追求是中餐烹饪方式多且更加复杂的主要原因。例如油炸带来的酥脆、爆炒带来的鲜香。中餐对“好吃”的追求和西餐对“营养”的追求充分体现出中西方感性与理性的思维方式差异。

三.餐具差异

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智慧和文化。

筷子是中国人独创的餐具,它简单快捷,甚至可以随地取材,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筷子适用于“聚餐”,便于随意夹取食物。同时也适用于以热菜为主的中餐,方便夹取热菜。

中餐的繁复性则主要体现在中餐餐具造型、纹饰。尤其是瓷器的纹饰,多花、草、鸟、鱼,讲求纹饰的寓意,比如鱼的纹饰代表“年年有余”。这些以中国画为主的纹饰蕴含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国千百年来的艺术成就。

传统的中国餐具不只是简单的碗筷等器具,同时也被当做是艺术品,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食器,主要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玻璃器几个大的类别,都各有其实用性与观赏性。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普通家庭的的餐具不像中式餐具那样强调艺术美,包括菜肴的造型,都比较简单。他们更加注重菜品而不是器具。西餐餐具的繁复性主要体现在在正式场合的西餐中,刀叉、汤匙、碗盘种类的多样性,食物与餐具一一对应,不像中餐里一双筷子就可以夹取所有东西。这种“一一对应”的方式体现出西方人严谨的态度和逻辑思维。

四.就餐及用餐礼仪差异

中国最早的礼和最普泛、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食礼,《礼记》中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表明“礼”是极隆重的事,并且是起源很早的。

中餐中比较注重的礼仪首先是筷子的种种禁忌。除了与礼貌有关,还与中国的祭祀文化有关。比如筷子不可以插在饭碗里,不可以长短不齐地放在桌上,是因为这些与“死亡”“祭祀”有关,是不吉利的。

中餐多为圆桌围坐,便于交流和沟通感情,这就在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这体现出中国人注重情感的感性,它符合中国人“大团圆”的心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席位文化也是中餐里十分重要的礼仪。主人、客人都要按照尊卑排位。这源于中国的宗法分封制度,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今天的体现。

由于西餐是分食,所以不存在座次优劣的问题。分餐体现出西方人对“个人”的注重,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更讲求平等和互相尊敬。分餐不利于也不需要有太多情感的交流,体现出西方人不同于中国人的理性情感。

中国传统思想是男尊女卑,男性做决定,所以在点菜时并不注意尊重女性的选择。而西方人十分注重“女士优先”这一原则。点酒都应请女士来品尝和决定。体现出西方的人文主义关怀。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也很重。在西方去饭店吃饭一般都要事先预约。在预定时间到达,是基本的礼貌,有急事时要提前通知取消定位一定要道歉。中国人时间观念相对淡薄,但是基本礼仪是晚辈、下级绝对不可以让长辈、上级等待。这一点体现出中国更加注重等级观念,而西方则尊重个体,强调人人平等。

综上所述,首先,中西餐文化均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影响。食材的选择受到自然物产制约,食材的加工适应于当地气候、环境。其次,中国饮食文化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与阴阳五行说、儒家伦理观念、中医养生学等密不可分。饮食文化中“围桌而坐”等体现出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而西方饮食文化则体现出其人文主义精神。食材的加工、饮食的结构等体现出其注重理性和逻辑思维的特点,分餐制等体现出其对个体的尊重,强调个人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贡佳,耿非非,周瑾.从饮食方面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J].考试周刊,2014(97):21.

[2]牛泽鹏.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J].林区教学,2014(10):67-68.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

猜你喜欢

根源文化差异饮食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何为清淡饮食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