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下腔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前对其进行CT检查的效果
2018-09-02刘建涛
刘建涛
(乳山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山东 乳山 264500)
Budd-Chiari综合征属于肝后性门静脉相关高压症。此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肝静脉及与其邻近的下腔静脉狭窄、闭塞引起的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腔静脉udd-Chiari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肝脏增大、肝区疼痛、肝腹水、肝功能障碍等。目前,临床上对下腔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主要是进行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赵志强等[1]的研究表明,在对下腔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前,对其进行CT检查可准确定位其病变的部位,可为其制定科学的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为了进一步探讨此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笔者对在乳山市人民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的30例下腔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1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乳山市人民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的30例下腔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在这30例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12例;其年龄为20~72岁,平均年龄为(42.69±5.79)岁。这30例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得到了乳山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会的批准。
1.2 研究方法
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对这30例患者均进行CT检查,再根据其进行CT检查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然后对其进行介入治疗。具体的方法是:1)对患者进行CT检查。⑴将管电流设为300 mA,将管电压设为120 kV,将层厚设为5 mm。⑵将患者心脏下缘的1/3处至其肾脏的下缘作为扫描的范围,对其进行平扫及3期的增强扫描(注入对比剂后的25 ~30 s为动脉期,注入对比剂后的60~80 s为门静脉期,注入对比剂后的180 s为延迟期)。2)按照患者进行CT检查的结果,确定对其是否进行破膜治疗。对下腔静脉未完全闭塞的患者无需进行破膜治疗,下腔静脉完全闭塞的患者需进行破膜治疗。3)根据患者CT检查的结果,为其制定进行介入治疗的方案。对下腔静脉闭塞段长度<30 mm的患者进行单纯的球囊扩张治疗,对下腔静脉闭塞段的长度≥30 mm的患者进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4)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引导下,将导管插入患者的下腔静脉中进行造影检查,再根据其进行DSA检查的结果重新确定开通其下腔静脉的方法。使用导丝为患者开通下腔静脉。对患者下腔静脉的开通情况、侧孔导管相关“跨膜”造影的情况、大球囊扩张的情况和血管中植入支架的情况进行复查后,如无异常情况结束治疗。
1.3 指标观察
将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实际情况作为标准,观察这35例患者按照CT检查结果所制定治疗方案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录入到SPSS21.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这30例患者按照CT检查结果确定的是否进行破膜治疗的准确率为93.33%(28/30),对其按照CT检查结果制定的治疗方式的准确率为96.55%(29/30)。详见表1。
表1 这35例患者术前制定的介入治疗方案与其实际治疗情况的对比
3 讨论
下腔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是指患者肝静脉开口部位上面的下腔静脉出现局部狭窄和/或闭塞的现象、致使其下腔静脉出现淤血及门静脉高压等症状的一组综合征[2-3]。目前,临床上对下腔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主要是进行介入治疗。有研究表明,对下腔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进行CT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出其下腔静脉狭窄、发生闭塞部位的长度及发生闭塞部位上下的相关形态,并可测量出其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部分下血管的直径及其与右心房之间的长度。因此,在对下腔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前对其进行CT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4-5]。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对这30例患者按照CT检查结果确定的是否进行破膜治疗的准确率为93.33%,对其按照CT检查结果制定的治疗方式的准确率为96.55%。这说明,在对下腔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前对其进行CT检查的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