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

2018-09-01穆建兴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实践信息技术

穆建兴

[摘 要]在目前的数学课堂中,还存在不少教师照本宣科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交互性强和资源丰富等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践;动态情境;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82-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但是,在不少农村地区,仍有一些教师在走老路,课堂教学或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套路,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知欲望,让学生爱动脑筋,学会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情感兴趣,他们就会乐在其中,积极投入,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会坚持下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音频、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优势,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能积极地展开观察、探究和合作,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图形的运动”时,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仅凭教师的讲解和课本上的插图,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本质。于是,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课件,使图形动起来,让图形对折,指导学生理解对称图形;让图形平移,指导学生理解平移现象;让图形旋转起来,指导学生理解旋转现象。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

二、优化合作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以促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学习也是一种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振动另一棵树的过程。一般的合作学习是指四个小组成员围在一起,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而运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辅助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加高效。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和人机互动,学生不仅能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

例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北京五日游”的导入阶段,设计了这样几句话:“快放暑假了,小明期待着假期与爸妈参加北京五日游。爸爸妈妈把这个旅游计划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小明,你能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吗?”然后笔者把学生分成四组,合作设计旅游计划,先让学生设计一个行程表和一个费用预算表,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各种项目的费用,如交通、住宿、餐饮、景点门票等。做好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比一比哪组的计划做得最好。通过此次活动,学生知道了在互联网上可以查询到很多旅游信息,能够了解到很多旅游时应注意的细节,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费和可能遇到的麻烦,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网络的便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转变学习方式

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是大班制下师教生学的模式,但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地发展。但是,还是有不少的教师,特别是在农村的教师抱残守缺,只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不会学习、不爱学习,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并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笔者先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寻找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再出示一个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的动态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和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的课堂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用色彩鲜明的活动画面把书本上一些静止的内容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例如,“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中难度较大的一类应用题,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在解答应用题“在全长100m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时,多数学生都得到了错误的答案:一共要栽100÷5=20(棵)。正确答案应该是要栽100÷5+1=21(棵),还要加上开头栽的一棵。教学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同样的栽树条件,逐一地在20m的路上栽树,一共栽5棵树;逐一地在25m的路上栽树,一共栽6棵树。接着笔者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不画图,你知道30m和35m的路上分别要栽几棵树吗?”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学生讨论后很快得出结论: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学生找出规律后,解答在100m的路边可以栽多少棵树就很容易了,都能算出正确答案:100÷5+1=21(棵)。

总之,要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提高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恰当合理地使用,是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的辅助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研究问题,辅助学生学习,这样就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有声有色,能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直接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责编 唐先丽)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实践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