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小孩任正非

2018-09-01李东洋何静周六

妇女之友 2018年3期
关键词:任正非儿子

李东洋 何静 周六

任正非的祖籍在浙江金华浦江县黄宅镇任店村。早在明清时期,黄宅镇就是浦江的第一大镇,这里虽然住户不多,但民风淳朴,邻里和谐。如果说今天的任正非拥有超凡的思想能量与开阔的视野,那肯定离不开优良的家风和成长环境。

早在民国时期,任正非的爷爷任三和是金华一带颇有名气的火腿生产商。因为火腿生意不错,任家盖了一座气派十足的四合院,单单雕窗花,就花了三年时间。任三和心气高,给儿子起了个不俗的名字:任木生,字摩逊,大有任家“不逊于”任何人的派头。看任摩逊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任三和把任摩逊送到北平上大学去了。任摩逊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

在北平民大经济系就读期间,任摩逊与热血青年一道参加了共青团,积极参加抗日演讲、反对侵华的“田中奏折”等抗日救亡运动。可是,由于父母相继病逝,任摩逊差一年没有读完大学,辍学回家务农。

后来他在浙江定海水产职业学校和南京农业职中任教,还在国民党412军工厂任会计并随军迁到贵州。1944年,任摩逊做了对他一生有重大意义的选择:回学校教书。也是在这一年,任摩逊遇到了17岁的程远昭并结婚。

任正非的母亲程远昭在山区里长大,性格开朗、朴实,贵州山区少女得以读书已是造化,能读到高中算是非常幸运了。

她受丈夫影响,靠自学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她一共生下七个孩子,个个活泼可爱。老公一心扑在教育上。家里八口人的生活全仗着她支撑。战争时期的动乱,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的艰难,她的绝招是:舍己,时常忘了家里的第九个人——她自己。

任正非清晰地記得,小时候每学期每人缴纳2到3元的学费时,母亲每次都发愁不已。每到月底,常见母亲到处向人借钱,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

任正非出生于1944年10月25日,是家里第一个孩子。任摩逊抱着哭声洪亮的男娃,对躺在床上的程远昭说:“我要给儿子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

程远昭说:“起什么名字呢?”

任摩逊想了想:“就叫他正非吧!”

程远昭从丈夫怀中接过爱子,怜爱地说:“你有名字了,你以后就叫任正非了!”

儿子红扑扑的小脸笑了。

任摩逊惊喜地道:“儿子竟能听懂我们的话!”

任父任母虽然给了任正非兄妹们聪明的头脑,但无法给他们温饱的生活。

任家父母为了让七个孩子都有书读,他们宁可省吃俭用,四处借钱,即使几个人合用一条被子,也不觉得苦。

少年立志书相伴

小时候的任正非,有些贪玩,乐于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躲猫猫和丢沙包的游戏。他们从外界取得知识的途径,恐怕就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台收音机了。任正非和小伙伴们,每天都会准时地从收音机里听评书《隋唐演义》,评书中的盖世英雄——李元霸和宇文成都等人,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故事,让任正非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倾慕。

任正非的童年,虽然和其他小孩子没什么不同,但他确实比同龄的小伙伴要成熟、睿智得多。

任正非读书的第一所小学,就是离家最近的山村小学。山村小学不仅教室简陋,而且条件艰苦,夏天蚊虫乱飞,既闷又热。到了冬天,教室虽然有烧木材取暖的铁炉子,但屋子四处漏风,室温还是和冷库的温度差不多。

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早明事理、勤求学、知上进,她给小任正非讲了一个传说: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长大成人后,他母亲决定让他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去闯荡,她要求赫拉克勒斯必须完成12件别人无法做到的大事,用以磨炼赫拉克勒斯的意志,增长他的能力。赫拉克勒斯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亲人,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他终于一件件完成了别人无法办到的大事。

任正非虽然年纪小,但他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大力神之所以成名,是因他为人类做了很多有益的大事。任正非暗下决心,自己也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才能像“大力神”一样,做有益于人类的大事,实现人生的价值,并获得荣耀。

清贫和苦难就是任正非最“忠诚”的两个伙伴,一直如影子般伴随着他的童年和少年。

饥寒磨砺求学路

18岁的任正非,正在县城里念高中,虽然迫切的求知欲望,让他可以一头扎进书本里,尽情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但饿肚子的问题,书本却解决不了。

任家父母,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都坚持让七个孩子读书。程远昭为了让任正非考上大学,她踌躇再三,对家里实行了严格的分餐制。

分餐制的好处是:虽然每个人都吃不饱,但是每个人都能活下去。为了战胜饥饿,任母就领着孩子们上山,采来了一些红刺果,再把蕨菜根磨成浆,青杠子磨成粉,代替粮食。

任家为了度过饥荒,还在山上开了一块荒地,种了一些南瓜。播种南瓜的时候,他们还意外地发现,荒地旁边,美人蕉肥硕的根还可以煮熟解饿。

每天晚上,任正非和弟弟妹妹们,围着火炉,等着母亲煮出一大锅美人蕉的根来充饥。虽然没有什么营养,吃完之后,只管得了一时,过一会儿还饿,但和睦的家庭气氛还是让那些没有多少营养的食物吃到嘴里,充满了“香甜”的味道。

任正非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每天伴随着“咕咕咕”的肠鸣上课,初中时,饥饿的感觉就没那么强烈,让他能安下心来学习,因此成绩优异,经常得到学校和老师的表扬。

可是高中的时候,他的食量增加,经常被饿得昏昏沉沉,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让他的学习成绩忽上忽下。

三年高中,即使是很热的夏天,任正非也只有一件厚外衣。懂事的他知道家庭的困难,没有找母亲要单衣。

他在家里复习功课,那张简易的书桌,正对着墙边放着的一个瓦罐,瓦罐中装的就是他们全家的口粮。即使再饿,他也没去瓦罐中抓一把里面的“苞谷”吃。他这一把下去,虽然可以暂时解决肚子“咕咕”叫的问题,但“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为了能攒点力气,将高考的功课尽快复习完毕,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米糠和菜掺和一下,然后放在锅里,当饼一样烙着吃。糠菜饼子不仅又苦又涩,而且粗糙得难以下咽,任正非吃“饼”充饥的时候,被父亲发现了,他心疼地说:“正非,你会把身体吃坏的!”任正非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没事,我年轻,身体好着呢!”

任摩逊拉着懂事的儿子的手,心痛得连连摇头。母亲为了给任正非加强营养,每天早晨,都会塞给任正非一个小小的玉米饼,并叮嘱儿子,一定要安心复习功课。

任正非每当回忆起这段辛酸往事,都感慨万千:这个小小的玉米餅,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考上了大学

1963年,19岁的任正非带着父母的期望,来到了重庆读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是西南地区一所建筑工程学院,也是当时中央建筑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属高等院校,任正非读的是该校的暖通专业。

从偏僻的山区小县城读完高中,一下子来到了繁华的重庆求学,崭新的课堂知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有了一种遨游知识海洋的畅快感觉。

还有一年就要大学毕业时,“文革”开始了。课堂里,已经没有几个学生能坐得住板凳了。

任正非对自己的前途满是疑惑踌躇,忽然接到了家里的一封信,信中说:任摩逊有在412军工厂工作的经历,被认为他历史不清,目前已经被打倒,正在接受批判。

任正非想着父亲瘦弱的身体,心急如焚,离开了学校,偷偷扒上火车千里回家去探望父亲。当他匆匆赶到家里的时候,满身瘀青的任正非,竟将父母吓了一跳。

任摩逊问:“正非,你怎么回来了?你身上的伤是怎么一回事?”

任正非说:“我不放心,所以回来看看,我身上的伤不碍事儿!”

任摩逊叮嘱儿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弟妹妹。”

任父任母虽然心疼儿子,可是为了儿子的前途,他们还是做出了一个决定,让任正非明天一早,坐火车回重庆去念书。

第二天天不亮,任正非含着眼泪向父母告辞,任摩逊看儿子的鞋坏得不成样子,他就脱下脚上的一双旧翻毛皮鞋,非让儿子穿上不可。

任正非回到学校后,静心读书。

他将亏欠的知识,都一点一滴地补了回来。他甚至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这些看似没有用的课程,也都自学完毕。他在校外认识了几个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会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他还把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一道不落地做了两遍,自修了哲学和逻辑学。

任正非最后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并达到了可以阅读大学外语课本的程度。现在去欧美市场考察,在和当地的客户洽谈业务的时候,可以不带翻译,直接用外语对话。

大学毕业后,任正非就职于建筑工程单位。1974年,国家为了尽快实现工业现代化,决定从法国引进一套先进的化纤项目,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并在东北的辽阳市建厂,为了保证辽阳化纤基地建设顺利完成,从全国各地调集优秀人才。任正非成为基建工程兵的一员,远赴辽阳,参加了大辽化的施工建设。

猜你喜欢

任正非儿子
打儿子
Ren Zhengfei in My Memory
苦难英雄任正非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任正非:站在矮处得人心
焦点任正非
养儿子,一定要“拼妈”
任正非:企业之间的竞争 说穿了是管理竞争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