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与私语:新媒体语境下的微信新闻叙事

2018-09-01潘晓飞

新闻前哨 2018年6期
关键词:个人化

潘晓飞

【摘要】微信作为人们发布和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个人公众号和微信用户的新闻叙事内容与普通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生活中私语与对话等常见的会话形式也嵌入并消融于微信新闻叙述内容中。在微信新闻化和部落化叙事中.大众传媒的仪式感被削弱。

【关键词】微信新闻 个人化 弥漫

近年来,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和个性化等禀赋的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搭建了—个传递信息、发表观点和进行交流的良好平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挑战。

微信圈子可以分私人圈子和公共圈子。前者生成弥散于日常生活中的新闻,并以微信用户本人为核心传播范围:后者生产公众号新闻,并以公众号所涵盖的范围为传播范围。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个人聊天、群体聊天和朋友圈所构成的私人圈子,以及个体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新闻。

一、私语性叙述:新闻个人化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的主体性得到加强,公私边界逐渐模糊并趋向个人化。不过在共景监狱式的网络生态中,人们依旧小心谨慎地守护着自己的网络空间。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个人化是指“在报道中突出个人因素、偏好人情味的角度,而弱化制度、社会和政治背景的新闻倾向性。”人是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的构成要素,媒介机构为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提高传播效果,在对某一事件进行叙述时,往往从人这个小角度切入,再采用透视的叙事手法,以点带面。但此种个人化的创作手法只是吸引受众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个体的展示把注意力转移到对深层背景和问题的分析上来。

微信新闻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向:以个人为主体发布新闻和解读相关事件。在叙事层面上,具体而言,微信新闻叙事个人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风格的个人化。

微信新闻所呈现出的个人经验色彩与自我指涉型的私语性特征使之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个人化写作。微信新闻的写作资源主要来自于创作主体对自我的单一审视,因而用户较多地关注与个体有关的具体事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新闻背景材料的投射往往呈缺失状态。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指出“人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互联网的内容,也成为关注与被关注和信息节点互动的环节。”在与新闻事件有关的文字、图片和原始视频中,随处可见自媒体用户的个性化表达。

通常情况下,传统大众媒介都会秉承客观中立的报道标准,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偏向于使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而在自媒体时代,个人化新闻的发布者范围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发布者范围,他们很多时候是新闻事件的全部体验人。在叙述层面上,微信新闻的叙事主体通常借助第一人称对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历的事件进行再现。这种私语性的叙述方式往往带有自传的性质。此外,对于新闻事件的讲述者和见证者而言,即使不以第一人称进行表达,其叙述视角也都是内聚焦:以当事人的角度去观察、以当事人的感受去体会和以当事人的立场去解读,并将本人类似的经历和情感倾向渗透其中。这促使微信个人化新闻感染性强、易传播。

正如上文所言,在社交媒体时代,日常生活中的人本身就是新闻内容的提供者甚至事件的参与者,这决定了其叙事风格的主观化。同时,相对私密的微信平台让“本我”得到了充分展现,各种隐匿的情绪、态度和意见多以原生态的形式外显。因此用户常常以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话语把发生在私人领域的事件披露出来。这与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作为局外人介入新闻事件后表现出来的客观中立有很大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新闻私语性叙述并非一种完全自我封闭的状态。大部分情况下使用者还是想凭借此种叙述方式进入公共话语空间,从而在与外界的对话中能够相对自由地表达出自我的声音。因此,在多元和受监视的公共话语空间中,这种自我构建的话语方式,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追求隐性表达的策略。

除了新闻生产,微信新闻的消费也存在个人化倾向。“价值、趣味和感动成为微信用户分享新闻信息的三大要素”。基于亲近性,在微信平台上用户更关注好友在朋友圈转发或者原创的新闻信息。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来获取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信息,然后再通过多个渠道和别人进行互动与交流。新闻消费个人化日趋明显。

二、对话性叙述:新闻部落化

微信是圈子传播的重要媒介载体之一。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再次被聚集起来,最终组合成部落模式的社区。在虚拟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不断缩小,彼此结成一个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精神集合体。

微信新闻部落化与公众话语交流的日常场景相对应,这就使得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话语形式——对话及其特征进人了新闻,新闻也变得日常生活化。对话式的交往行为,体现了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指出个体“‘我不应把他者视为客体而形成‘我—他關系,而是应当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这种关系便是“对话”关系。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会话形态,在部落化的微信平台中,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大众传统媒体的非对称性对话壁垒,为自媒体用户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生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传者和受众在缺乏直接对话机制的传统媒体时代,文字、图片、画面等被当成传输信息的替代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体现为一种补偿性媒介。部落时代的对话性特征在微信平台上得到了重塑。

在微信平台中,朋友圈的功能与其他自媒体不同。微信用户在朋友圈更新状态或表情达意,或记录生活,或宣泄自己的情绪,这些内容只有互为好友的使用者才能看到。日常对话式的叙事向人们传达着一种“真实感”和“现实感”,实现更有黏度、更可信、更个性化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用户转载与分享专业媒介机构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亦是如此。因此,微信朋友圈实际上营造了部落化的日常对话空间,同时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新闻呈现方式。

用户将某些具有新闻价值的经历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发布,这不仅是一种曝光行为,而且更像是社会公众的自言自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倾诉与交谈。微信新闻内容的对话性叙事成为社会个体在现实社会中谋求平等的一种替代方式。

此外,普通公众可以不再依赖职业记者的转述而直接与新闻源对话。微信新闻的评论区往往成为用户与评论者之间进行对话的领域和公众获得完整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这样的叙事结构不同于传统新闻的倒金字塔式,也不是单一依靠职业记者说尽事实内容,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机制逐步勾勒出社会事件的概貌。

总之,自媒体用户“私语式”和“对话式”的新闻呈现方式,表现出了微信独特的社交功能和叙事方式。

三、从仪式化新闻到日常化新闻

儀式是文化的一种积淀和表征,它的显著功能是对整个社会或团体进行有效地整合与维系,即加强社区自身内部团结和强化共同价值观。处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新闻传播行为,需要遵循一种例行性的程序与规则。这些规范经过长期的强化就会最终演化为一种仪式性的存在。“当重复成为仪式的一种典型特征之后,就会反过来借助仪式的力量发挥作用。借用仪式的重复性,大众传媒的运作呈现出典型的仪式化特征。”

由于传统媒体主要代表政府的权威立场,而官方的表述本身就是一种严肃的情境和仪式。微信新闻的叙事相对来说则较为平易近人,戏谑、调侃的成分也较多。除上文阐述的新闻个人化外,微信新闻生产主体的泛化与新闻日常化,都使得传统新闻媒介丧失了仪式感,相应的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由“教堂传播”到“集市传播”的转向。

腾讯发布的《2016年微信影响力报告》显示,泛媒体类的微信公众号比例最高,超过总量的1/4。这就意味着,执行媒体功能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介机构,微信新闻的生产主体已经由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延伸到了社会中的普通公众。

作为新闻生产实践及新闻叙事的主体,在新媒体语境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生产中的节点。在微信平台上,汇集了源自普通公众爆料的资源式辫子新闻,不但可以弥补专业媒体特殊事件下的缺席,更重要的是,个人化的新闻资源为传统媒体生产了更广阔的内容和拓展了新的报道路径。传统媒体对个人化、草根化的信源进行录制和传播,不仅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公共性。而且也赋予了公民新闻新的地位。自媒体时代,不可否认新闻职业人员一定程度上是在对社会公众所传播的信源进行注解。

微信作为社交媒体中的重要传播渠道,具有极强的伴随性,已经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者几乎无门门槛且随时随地地在微信分享和发布与自己有关的事实。加拿大传播学学者阿尔佛雷德.赫米达将这种嵌入并消融于日常生活的新闻内容称之为“弥漫新闻”。正如其宣传语“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言,微信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微信化共存,微信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不断被消逝。个人公众号和微信用户的新闻叙事内容与普通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大众媒体严肃的话语表达被隐匿。

新闻生产通常是先于流通和消费而存在的独立环节。因此戈夫曼将其分为“前台”和“后台”,只有经过幕后的导演与编排后才能在前台进行展演。以微信为代表的新闻生产同样进入了我们的日常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生产过程逐步由媒介组织垄断到社会化、由封闭到敞开、由完整作品生产到局部公开。阿尔文.托夫勒指出“不论自助运动,还是自己动手干活的趋势,还是新的生产技术,我们都发现消费者更紧密地卷入生产过程之中。在这个世界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传统的区别消失了,‘外行人变成了‘内行人。”微信时代,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观众积极参与新闻生产各个环节,变成了产消合一者。相对应的新闻生产机制也最终演化为产消一体化,这打破了传统媒介生产和消费相互分离的线性模式。

猜你喜欢

个人化
法兰克福书展个人化书籍走红
“尚长荣三部曲”带来无尽思考——且说个人化艺术创造的价值
系统切换:聚焦个人化的心理督导介入策略
从隐私意识角度看日本社会的个人化倾
“史诗化”叙事与“个人化”叙事的同构
女性形象的个人化书写——严歌苓小说解读
《全国新书目》2009年4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