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私意识角度看日本社会的个人化倾
2017-12-21向岳峰
向岳峰
摘要:提起日本人的意识形态,往往使人联想起“集体主义”“团结”“奉公”“忠诚”之类的词。然而在进入近代社会之后,随着西方思潮的渗入,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体权益;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个人主义发展更为明显。而隐私作为个体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为近现代日本人所重视。文章旨在通过从日本人的隐私意识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揭示当代日本社会越来越显著的个人化倾向,并消除大众对日本人“绝对地公而忘私”这一错觉,让国人更加了解日本,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和理解创造良好契机。
关键词:隐私 保护 个人化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077-03
说起日本人的特点,除了“有礼貌”“认真”之外,一般传统的观点往往认为他们是绝对“集团主义”的代表,在日本个人对于集体来说是没有隐私等权益可言的。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也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误解。明治维新之后,西方式的个人主义思想在日本开始深入人心,二战后,个体性、个人本位主义更是得到了日本国民的认可。而个人隐私作为个体独立性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其保护意识的加强也凸显日本人在尊重集体利益的同时,对私人权益和空间越来越重视。因此,探讨与我国有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在隐私意识方面的现状,也为我们清楚地认识日本社会的个人化倾向以及为提高我国国民隐私保护意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一、隐私的概念
关于隐私,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解释。1890年美国法学家沃伦和布兰德斯首先提出“隐私权”这一概念,认为隐私是一种独处的权利;德国心理学者阿尔特曼认为隐私是个人和群体之间的一种选择性机制;我国社会学家张新宝则认为隐私权是人格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日本方面,法学家平川宗信在其所著《刑法各论》中主张隐私是个人私生活的秘密;社会学家友安弘则结合日本社会中存在的“间”这一概念,认为隐私是一种距离。中国的《现代汉语大词典》(2009)将“隐私”一词解释为“不愿意暴露的私事”,日本《广辞苑》(2008,第六版)则将其定义为“不允许别人干涉的个人私生活上的自由”。[1]
概括来说,隐私可以被总结为“不希望他人干涉的秘密和自由”。严格地讲,隐私可分为个体隐私和群体隐私两大类,在东方传统思想理念中,隐私只存在于群体之间,大到国、社会团体,小到宗族、家庭,都有各自的隐私,而个人则依附于一定的群体,在各自群体中几近无隐私可言,甚至小群体在所属大集团中也无隐私可言,在这一点上,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中日两国在过去是一样的。随着社会近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洋文明逐渐东传,作为西方价值观中重要内容的个人隐私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一方面,日本可以说相比其他东方国家已然先行一步。
二、日本隐私保护意识的体现
如前所述,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日本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了巨大变化,在维护集团利益的同时,个人隐私及小团体隐私也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关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日常交流
日本讲究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宗旨,因此日本人在谈话时往往考虑到对方的感情,谨慎地选择措辞。日本人在熟人见面时,往往不会像中国人一样开口便是“吃过了吗”“去哪儿呀”这样的问话,而代之以“天气不错啊”“出门呀”之类比较含糊婉转的招呼语,对方也常常用“是呀”“出去走走”之类话语回复。日本人认为这样的对话,不会涉及他人的隐私,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为在他们看来,“去哪里”“吃过饭了吗”属于个人私事,不需要向他人解释,也不该询问他人这类事。而如果继续追问“要去哪里走走呀”“中午吃了什么啊”等等问题,则会被认为是很失礼的“不懂常识者”,而不受欢迎。在日本,很少有人问别人收入情况、婚姻状况、消费状况等,在他们看来只有警方讯问嫌疑犯时才会如此刨根问底。
在日本,在平素言及他人的感觉、心理状态时,往往用推测、猜测的口气述说,而避免使用断定的语气进行陈述。在他们看来,别人的感觉或想法就是别人的,不能替代别人去决定,往往用“他可能这么想”“似乎”等迂回的表达方式。
此外,日本人觉得自己的内心领域也属于“私人的世界”,不可轻易让别人侵入,因而在表达本方想法时时常使用“我觉得”“好像”等暧昧的词语,将自己的态度蜻蜓点水般谨慎地表现出来。他们还崇尚“沉默是金”,“以心传心”这种超越语言的交流理念在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不过究其原因,除了怕言多必失外,还为避免侵入彼此心灵的“私人领地”。
(二)个人信息的保护
个人信息是隐私中的重要一环,一般包括姓名、年龄、住址、工作单位、收入状况、电话号码、邮箱等内容。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个人信息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商业价值。日本作为一个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其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也十分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应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日本相關部门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1988年经济产业省制定了《关于民间部门电子计算机处理和保护个人信息的指导方针》;1998年和1999年,政府又分别制定了《关于行政机关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条例》;而2005年4月正式出台的全国性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则意味着日本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2]除此之外,针对国家机构、地方机关、民间团体、各类企业等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各类主体的义务;对于公民的个人信用情报、健康信息、资产信息等专门领域的信息,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法律规范加以保护。
上述法律法规的特点在于内容细致、独立性强,针对各领域都有专业性规定,相对保护不周的担忧,日本舆论甚至出现对“个人信息过度保护”的批评。
(三)其他私人领域
在第一方面内容中已然提及,日本人在言谈之时一般不问及对方的各种私人情况或行为,目的是不侵入各自“私人领域”。而私生活作为该“私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其隐秘且不受干扰的意识也受到越来越多日本国民的重视。私生活包括私人时间、私人空间、恋爱婚姻自由以及其他私人事务。除了团体活动时在一起,平素各人都过着自己的生活,互不打听与干预。在日本,去他人家中做客需要事先预约,约好后就要守时,如临时取消也须与对方联络,而突然上门的“不速之客”是不受欢迎的,因为这种行为属于“妨害他人的私人时间与空间”。
现代日本人习惯对 “别人的事”采取“不打探”“不关心”“不干预”的态度,包括婚姻、工作、生活习惯等,不代替他人做决定。比如自上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经济的快速成长,日本人的婚姻观发生很大改变,晚婚和非婚率不断攀升,而日本的大龄未婚男女们不用担心受到太多周围的压力和“关心”,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私事”,理应受到尊重,对他人生活方式的干预和随意评价会被视为十分失礼的行为。甚至在现代小家庭内部,各人之间也有明确的界限,互不干涉隐私,所以会出现父母不知孩子的交往对象、丈夫不知妻子体重之类的现象。此外个人住宅作为私人空间的主要部分也受到严格保护,除了不可擅自闯入外,私自窥视他人住所也是违法行为,甚至可能获刑。日本人重视礼节,却很少使用握手礼,避免身体接触,保持距离,这也表示对彼此私人领域的一种尊重。
三、日本式隐私意识的特点及其原因
在欧美国家,如果你打听别人的隐私问题,或许会换来一句“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而在日本,在遇到涉及隐私的话题时,被问者一般不会采用如此直率的冲突态度,而大多采取较为委婉的方式来拒绝,例如使用“这有点……”“我也不清楚”“下次再具体说明吧”的说法,或者干脆沉默不语,以微妙的表情应对,而问话者往往也会心领神会,就此打住。这是因为相对于“心直口快”的欧美人,日本人更注重“和”,习惯选择尽量避免矛盾摩擦的办法处理问题。精通日语的人都知道,在日语表达中很少使用直截了当的“NO”一类否定或拒绝方式,代之以“我想……”“大概……”等含义模糊、态度暧昧的附加成分,这与日本人谨小慎微的民族心理是分不开的。而在不严重伤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情况下,日本人也很少诉诸法律来保卫自己的隐私。此外,相对于中国等国家喜欢使用坚固的屏障(如高大的围墙)的阻隔来显示私密空间的神圣,日本对于隐私空间的主张则更倾向于心理上的隔断。例如日本料理店等门口所挂布帘、神社入口处所挂草绳以及寺庙所使用的格子窗等无不表示一种为确保隐私的心理分隔。[3]
日本的个人本位思想是伴随着经济的资本主义化、全球化和工业现代化出现的。众所周知日本是个集团意识十分强烈的民族,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江户时代之前的日本和中国一样有着非常浓厚的“家”情结,不同的是日本的“家”概念包括国、地域以及所处团体这样的“大家”,在那时人们的意识中,“大家”的地位高于一切;而随着西方思潮的引入以及二战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家”的范围逐渐缩小,相对于国、团体、家族,个人和小家庭则被提升到了很重要的地位。虽然在日本文化中,与日本人的集团主义意识相比,个人主义尚不能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占据中心地位,但也不可小视。[3]
另外,和一些其他亚洲国家不同,在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过程中,日本人往往在维护本人隐私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对他人隐私的尊重,这与日本文化中的一点重要的行为准则“不给别人添麻烦”是分不开的,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和日本人有过交往的外国人都会觉得他们虽然很有礼貌,但给人很强的距离感,有些人由此给日本人贴上了“冷淡”的标签,认为他们难以深交,其实这体现了该国文化中一个重要概念“间”。有学者认为日本的人际状态不同于西方式的纯个人独立状态,也有别于中国传统的“亲密无间”,而是一种“间人”状态。[4]“间人”是一种以“强化人的相互性、弱化人的个体性”为特点的基本状态[5]; “间”又强调人际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体现的是一种个人主义价值观。[6]可以说“间”是既有联系又保持距离的微妙状态。
日本社会的个人化毕竟是在与美国等正牌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发生的,相对于那些单方面强调“个人”的国家而言,他们更注重保持人际关系尤其是集团内部关系的和谐,一般不采用强硬的方式维护个体权利。可以说,深层意识中的“独立”与“和”这两种形态的微妙交织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个人化发展倾向。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趋势的推进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世界各国、各地域的不同文化也在不断地互动和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尊重个体独立性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个人化价值观也势必会持续影响全球其他区域。在这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下,日本的个人化趋势已然势不可挡,事实上不仅是日本,我国国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对于个人权益这一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在各个领域的交流都很密切,以后也许会更加频繁。我们不能简单地对日本社会的个人化倾向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隐私保护态度用“好”或“不好”进行评价,只是在国际交往中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做到扬长避短,扩大共识。同时为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借鉴日本隐私保护中的有益经验,例如相关法律的专门性、完善性以及对私人空间的尊重等,这对我们的社会文明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岳峰.隐私保护意识的研究——基于中日比较的视点[D].大连大学,2015.
[2]平川宗信.刑法各论[M].东京:有斐阁,1995.
[3]宋协毅,林乐常.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第四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友安弘.隱私和“间”[J].情报研究,1996(17).
[5]尚会鹏.日本社会的“个人化”:心理文化视角的考察[J].日本学刊,2010(2).
[6]崔继华.日本人隐私观探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