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性别视角浅析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的创新

2018-09-01韩娟美叶铭桦朱元丰雷劭璇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教育创新

韩娟美 叶铭桦 朱元丰 雷劭璇

摘 要:本研究正是从不同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通过对广州市高校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婚恋观和对婚恋情感教育的看法,研究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婚恋观塑造的作用,并针对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现状的不足,从婚恋情感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育创新举措。

关键词:婚恋情感教育;社会性别;教育创新

婚姻是成年人生活幸福的关键要素之一。婚姻是否幸福,会影响家庭幸福感甚至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大学教育作为成人踏入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对大学生的观念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高校婚恋情感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婚恋观,成为当下高校大学生教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不同社会性别大学生婚恋观的差异

关于两性心理差异的论述,早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已经出现,但较全面的研究出现于1903年汤普森的研究。经历了100余年的不断研究,学术界主要倾向是承认男女心理之间确实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婚恋情感方面。在中国,这样的差异有其独特的环境因素影响。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婚恋情感观念差异的成因

“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传统思想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婚姻情感观念有深远影响。中国有2000余年封建思想,其倡导“三从四德”“男耕女织”的文化体系,导致女性长期处于“男性附庸物”的地位。这种长期形成的文化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在经历多年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女生对于婚恋情感的“保守”“谨慎”都是来自于过去女性没有婚姻保障的历史;男生对于性行为、婚外情的包容,一定程度上也是来自过去超然的家庭地位。同时,因为这样的文化环境,男女大学生都认为“男人养家”这样的观念十分正常,因此,男生择偶时更加注重双方的兴趣爱好、容貌、年龄等因素,女生则十分关注对方是否有即时或者预期的经济条件。

(二)高等院校教育设置婚恋情感课程的重要性

在不同性别婚恋情感观念差异的驱使下,男女双方处理婚恋情感问题的表现会大不相同。在现实生活中,“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就是两性矛盾的具体表现。如果男女双方在婚恋情感方面的观念存在极大的差异,会在恋爱、婚姻过程中造成无法挽回的矛盾,阻碍现代美满婚姻的缔造进程。

高等院校学生年龄普遍在18~22岁,是最适合恋爱的年龄段,也是未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高等教育在大学生的人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在婚恋情感方面亦然。目前,大学生了解婚恋情感知识大多数是通过朋友、同学及媒体,渠道单一、知识不全面且无法确保科学性。因此,急需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婚恋情感教育,开设与此相适应的高校婚恋情感教育课程就成为必然。

二、高校婚恋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与大量高校学生进行了非正式的访谈,根据访谈的内容的整理与总结,发现目前国内高校婚恋情感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婚恋课程普及面不广

从全国高校婚恋情感教育的空白,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1999年首次开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爱情心理学”之后,上海电机学院文理学院2005年开设“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公选课;北京大学教育學院2006年引进公选课《生活教育成功人生的基础》的课程,教导学生如何看待爱情、婚姻、性;华中科技大学的《性别问题专题》公选课;天津大学自2015年秋季学期起开设一门名叫“恋爱学理论与实践”的选修课。据了解,这些课程一旦出现就有大量学生报名,以至于教室几乎座无虚席。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极其需要通过课堂对婚恋情感方面增加了解,大学生对婚恋情感教育有着极大的渴望和需求。

但从全国角度而言,目前仍有很多高校未设置婚恋教育课程。涉及两性知识,婚恋情感知识的课程依旧相当匮乏。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经济腾飞,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思想观念的日新月异,但是高校课程中缺乏设置系统的婚恋情感教育体系,普及健康正确的婚恋教育知识和设置相关课程较少,学生对婚恋情感方面了解甚少,甚至一片空白,这实在不利于对于大学生树立健康成熟婚恋观。

(二)婚恋教育开展的形式单一

回顾目前国内正在开展的婚恋情感教育课程,大部分婚恋情感教育以课程为主,形式单一,偏理论化,并且缺少实践课程。高校婚恋情感课程的内容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难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因此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三)没有关注性别因素

性别理论早已承认不同性别的心理会存在差异,加之中国传统观念及现代教育的交互影响,男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在不同方面会有所差异。然而,高校开展婚恋情感教育基本都是以男生和女生统一上课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方式虽然可以降低教育成本,却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社会性别的不同婚恋观开展教育。适当分开教学至关重要,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婚恋情感教育的创新措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婚恋情感教育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着手创新变革。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1.正视高校学生婚恋情感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对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对婚姻情感的看法也越来越深入。处于大学阶段青春期的大学生,都渴望一场恋爱,渴望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追求美好的爱情。如今高校学生谈恋爱乃至结婚已是司空见惯。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在校大学生禁止结婚的规定早已被删除。在高校校园里,经常可见牵手亲热的情侣,未毕业学生同居甚至登记结婚的情况也不罕见。因此,学校不必视之为敏感话题,避讳不言,而应持开放开明之态度,推动婚恋情感教育的普及。

2.教书与育人共存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大学的教育机制特性,大学时代学生正处于接受各种学说理论,脑海中各种思维激荡的阶段,故而学校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对于各种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分析西方较为开放开明的关于婚姻、性开放的观点;摒弃封建遗害思想,令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拥有独立自主之人格。因此,开设涉及西方婚恋价值观的课程,开阔学生的眼界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实践出真知,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婚恋情感的教育,必须要组织更多相关活动,在实践中升华教学效果。

3.重视高校婚恋情感教育

由于高校学生婚恋情况的普遍,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婚恋情感的教育。国内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地更新婚恋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重新建构大学生婚恋教育体系,建立新型的教育新机制,将其纳入教学大纲中,以改善目前高校婚恋情感教育落后和不足的情况。相关部门要提高对高校婚恋教育的重视,高校要积极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宣传,鼓励更多大学生来接受婚姻情感教育。

(二)教育形式的创新

1.课程设置创新

将婚恋情感教育课程设置为高校必修课程。目前有很大部分高校没有对婚恋情感教育课程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开展。即便是有相关的课程,也仅仅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这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婚恋情感教育知识的渴求。若在高校思想品德课程设置中,将婚恋情感教育课程也一并纳入为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必修课程,可大大推动婚恋情感知识的普及,拓宽大学生接受此类知识的渠道。

除了将婚恋情感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之外,高校还应定期举办相关的演讲或者专题活动,如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和巩固大学生对婚恋情感知识的掌握,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吸引更多学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课程形式创新

男生和女生在婚恋观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在课程开展的方式上,男生和女生之间也应该有所不同。且早在张静敏(2010年)的研究中,就已经证实了社会性别教育可以部分改变大学生婚恋观及行为。[1]应当针对高校男生和女生分别开展不同的理论教育课程。例如采用大课堂授课小课堂主题教学或讨论的方式开展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婚恋情感教育课程。与此相适应,婚恋情感教育应该以以下三种形式开展:①男生婚恋情感理论实践课程。②女生婚恋情感理论实践课程。③男女生情感理论实践综合课程。笔者在担任本校“爱情心理学”课程、“婚恋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涉及到青春期性心理、恋爱心理现象分析、择偶要求与标准等相关章节内容时,会将男女生分开授课或开展主题讨论,然后再合并教学,这样的实际教学效果要比全班授课教学效果明显。

针对目前婚恋情感教育课程教育方式偏理论化的情况,高校应该增设婚恋情感教育实践课,组织男生和女生共同参与。弗洛伊德说:“性是一切的原动力。”当下偏理论化的婚恋教育课程过于生硬,干涩,高校应改变传统上课重理论轻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摆脱拘泥,利用正值青春的青年男女彼此旺盛的荷尔蒙和浓郁的性吸引力,让其通过在课上的人际互动和热烈沟通交流,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增强学生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三)教育内容的创新

根据测量婚恋观的四个维度,婚恋情感教育教学内容应该对应分成四个方面,分别是恋爱教育、择偶教育、性爱教育和婚姻经营教育。据此,针对社会性别因素的不同,对于高校男生和女生的教育上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1.教育侧重点创新

在男生的择偶标准中对容貌等外在因素权重较大,而且其普遍乐于在这个阶段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因此,在对高校男生进行婚恋情感教育时应该偏重于择偶教育和性爱教育。在择偶教育中,引导男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内在品格,而在性爱方面应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此外,对于男生的婚姻情感教育,要更加侧重于家庭分工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不再是“主内”的角色,男性不能一味地“大男子主义”,要树立性别平等意识,爱护体贴配偶,尊重其职业选择。

女生对婚后家庭角色和性行为的看法上较为保守。针对这种情况,对高校女生进行婚恋情感教育时应该偏重于婚姻经营教育和性爱教育。同时在婚恋情感教育中应加入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课程,教育女性不要受限于刻板的性别概念。就目前的就业趋势来看,据调查,高校很多女生的就业意向是,成为已婚女性并且在30岁之后,都会选择相对稳定的后勤和行政类工作。因为女性在生育和家庭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所以会更趋向于选择一份比较稳定而且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的工作,为家庭做某种程度上的牺牲。因此,女性应该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也要勇于追求事业的成功。其次,高校应帮助部分女生端正对性行为的态度,舍弃封建的思想,不应增加过多的附加价值。

2.实践环节创新,增加实践内容

目前国内高校的婚恋情感教育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实践的内容和机会。这样会使理论教育与现实情况分离,导致教育封闭,应用程度很低。同时,过多的理论教育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无趣的感受。因此,高校可以更多的组织婚恋情感实践活动,组织男生和女生共同參加,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与异性交流和交友。实践课程首先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其次,沟通交流和交友的方式还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后,这种方式让学生拓宽的自己的社交圈子,对其大学生活更加丰富。除了交流和交友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增加情景模拟的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应该如何正确与异性交往,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四、结语

随着国外新思潮的引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或者晚婚晚育。另一方面,高校爱情在社会与各种思潮的影响下,也呈现物欲化、实用化、功利化的特显,出现“女大学生傍大款”“生理需求至上”“感情游戏”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凸显高校婚恋教育的紧迫性。引导大学生对婚恋和家庭进行全面的了解,强化大学生婚恋教育力度,塑造科学健康婚恋价值观,做好科学成熟的人生规划,是当下高校刻不容缓的职责之一。

参考文献:

[1]张静敏.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的调查及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第三期.

作者简介:

韩娟美(1965~ ),女,海南文昌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文素养协会指导老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婚恋情感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指导;

叶铭桦(1997~ ),女,广东汕头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朱元丰(1996~ ),男,广东广州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婚恋情感教育;

雷劭璇(1997~ )女,广东广州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律。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社会性别视野下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201511846066)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教育创新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知识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