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犯罪动机分析对侦查工作的意义

2018-09-01闫盛棫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

摘 要:为了确保能够尽快完成破案,侦查工作中对犯罪动机的分析十分重要,基于此,为了帮助更多的侦查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犯罪动机分析工作,本文从找出犯罪行为发生原因、找出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找出犯罪现场的伪装行为三个角度对犯罪动机分析在侦查工作中的意义做出了研究,并以举例的方式进行了相应的说明和阐释。

关键词:犯罪动机;侦查工作;犯罪心理

犯罪动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出现原因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而分析犯罪动机往往对案件侦破乃至之后的犯罪预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实际案件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不能只停留在案件的表面,而不对其深层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对案件侦破将带来消极影响。哪怕最终抓获了犯罪分子,但错误的犯罪动机分析也会导致在量刑上出现偏差,最终使司法上的公平性受到破坏。

一、找出犯罪行为发生原因

一个人之所以会犯罪肯定有其行为原因,一般情况下,其行为原因可以分为自发性和诱发性两种,介绍如下:

(1)自发性犯罪行为:指的是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之前已经有所预谋和准备,其主观上是想要实施犯罪的,其行为有着明显的故意性。例如:故意杀人、拦路抢劫、入室盗窃等等均属于此类犯罪动机。通过侦查现场,侦查人员也能从其犯罪的计划性、周密性来判断出其犯罪行为是否为主观故意发生。并能判断出其是否为惯犯。

(2)诱发性犯罪行为:指的是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时有着很大的突然性,其主观上并不是故意想要实施犯罪,而是因为受到外来因素刺激、或突然出现的心理状态而导致的犯罪发生。例如:过失杀人、过失伤害致死、过失破坏财物等等均属于此类犯罪动机。通过侦查现场,侦查人员也能从其犯罪目标的不确定性、犯罪时间或地点选择的不恰当性等来判断出其犯罪行为的诱发性特征。一般来讲,实施诱发犯罪的分子均有着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或与受害人有着长期的矛盾积累,或其在性格方面存在着缺陷化和复杂化问题。这些问题或矛盾积累到足够程度后遇到诱因将很容易爆发,最终造成其犯罪行为的出现[1]。

二、找出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

在对犯罪动机的分析过程中,侦查人员还可以找出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其心理状态可以分为具体性和泛化性两种,介绍如下:

(1)具体性犯罪心理:指的是犯罪分子有针对性实施的犯罪行为,在表现上被害对象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或规律性。例如:很多抢劫、盗窃惯犯在挑选目标的时候都是按照一些特点来进行的,像夜晚单身回家的女性、长期无人居住的房间都很容易被抢劫盗窃犯罪分子盯上。而且其若成功一次的话,下次再实施犯罪时很有可能还找与上次作案对象存在相似性的犯罪目标。因此,在发现多个存在类似犯罪行为的案件后,侦查人员需要认真分析看其是否是同一犯罪分子所为,这样不但能方便其揪出犯罪分子,还能提前预知下一个可能的犯罪目标从而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

(2)泛化性犯罪心理:指的是犯罪分子无针对性实施的犯罪行为,其作案并没有太强的针对性,大多数时候是临时起意或情绪化心理所导致的犯罪行为,如见财起意的盗窃或激情杀人等。若想找出此类犯罪心理的作案动机,侦查人员需要扩大搜索范围,利用监控等技术手段找出所有潜在的犯罪分子,然后从犯罪发生的因果关系上做逐一审查,这样可以更快地完成破案。

三、找出犯罪现场的伪装行为

很多狡猾的犯罪分子特别是惯犯在实施犯罪后会尽量去对自身行为进行掩蓋,这时,对其犯罪动机的分析有利于侦查人员揭穿伪装,从而揪出真正的犯罪分子。介绍如下:

(1)为了找出真正的犯罪动机,侦查人员需要对犯罪现场进行细致分析,以此来找出其中的矛盾点所在。例如:一件夜间仓库盗窃案件中,被盗仓库多个柜子被撬开,看来像是一个陌生人进入作案。但经过侦查发现,除了装有财产的柜子被细致翻动过之外,其余柜子尽管被撬开但没有明显的翻动痕迹,说明其他柜子的打开不过是在“掩人耳目”,犯罪分子是熟悉仓库环境的。侦查人员根据这一分析很快就抓获了真正的犯罪分子。可见,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事后哪怕犯罪分子想要进行伪装,但毕竟两者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特别是当所涉及因素众多或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伪装肯定会露出破绽。只要找到这个破绽,侦查人员就能明白犯罪动机的出发点所在,从而依照线索迅速地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2)同时,在发现犯罪现场是伪装的之后,开展犯罪动机分析还能够帮助侦查人员确定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因为有很多伪装存在故意的误导性,例如杀人后的栽赃陷害等。这可以有效帮助侦查人员避开误导性线索,从而使真正的犯罪分子难逃法网[2]。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集中研究了犯罪动机分析对侦查工作的意义,通过分析发现,犯罪动机分析能够对侦查工作产生帮助侦查人员确定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帮助侦查人员避开误导性线索、提前预知下一个可能的犯罪目标从而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等重要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更多的侦查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犯罪动机分析工作,以此来为其今后更高效地完成破案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丽欣,李玫瑾.基于犯罪心理分析的刑事责任能力辨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2):17-24.

[2]薛瑞麟.关于犯罪动机的几个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02):112-117.

作者简介:

闫盛棫(1996~ ),男,汉族,北京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与反恐怖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刑事侦查学。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犯罪心理测试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进展
试论犯罪心理画像的基础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