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名著导读”
2018-09-01赵萍
赵萍
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经典与精髓,文学名著中富含着智慧与思想、形象与魅力、情感与实践、科学与创造等各类元素,是开启智慧、增强审美、熏陶情感等教育活动的优质物质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
初中学生正处于启智益能和精神凝练的重要时期。就初中语文课来说,教师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名著导读活动,这既是语文课程活动的应有之意,是对当前“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一种洗涤和矫正,也是在“传承与发扬”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需要。如何切实引领初中生走进整部名著阅读活动呢?笔者拟从如下几点,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一、带动名著走入课堂,发挥导读作用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教材编排了一定的名著导读,近年来的语文中考也在不断地加大名著考查份额。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导读引领作用,把名著阅读真正带入课堂,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逐步培养他们的良好阅读习惯。
如何把整本名著阅读带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呢?教师应根据每学期推荐的名著经典篇目认真编写部分教学设计课例,如《水浒传》《伊索寓言》《鲁宾逊漂流记》等教学设计。并且以此为依据,组织并引领学生开展“走进名著”阅读活动。以“师生互动,共讲名著故事”为例。一是要求学生讲述自己最熟悉的故事情节,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时,引导学生畅谈《水浒传》中梁山英雄好汉“行侠仗义、反抗暴政”的传奇故事,以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阅读情趣,促使他们在课后走进整部名著阅读之中。二是在阅读活动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借助其中的字词句段进行语言表达,让故事内容更具“原汁原味”,更加生动精彩。三是借助“谈体会、写心得”等形式,不断领会名著所显现出来的语言规律,让学生更好地贴近名著,深入名著。
二、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增强名著阅读
如何帮助中学生寻找“与名著亲近、与大师沟通”的宽敞通道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认真把握并充分利用学生“求异、求趣、求新”的活泼心态,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指导思想,努力为他们搭建通向名著有效阅读活动的桥梁。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以“片段阅读法”为例就是通过精彩片段的阅读,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分享阅读感受,以此不断涵养并滋润学生的阅读心态。如《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败走华容道”,《水浒传》中的“拳打镇关西”“三打祝家庄”等。以此引领学生从交流中增强“溯本求源、延伸拓展”的情感体验和阅读信念。再以“略读与精读互动法”为例。对于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在“由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中反复研读,慢慢体会它的立意构思,揣摩它的谋篇布局,欣赏它的妙词佳句,体悟它的思想情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汲取名著阅读的知识营养和精神元素。而对于一些“非主要、非重要”内容,则以快速阅读的方法进行浏览,从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即可。
比如,有些学生对外国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和心理分析等并不感兴趣,教师可指导采取“略读、泛读或跳读”的方法。值得强调的是,
如何灵活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则由学生自主性选择。当掌握了方法并在熟能生巧后,学生就会在学用结合中不断增强成功阅读的信念。
三、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放大阅读效应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整部名著作品中,其形象之丰富、情节之跌宕、内涵之深刻、思想之深邃等,是其他一般文学作品所难以比拟的。这也是初中生难以“亲近”名著阅读的又一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相应的阅读氛围,以此来“吸引、拉動、敦促”学生,不断放大名著阅读效应,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果。
如何创设名著“悦读”氛围呢?首先,通过从学校图书馆借书和学生自带名著等方式,在班级建立“中外名著图书角”,由专人轮流负责管理,篇目和数量因势而化,随时借阅、方便归还,营造了“中外名著大家读”的热烈氛围。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不定期地举行丰富多元的名著阅读活动,如名著知识抢答赛,名著人物大杂谈,名著情感思想解析,名著主题演讲,名著专题辩讨……以此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不断攫取“滚动阅读”的效益。再次,通过墙报、手抄报、校园文化长廊、学校广播站、阅读笔记等途径和形式,举办文学名著阅读成果展,开展相互(个体、小组、班际)之间的竞赛评比活动,以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读”的效应。
综上所述,名著阅读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拓宽学生视野,濡染学生心灵,增强学生审美,熏陶学生情感,而且有利于传承与弘扬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文化。我们应努力为之贡献自己的心智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沈毅中学(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