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整本书阅读”,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8-09-01翟爱杰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格列佛分组讨论陈述

翟爱杰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首先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认为要让学生将阅读整本书当成主体,将阅读单篇的课文当成是辅助。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行,教师越来越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令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提高。

一、花样陈述,熟悉文本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书籍的篇幅较长,故此学生可能会对文章的内容不甚了解,这样自然会影响阅读效果。为了促使学生更熟悉文本,了解文本的情节、人物关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陈述文本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对文本产生更深的认识。形式多样化的陈述能令学生激发阅读兴趣,产生阅读热情。

学习了《往事依依》等课文后,学生对有趣的童年生活也充满了兴趣,此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了解一下主人公汤姆·索亚充满冒险的童年生活。由于学生很少阅读这样的长篇,故此可能在初读时无法理解作者究竟想在文章中表达怎样的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花样陈述”,说说自己在文章中读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尝试用绘制人物图谱的方式来陈述自己读到的内容。该学生用线条画出汤姆·索亚、哈克贝利·费恩、波莉姨妈等人的关系,并标注上具体是什么关系。同时还对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了描述。还有的学生尝试用转换叙述视角的方式进行陈述,如变换成第一人称,将自己想象成汤姆·索亚,并简要叙述文本的内容。“我是由姨妈收养长大的,但是姨妈对我管教很严,学校也一样,我就和好朋友哈克贝利·费恩一起逃学出去玩。有一次我们看见了一起凶杀案,就逃到荒岛上躲避凶手追杀,结果……”在这样的叙述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有了了解。

叶圣陶提出阅读整本书能在发展学生心灵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发挥语言、锻炼思维。花样陈述的方法正好能促成这两点,在尝试陈述的过程中,学生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令思维的深入有了可能性。

二、征集疑问,指点迷津

“学而不思则罔”,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量是否够,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和主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相互之间进行指导,尝试解答自己提出的难题,教师要先组织学生收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这样能有助于更好地阅读。

在学习了《松鼠》和动物有关的文本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中外驰名的人物孙悟空,并指导学生尝试阅读《西游记》。在组织学生讨论前,教师先征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围绕《西游记》提出了五花八門的问题。有学生提出:“孙悟空和牛魔王既然是兄弟,为何牛魔王不肯将芭蕉扇借给孙悟空?”“唐僧为何要去西天取经?”“《西游记》到底要说的是什么?为何孙悟空一会儿大闹天宫,显得十分反叛,一会儿又十分忠诚于唐僧?”在征集了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进行筛选,其中一些问题是学生在讨论后能自行解决的,这些问题大多在文本中能找到答案,如“唐僧为何要去西天取经”等,可以让学生自行探讨。而有些问题,如“《西游记》到底要说的是什么”牵涉到某些文学理论,故此教师要先给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对于《西游记》讲的到底是什么,这牵涉到“母题”的问题,《西游记》母题丰富而宽泛,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学者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混合的母题结构”。

教师要对问题进行适当的整理,有些问题的难度很高,可能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花费再多的时间讨论可能也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对于这种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指导,或者给学生提供一些可用于辅助阅读的材料。这样能给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课堂讨论,分类研讨

著名教师肖培东曾经提出,小说要往“小”里去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在宏观阅读的同时加强微观阅读,深入分析文本中的某些细节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分组讨论的活动中,将问题分类,每一组学生参与讨论一组问题。所讨论的问题越细越好,可以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些细节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是针对某一个词进行探讨。

在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学生对外国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名著《格列佛游记》,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而后对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展开细读,并尝试提出比较细节化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例如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认为这部小说大量运用了反讽的手法,于是便尝试在小说中找到那些运用了反讽的细节,并尝试总结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些反讽技法。有学生认为,小说最多的就是言语反讽,如利立浦特国的数学家计算格列佛每天的食物需要量后,格列佛表示“这个民族是多么地足智多谋”,这里就是反讽。还有学生阅读十分仔细,发现除了言语反讽外,小说还运用了情境反讽的方法,如格列佛曾经希望向“慧”表明自己也有着美德,和丑陋的“耶胡”不一样,但是越说越证明人类也是“耶胡”,因为格列佛自己就是因为手下反叛才被抛弃的,这样的情节发展营造出和读者主观愿望相反的情境,也属于反讽。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读整本书,然后再深入阅读其中的部分章节,在小组讨论时根据学生细读的章节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在分组讨论后可以由组长将讨论研究的结果写成报告,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分享。这样能让未曾细读过这些篇章的学生也能对这些篇章有深入的理解。

四、亦步亦趋,学会发现

学者张小兵提出,发现也是一种能力,而且不是人们天生的能力,需要通过教师引导才能让学生逐步拥有这样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现,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教师可以逐步指导学生运用直观感受、比较异同、关注细微等方法,令学生一步步学会如何发现更有价值的信息。

学习了《范进中举》课文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因此启发学生尝试阅读《水浒传》,并尝试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说出自己阅读文本的整体感受:“我原本以为自己读到的是英雄人物的豪情,但是越读越发现小说中似乎写了不少细碎的社会现象,而且都不是那么美好。”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关注细微的方法探究文章中的某些片段,并分析文本的风格特点。有学生再深入阅读后提出:“我发现这部小说写了不少市井现象,如阎婆惜问宋江要金子,陆谦替高太尉付银子,这些都体现了当时社会贪污成风的社会现象。作者或许是用这样的方法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增加阅读量,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者张小兵提出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特点,整本书教学的课堂不能生搬硬套教学公式。教师要总结出一套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入展开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巧妙运用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226400)

猜你喜欢

格列佛分组讨论陈述
基于分组讨论互动教学的视频反馈学习法在神经病学教学查房的应用
虚假陈述重大性
格列佛游记
陈述刘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②
《苏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
《格列佛游记》:让人笑让人哭的乌托邦之旅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