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雨课堂”的艺体类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建构

2018-09-01林于会张铃钰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雨课堂生态课堂建构

林于会 张铃钰

本文为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编号:SZ16238);2017年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课题《基于文化传承的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教材建设研究》(编号:17132);《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德育渗透研究》(编号:SQ182039)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 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艺体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系统的生态失调现象,探讨了利用智慧教学辅助工具“雨课堂”优化艺体类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构建一个动态、和谐、可持续的生态化智慧课堂,为艺体专业学生知识养成、素质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开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 艺体类大学英语;生态课堂;“雨课堂”;建构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逐步推进和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朝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基本方向发展。利用智慧教学辅助工具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构建智慧课堂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门。“雨课堂”是清华大学推出的智慧教学辅助工具。从2016年正式开放至2018年初,“雨课堂”已经覆盖8000余所学校的330万用户。作为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的新尝试,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师生使用“雨课堂”来辅助教学。将“雨课堂”应用于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优化艺体类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van Lier(1996)、Tudor(2001)、范国睿(2000)、李伟(2010)等学者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将课堂视为一个微观生态系统,研究生态主体(学生和教师)和课堂环境(灯光、座位编排、班级规模、信息技术)等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课堂生态系统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生态主体之间、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传递和信息流通。课堂活动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生态主体之间、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实现能量流动(师生的情感、态度)、物质循环(教学资源)和信息传递(知识、素养和能力)的一个动态过程。如果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实现了综合动态平衡和生态化发展,教学活动所依赖的课堂环境就可以被称为“生态课堂”。“生态课堂”研究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微观生态环境,利用生态学原理,分析生态课堂教学实践中影响生态主体生存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关教学策略和优化方案,使课堂环境成为有利于生态主体成长的和谐、平衡、可持续的良性生态系统。

二、艺体类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调解析

1、生态主体的生态位失调

教师和学生是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主要生态因子。根据生态学的观点,在艺体类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只有处于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位,并在相应的时空位置上发挥着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在健康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陈坚林,2006:9)。目前,由于艺体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中心,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在其应有的生态位——主体地位上。然而,艺体专业学生普遍思想活跃、爱表达、善于表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想表达自己,却不会表达或者没有机会表达。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他们对英语学习没兴趣或者无所谓的学习态度。

2、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失调

班级规模是课堂生态环境的主要因子之一,它影响着课堂活动中生态主体的行为、情感和态度。Cahen, L. S. 的研究表明,在小班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表现得更愉快、更活跃,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范国睿,2000:262)。可见,小班教学有利于生态主体的良性发展。然而,艺体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人数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上百人,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大班课堂上,难以开展语言技能的训练,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的机会。而艺体专业学生富于表现力,如果长期处于互动少的环境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会越来越低,最终导致英语应用能力无法提高。同时,在大班课堂中,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单向的、或者是以单向为主的,教师无法对课堂中学生整体掌握情况有明确的把握,不能充分满足不同学生在英语知识和能力上的个体需求,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失调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主要体现种群内部和种群之间的能量流动。在学生种群内部,任何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感觉或课堂氛围。种群之间的能量流动主要体现在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任丽,2013:35-36)。由于艺体类大学英语班级规模大,并且师生见面次数少,课上和课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都十分有限,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难以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有些学生不愿参课堂教学活动,对大学英语课堂产生抵触心理,最终失去参与课堂的热情,态度消极,纪律松懈。这些负面情绪会削弱因子内部其他学生英语学习的能量,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教学能力的发挥。教师的不良教学情绪,又会影响到学生,使之产生倦怠或抵触情绪,最终导致课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失调。

4、生态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失调

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李龙熙,2005:5)。作為生态主体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定义为,学生在完成一门课程学习后,所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既满足当前就业需要,又能满足今后继续发展的需要。目前对艺体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主要是终结性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全面测评。这种评价机制导致学生期末考试靠死记硬背,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平时作业不真实,自主学习能力差,限制了生态主体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雨课堂”优化艺体类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

1、利用“雨课堂”,优化课堂生态主体的生态位

“雨课堂”能够帮助生态主体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生态位。课前,教师是预习课件的设计者和开发者。针对艺体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弱、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在制作预习课件时,教师可以利用VideoScribe、Open Sankore、Explain Everything等软件,将重点单词、词组、句型的讲解制作成“高颜值”微课,上传优酷或腾讯网站,然后将网址插入课件,推送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教师担任讲授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反馈,答疑解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组间互评。课后,教师是协助者和资源提供者的角色。教师线下答疑,推送课后习题,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分层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推送不同难度的学习资料,以实现个性化学习。课前-课中-课后整个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合作者和评估者的角色。

2、利用“雨课堂”,优化课堂生态环境

在大班教学环境下,“雨课堂”能够轻松实现大班教学中的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实现课堂生态环境的优化。课上,使用“雨课堂”的“弹幕”功能进行导入,实现全班“并行”讨论,扩大课堂参与面。教师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问题,使用“投稿”功能,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发送给教師,教师将典型回答投屏,并发送全班,实现多屏互动。教师还可以进行实时的课堂测验,与学生进行频繁互动。教师讲完一段内容,就可以及时发一道习题,并设置提交时限,查看学生是否掌握,并给答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发“课堂红包”。

3、利用“雨课堂”,优化课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雨课堂”的预习课件中的“报告老师”功能,有利于师生交流,能够有效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实现课堂生态系统中积极能量的流动。学生在课前查看预习课件后,可以利用“报告老师”功能向教师反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老师的建议,为师生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学生的积极反馈,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能力的发挥。笔者采用“手机课件”中插入单词学习视频的形式,推送几次课件以后,一位学生表示“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从不爱学习英语,到现在比较爱学英语了”。课件还可以加入教师个人的语音,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优化了课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4、利用“雨课堂”,实现生态主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雨课堂”后台系统详细记录了课前-课上-课后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行为数据,如学生看了几页PPT,花了多长时间预习,哪些学生未完成预习,有多少学生来上课,有哪些幻灯片没有看懂,发了几条弹幕,投了几次稿,做题得了多少分,课后的作业是否圆满完成,得分如何等等。这些数据能够帮助老师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这些数据,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总之,运用生态学的有关理论,解读当前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用于指导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利用“雨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课堂,优化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既是当前教学实际的需要,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艺体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前-课中-课后的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之中,为学生创设生态化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 Doyle, W. Learning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 ecolog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77.28.51-55.

[2] Tudor, I. The dynamics of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6.4-11.

[4] 李伟、吕永立.生态课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 李龙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与解析[J].行政与法:行政与法,2005.1.3-7.

[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 任丽.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林于会(1982-)女,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

张铃钰(1987-)女,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学秘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猜你喜欢

雨课堂生态课堂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雨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