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危机修辞策略应用
2018-09-01王嘉闻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中危机修辞的语境及困境,提出了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危机修辞策略应用及危机修辞对策。要争夺信息发布话语主动权;强化信息发布主体修辞素养;建立双向沟通反馈模式;积极构建话语同盟。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危机修辞策略
一、高校突发事件中危机修辞的语境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不同层级、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分化日益加速,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从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到北航招生黑幕,从下达波高诱奸门事件到傳媒教授猥亵女学生事件,这些频频发生的高校突发事件影响着高校师生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组织在突发事件中,正面临着新的修辞语境。
1、影响范围广
互联网的出现和兴起,使我们步入了“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突破了传统时空界限,信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快速传播。在自媒体中,学生、高校、媒体可以随时发表各自言论,提出质疑,由于网络信息把控环节的弱化,一些未经严格审核的言论随着网络大量转载,从而加速危机信息的不断传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中的负面信息及谣言传播也使得高校形象大打折扣,各类高校爆发的突发事件也借助自媒体平台从局域迅速扩展至全域,影响波及范围明显扩大。
2、群体极端化倾向明显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模式由最初的单线传播转变为当下的双向互动传播,高校突发事件后,学生受众群体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主动践行自我传播权利,通过转发、评论等形式,即时发布自我观点,面对突发事件时,学生群体极易形成特定群体,并会被群体内所形成的气氛影响,感情用事,形成强大的组织来支持所谓的“弱者”,声讨“强者”,增添了高校组织与大学生群体间的对立情绪,从而引发大规模非理性群体事件,加剧高校突发事件恶性发展,对高校稳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3、信息载体内容多样化
互联网媒体为高校信息传播提供了途径。在大学生突发事件中,大部分高校可以保障媒体的自由,允许媒体对其决策过程、决策效果进行及时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媒体组织的知情权,也同时为高校信息传播起到有效的舆论监督,使得高校可以及时纠错,准确回应。另一方面,高校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不同的媒介传播规律,但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对于信息内容“度”的把握、信息发布时机的预判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二、高校突发事件中危机修辞的困境
1、议程话题设置欠缺
针对高校突发事件,议题管理不仅要基于事实层面的引导,而且要基于价值层面的引导。作为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主体,高校组织首先应履行告知义务,及时告知的目的在于对利益相关者做出有效回应,以改变信息不对等、认知不到位所带来的误解。纵观我国近几年高校突发事件,高校组织在事件发生后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准确性、针对性的差异决定了高校信息发布的有效性。武汉大学解聘病危教授事件,正是由于校方对事件真相的掩盖,使得本校学生通过论坛发帖曝光,将武汉大学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损害了武汉大学的名校形象。
面对突发事件,应给学生、媒体、利益相关者以说话的空间,与民沟通,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效转换议题设置,真正做到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
2、情感倾向调整失当
高校信息发布危机修辞关注的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信息传播,用来指导高校组织运用各种恰当的修辞方法传递想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发布信息”的技巧。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以什么样的情感色彩说都是高校修辞策略选择的重要评判标准,如果在此过程中,修辞倾向不对,危机应对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修辞身份定位不明
参与修辞活动的人都不再仅仅从属于纯粹的“自然人”,由于在信息活动中所有“个体”皆是通过繁杂的言语和权势关联聚合而构建的一种社会框架。修辞主体所处的社会地位,所代表组织的利益和各种势力参与者的博弈,都会对其言说内容和方式产生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安排高校危机信息发布的人员上需要引起高校深思,高校突发事件中针对修辞主体身份界定的不同,将会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
4、多方舆论场冲突凸显
新媒体时代,网络公共领域深化延展,公众话语权不断增强,表达渠道及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逐渐形成了热点事件不同的发声舆论场。在高校突发事件中,主要存在两个舆论场,即以高校组织为主体的官方舆论场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民间舆论场。
由于双方舆论场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也决定了双方将长期处于冲突之中,尤其当民间舆论场拥有解构官方话语能力时,两者对抗不可避免。在高校突发事件中,通过建构何种话语体系,不断增强双方舆论场达成共识,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危机修辞策略应用
1、高校组织的情景危机传播策略
结合自媒体视域下信息传播规律,危机传播主题在具体危机情境下的修辞策略具有一定规律,结合我国近几年高校突发事件,可将其危机情境划分为三个阶段:危机初始阶段、危机扩散阶段、危机消退阶段,在不同的情境中,高校组织的信息应对简要归纳到下表中:
2、高校组织的形象修复策略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组织启用形象修复策略目标即是帮助其重建形象,稳固公信力,赢回学生群体及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在实际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高校组织常见修复策略使用如下:
(1)支援。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组织应很好发挥支援功能,成立相对应的舆情应对小组,调动从校领导-院系-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多重帮扶体系,为接下来的危机应对奠定基础。
(2)忏悔自责。该策略目的在于反思高校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信息发布环节言语不当之处,通过高效对外沟通,迅速道歉,直面问题,帮助高校提升公信力,挽回形象,也同时要求高校在信息应对中能对公众质疑分门别类回应,以提升沟通效果。
(3)反击。在高校突发事件中,一些高校为了避免引起相应的恐慌,通常会选择封闭消息,在应对过程中忽略事件细节发布、屏蔽学生群体需求、规避核心问题,往往会导致谣言四起,在较短时间内引发次生危机。这要求高校组织学会用真实有效的信息在第一时间清除谣言滋生的空间,有效监测信息传播多元化渠道,勇于反击谣言和不实信息。
(4)修正。高校突发事件最后都会到达危机消退阶段,在该阶段,高校组织应就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及时予以修正。不仅对危机损失和负面影响有详细的分析,同时对解决危机所使用的策略、手段进行总结反思,增强高校全体公众危机意识。
3、高校信息发布典型修辞错误的规避
第一,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避免使用专业性过强用语、模糊用语及否定句,也避免封锁消息通道。有些高校组织对于公众关心的话题没有做到充分准备,使得公众对高校组织的职业素养和应对态度产生强烈怀疑,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群体性事件衍生。
第二,避免核心话语失当。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源主体与客体身份界限模糊,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作为危机信息传播主体的高校组织应高度重视与媒体、公众的多方对接,重视多方有效沟通,针对事件核心话题真诚回应,注重与公众间的信息反馈。如若在此过程中出现核心失当,将会引发公众误解,造成两大舆论场更加激烈的对抗。
第三,避免人文关怀缺失。人文关怀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精神和人格独立的一种关怀。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组织的信息发布需体现对人生存状态及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各种需求的肯定。
四、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危机修辞对策
1、争夺信息发布话语主动权
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组织应第一时间启动危机预警机制。迅速掌控核心话语权,有效引导舆论走向。纵观我国高校近几年突发事件可以发现,高校基层组织危机传播意识过于薄弱,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组织往往不是考虑如何掌控核心話语权,而是在等待的过程中丧失先机,引发社交媒体平台多源发声,滋生谣言,这些都将引起我们的反思。
2、强化信息发布主体修辞素养
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应谨慎确定信息发布主体及发布主渠道,首先应确保信息发布主体权威性和一致性;其次,针对信息发布环节的各个阶段,应加强对信息发布主体的技巧培训,准确定位危机发展情境,提升组织舆情研判能力,从容应对,化解危机,重塑高校组织正面形象;最后,高校信息发布主体要积极做好与各个部门、媒体、公众对接工作,把控信息发布节奏,适时调整议题设置。
3、建立双向沟通反馈模式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快速传播,高校独占信息源头的模式已经失效,高校组织与公众、媒体之间互动沟通的双向反馈机制已成为社会主流。高校在今后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明晰信息传播规律,把握信息发布黄金时间,针对公众质疑与核心问题,及时回应,在此过程中,还应学会良性合理引导舆论发展方向。
4、积极构建话语同盟
在面对高校突发事件时,积极构建话语同盟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所有资源,动员更多的人“为自己说话”,从而实现劝服、修复的修辞效果。高校组织应加强动员各级体系中的意见领袖,主动与其沟通,并保持长期联系,通过意见领袖发布相应信息,争取利于高校的话语议题,与此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培养“第三方”介入模式,邀请更专业、更权威组织机构面对公众群体及利益相关方。
【参考文献】
[1] 史安斌.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J].国际新闻界,2008.6.
[2] 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和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3] 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 复旦大学语法修辞研究室编.语法修辞方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5] 朱啸天.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发布修辞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王嘉闻(1991.1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危机事件处理与应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