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刻画人物性格
2018-09-01韩青
韩青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这一回的后半部分主要写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激战中败守斜谷,进退两难,夏侯惇入帐,稟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查夜,问夏侯惇才知是杨修所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便知魏王不曰将退兵也。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这是课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从中展现出杨修的个性特征,烘托了曹操的典型性格。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人,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杀害,卒时方44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随着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文章插叙了有关杨修死因的六件事,写出了曹操的心理变化,反映出操、修二人之间的矛盾在一步步加深:改造园门阔—甚忌之;分食一盒酥—心恶之;揭穿梦中杀人—愈恶之;告发曹丕藏吴质—愈恶之;试才干—大怒;替作答教—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已有殺修之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这是课文的第二部分,记叙了以前的六件事,分析了曹操杀杨修的缘由。六件事中,使杨修致命的根本原因在第六件事,因他干预了曹操的家务事,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杨修。文章接着写到,曹操强行进兵,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两个门牙,大败,带伤归寨,方忆杨修之言正确,随将杨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曹操强行出战,险些丧命,带伤而归,厚葬杨尸,被迫退兵。大家总结出的主题思想是,这篇小说通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性格,刻画出曹操虚伪阴险、狡诈奸猾、多疑残暴的个性和奸雄形像。
看到杨修改造的园门,操问“谁知吾意”,左右答“杨修也”,虽称美,心甚忌之。他的小聪明被人看穿,心中嫉恨。“美”“忌”表现出曹操多疑、口是心非、嫉贤妒能的性格。杨修把曹操的一合酥分给众人吃,耍弄小聪明,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暴露出他恃才放旷的性格。当操间其故时,修答曰“合上明书‘一人一口(古代用竖排版)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表现出他的阴险狡诈。杨修揭穿“梦中杀人”真相,表现了他才华过人。夜里曹操杀了给他盖被子的卫士,“佯惊问”“痛哭”“厚葬”,这就贴切地写出了曹操的虚伪。 原本就是故意杀人,却要假装是在“梦中”误杀,将其阴险、凶残、狡诈的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杨修告发吴质,但没有识破曹丕的“大簏载绢”之计,表现出杨修的狂妄轻率(缺点)。
曹操看哪一个儿子有魄力杀门吏出城,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为了试探儿子的才干,竟不惜以他人的性命为代价。
杨修为曹操作答教十余条,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后曹丕暗买通曹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就杀了杨修。再联系“梦中杀人”,为试才干斩门吏等事件,足以表明曹操是老谋深算、草菅人命的“千古第一奸雄”。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表现出他虚伪、凶险、狡诈的性格。
曹操碍于面子强行出兵,折却两个门牙,大败而归。厚葬杨修是笼络人心。
小结二人性格:杨修才华过人、爱耍小聪明、狂妄轻率、恃才放旷——谋士;曹操多疑、阴险、虚伪狡诈、老谋深算、心狠手辣、草菅人命——奸雄。
作者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来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特有的性格外,还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插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所有的艺术典型,都离不开它。《杨修之死》中曹操梦中杀近侍这件事就是一个细节描写。《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写道:“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曰,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方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唯修(杨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罗贯中运用这个细节有两个用意,一个是突出了曹操生性多疑、为人惨忍的一面,与全书所写曹操的形象相一致;二是突出了杨修的机智,也隐隐地揭示了杨修不善于为人处事,比较好表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三中学(7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