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对接农民需求 一头转化科研成果
——澳大利亚农业科技创新四大环节观察
2018-09-01江娜
文 /江娜
过去的15个月,澳大利亚部分地区连续降雨量已低于历史平均水平。7月23日,位于墨尔本市郊的埃林班克(Ellinbank)研究所研发出的抗旱奶牛,能将普通奶牛干旱时每天减少的产奶量由10升降低为5升,减少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抗旱奶牛这个科研项目也是农民自己指定的。事实上,埃林班克研究所本身就是由农民从每升牛奶的销售收入中,拿出0.02澳元投入资金池,政府按照1∶1的比例投入另一半资金,共同成立的研究机构。机构的董事会由农民选举产生,董事会负责对科研项目进行甄选、评估。
在澳大利亚,围绕奶业、谷物、甘蔗、水产等产业,全国一共有15个这样的科研机构。这些机构都是公益性质的,并根植于产业,最大的价值在于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一头准确对接农民需求,另一头将高精尖的前沿成果转化落地。
澳大利亚的农业科技水平在世界位居前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达田间的有效率高、速度快,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前沿科技研发。主要以大学为主,其中,乐卓博大学有19个研究领域走在世界前端,墨尔本大学更是在多个学科位居世界前列,这些大学的研究水平代表了澳大利亚农业科研的高度,为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笔者从澳大利亚工业、创新与科学部了解到,政府在大学科研项目资金分配上,也会向与企业合作比较好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倾斜,以便从政策上大大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培养环境。
第二个环节是科研成果转化。分布在全国各州的15家应用型科研机构立足产业方向和农民需求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例如,谷物研究开发公司(GRDC)位于以种植为主的新南威尔士州,科研人员对谷物、油料等冬季作物在整个生态区的病理情况进行研究,把高端技术本地化。
同时,政府通过提供税收,激励这些研究机构、企业等与大学合作、对大学研发进行投资、协助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支超过两万澳元即可享受优惠。
如此一来,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和市场分析,向大学提出研究课题,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研究课题是直接来自企业,或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所得,所以得出的研究成果会更适宜于应用,能够更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第三个环节是实用技术推广。与我国有专门财政拨款的农技推广机构不同,澳大利亚的农技推广工作已经走向市场化,转由企业和农民联合会来承担这一环节的工作。企业在卖农机、卖农药肥料的同时,进行技术指导;农民联合会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第四个环节,也是最基础的环节,是技术的使用和问题的提出。澳大利亚农民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实验精神,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问题并找专家和推广人员来解决问题。这是跟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相关联的。农民不仅是身份,更是职业。戈登家族的1万公顷土地位于新南威尔士州,通过大型的指针式喷灌机、棉花采摘机等机械,原来需要30个工人,现在,这片土地上只有9名工人。
戈登说,他和附近的25位农场主一起成立了联合会,联合会又与政府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应用型科研机构,其研究方向直接由戈登等25个农场主决定,比如现在最头疼的病虫害问题。
在实践中,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单位企业还定时组织田间日活动。在田间日上,农民可以与科研人员面对面地提出问题,提出诉求,并亲自参加试验。田间日活动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成为“产学研”有机衔接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