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章法主体“分解”与“融合”教学策略
2018-09-01
众所周知,笔画、结构和章法是书法的“三要素”,如何有效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书法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汉字,必须同时具备形质皆佳的笔画、科学合理的结构。但是单字再美,仍属于行文内容,仅是章法主体的组成因子。换句话说,单字是独立个体,章法则是整体大局。然而,至关重要的章法主体训练在书法课堂教学中却经常受到“冷落”,甚至被遗忘或边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者对章法概念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另一方面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章法主体训练体系,无处入手。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书法教学“分解”与“融合”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从概念与内涵、基本原则、训练体系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书法课堂教学中楷书章法主体训练的基本理论及其操作模式。
一、章法主体概念与内涵
书法章法是指书写内容在作品纸上谋篇布局的法则,包括作品形式、分行布白、落款钤印等环节。章法安排是否合理得当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视觉印象和整体气韵。
章法主体即创作内容,它是章法构建的核心组成部分,一切形式都必须为之服务。纵观很多学生作品,要么单字看个个精彩,但置于整体并不动人;要么只可大体粗览,而不可细察慢品。这些都是因为只将文字简单机械地拼凑堆砌,没有顾及字里行间的有机排列与组合关系,归根到底还是章法主体布局的问题。
主体内容一般为经典古诗文,也可以是日常的自作散文、随笔等。正因为章法主体内容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所以直接作用于它的“分行布白”法则就显得较为复杂和重要。蒋和《书法正宗》:“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落实到楷书作品上,既要做到笔笔清晰,字字独立,又要表现为字离神聚、行序井然,才能使通篇气息畅通,融为一体。
二、章法主体的基本原则
古代书家对章法极为重视,围绕章法主体的相关论述也较多,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教学实践理论参考。清刘熙载《书概》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寥寥数句却点明了章法主体的研究方向与目标。楷书章法主体的基本原则,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字形大小适当。
(1)保持本色比例。清人王澍说:“长短大小,字各有体。”同一作品,字形大小、比例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也存在或大或小,或长或扁,或正或欹的非常情况,如同人有高矮胖瘦,理应顺其自然。例如写“心直口快”四字时,“心”字略扁,“口”字略小,这样组合比较和谐(图1)。若违背汉字本来面目,刻意通过拉伸收缩等手段致使字形标准化,有悖于自然,必定适得其反(图2)。
图1
图2
(2)首字引领全篇。首字往往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首字大小决定着全篇字的大小,正如唐孙过庭所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首字的大小由书写空间和内容字数共同决定,其他各字均以首字为参照,大小基本一致,比例协调,才能给人舒畅的整体观感。
2.字心中轴对正。
清包世臣说“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这便是字心。楷书因为笔画独立、字字独立而表现为静态的整齐美,但字心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纵向上,字心中轴线保持在同一垂直线上;横向上,则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两条隐形的线使一个个分散独立的汉字变成一个有意味的整体。其对正方式一般有横向对正、纵向对正、纵横对正三种形式(图3、4、5)。
3.整体风格一致。
(1)笔法、结体特征一致。临摹楷书名帖时不难发现,不同的书家,其用笔风格与结体规律也大不相同。比如颜体以圆笔为主,结体呈外拓状,整体丰腴圆润;欧体则以方笔为主,结体呈内敛状,整体瘦劲挺拔。因此,创作时一定要把握整体用笔与结体风格特征,保持纯正性、稳定性与统一性,切忌杂糅混乱,像颜像欧又像柳,不伦不类(图6)。
图3
图4《灵飞经》局部
图5 丰坊跋张旭《草书古诗四首》局部
图6
(2)笔势规律一致。点画之间应有互动,做到形断意连。字与字之间也应有互动,也应做到字断意连。而笔势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牵动着笔画和各字,笔势的“态”直接表现在笔画的“形”上。比如“童真”二字(图7),横向线条的方向基本趋于平行,其笔势趋于一致,整体协调自然,若改变其中一横的方向(图8),即改变其中一横的笔势,其和谐氛围立即被打破。所以,在楷书作品中,保持不同字的相同笔画的笔势一致,有助于达到笔笔贯气,进而字字贯气、行行贯气的目的。
(3)墨色风格一致。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这样丰富的用墨技巧常见于行草书中,以增其“变”。而初学楷书应重在一个“稳”字,通篇的墨色不宜花哨,也应趋于稳定一致。
图7
图8
4.行列疏密有致
(1)行列均匀。行列均匀是最常见的楷书布局方式,相同的行距和列距如棋盘一般给人以整齐端庄的视觉审美效果(图9),如果配以界格,这样的视觉效果会更加明显突出(图10)。
图9 (局部)
图10 (局部)
(2)有行无列。这样的布局形式常见于小楷作品(图11),上下团聚,左右分离,如田垄或列队一般井然有序。
(3)无行无列。楷书作品中无行无列的布局形式相对较少(图12),既要顾及相邻字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又要琢磨行列空间的契合呼应,以达到上下连延,左右顾瞩,紧而不堵,密而不乱的视觉感受,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布局创作要求较高。
图11 (局部)
图12 (局部)
三、章法主体的训练体系
作品中影响章法主体布局的因素较多,小到笔画、单字,大到行间布白。在课堂教学的“分解”与“融合”体系中,必须立足全局,同时根据学生创作中常见的“疑难杂症”,渐进式有序化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与实施。
1.字组训练。
字组训练着眼于解决章法主体中的各类细节问题。同时注意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字组训练的必要性与实际意义。
(1)初始阶段。可由教师引导,以某一碑帖为范本,设计二至四字有代表性的字组。比如以统一笔势为目的,可设计类似“多少”“童真”等笔势鲜明的字组强化训练;以协调大小为目的,可设计类似“可口”“小王国”等字形各异的字组搭配训练;以直线对正为目的,可设计类似“左右”“上中下”等字组,分别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交叉训练。
(2)中高级阶段。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可采用学生自建字组进行集字训练,遇到碑帖中没有的范字,要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所学规律尝试自主“造字”。
2.行文训练。
行文训练是字组训练的巩固与提高,也是章法主体训练的缩影。初始时,可选择一至两行进行训练,充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学生刚开始处于适应阶段,教学时,要注重“慢”动作,即慢看、慢品、慢写。然后根据练习的效果,再逐步加大训练的难度与速度。
3.创作训练。
创作训练是字组与行文训练的升华,也是章法主体训练的终极目标。同样,可设定某一碑帖范本,如以唐颜真卿《勤礼碑》进行集字创作训练。可按照由少字向多字过渡的原则,采用横批、对联、扇面、条幅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创作时,提醒学生运用章法技巧,反复尝试。创作后,通过课堂展示、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形式不断改进和强化巩固,最终产生出点画呼应灵动,行间气息畅通,全篇一团和气的楷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