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7年我国胃食管反流病护理现况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8-09-01王海燕张蕾杨春凤李萍
王海燕 张蕾 杨春凤 李萍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上消化道疾病,以反酸、胃灼热为其典型症状[1-2]。近年来,随着GERD诊疗技术及临床实证研究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潜在GERD被发现及诊治,但与医疗相配的GERD护理研究现状却鲜见报道。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信息的结果分布、数量变化、变化规律和定理管理,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3],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把握专科领域研究热点与发展动向,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与提供航向标的学科。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为平台,总结分析2007至2017年GERD护理相关文献的分布格局、发展动向,以为护理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检索与筛选: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NKI)和万方数据库为检索数据库。检索时间定为2007至2017年,采用“主题”字段精确检索“胃食管反流”和“护理”或“GERD”,后利用NoteExpress2软件进行查重和手工剔除与本研究无关、同一篇文章发表在不同期刊的文献,及婴幼儿、老年人及中医GERD护理文献,对文献中的零散文献资料或资料不全采用手工录入补充,文献筛选过程见图1,建立“GERD护理文献总数据库”。
图1 文献筛选过程
2. 文献评阅数据库的建立与录入:根据此次研究的目的,编制文献评阅指标体系,进而建立Excel文献评阅库。文献评阅指标体系包括:文献类型、文献研究主题、关键词、作者单位、研究场所、期刊来源、发表年限、基金支持项目、资料收集方法、统计方法等,对以上指标进行编码,并录入相应数据。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文献发表年限分布:122篇GERD护理文献中,最早的文献发表在2007年,此后文献数量整体波动较大。2007年至201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10年至2011年间发文量骤降,随后又逐年增加,2013年发文量最多,2013年至今,发文量整体在减少。具体趋势见图2。
2. 文献类型:122篇文献中,实验研究或类实验研究文献最多(77.05%),其次是会议论文(9.84%)和调查类文献(6.56%),见表1。
图2 2007-2017年GERD护理相关文献年度增长趋势
文献类型篇数构成比(%)期刊文章11090.16调查类86.56经验介绍21.67病例报告/分析54.09综述10.82试验研究或类试验研究94 77.05质性研究00报纸论文00会议论文129.84专利00学位论文00总数122100
3. 文献收录期刊分布:文献中,包括110种期刊文献,共发表在58种杂志上,文献的期刊的整体分散度较高,平均发文量1.89篇。中发文量在4篇以上的共有16种杂志,共发文31篇(25.41%),其中包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收录的16种护理核心期刊中的2种,见表2。
表2 2007-2017年GERD护理相关研究期刊分布
4. 主要研究地域分布:GERD护理研究遍及全国25个省市,占全国此领域发文量的59.84%,见图3。
图3 2007-2017年GERD护理相关文献研究地域分布
5. GERD护理相关文献发文量≥6篇以上地域分布:122篇现有文献中,发文量≥6篇以上省市主要集中在山西、山东、新疆、北京、湖北、河南、广东、江苏8个省市,尤以河南、广东、江苏3省最多,见图4。
图4 2007~2017年GERD护理相关文献发文量≥6篇以上地域分布
6. 文献关键词分布:通过关键次频法统计2007年至2017年GERD护理文献前5位关键词频数,发现“胃食管反流”出现频率最多,高达81次,其次是“护理”,护理干预等出现较少,见表3。
表3 2007-2017年GERD护理相关研究前5位关键词频次
7. 文献研究内容分布:从研究内容来看,122篇GERD护理文献中,综合护理类共45篇(36.88%)(如护理干预、护理体会、护理对策、疗效评价、心理护理);围术期护理共12篇(9.83%);食管测酸测压共10篇(8.20%);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共10篇(8.20%);门诊护理及社区护理共8篇(6.56%);生活质量22篇(18.03%);患者营养与饮食2篇(1.64%);延续护理模式仅2篇(1.64%);患者知信行水平模式应用仅1篇(0.82%),见表4。
表4 2007-2017年GERD护理相关文献研究内容分布
8. 文献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所纳入文献按照流行病学方法分为3个层次,即描述性研究、病因学研究和干预研究[4]。GERD护理研究以干预性研究为主,占68.03 %,其中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占干预性研究的13.63 %,食管测酸测压护理配合占11.36%;病因学研究占6.82%(表4)。但所用统计方法单一,多为描述性分析,无研究者使用了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样本量从1例至630例不等,干预研究的样本量从50-235不等,多数为几十例,所用干预研究研究场所均局限于单一医疗机构或科室内开展。
9. 文献研究基金分布:GERD护理文献中,有基金资助的共有8篇,占文献总数的6.56%,平均每项基金形成论文1篇,集中发表在2013年和2017年,基金类型及论文发表期刊具体见表5。
三、讨论
(一)GERD护理相关研究曲折增长,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但研究质量还须进一步提升
凭借文献的发表年限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领域学术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5],本研究显示,相较于2007年而言,2010至2016年间国内GERD护理相关研究虽增中有降,但总体仍呈曲折增长态势,2014发文量更是居11年来最高。现有会议文献记载2010-2016年间,共有8次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郑州、福建、广州等地举行,因而国内7年间也掀起一股强势的学术研究浪潮,故而可能带动了当时护理人员的GERD护理研究兴趣。故而在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护理干预(护理干预、疗效评价、护理体会、护理对策、心理护理)、病因学研究2个层次,研究内容涉及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围术期护理、食管测酸测压、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门诊护理及社区护理、生活质量、患者营养与饮食、延续护理模式等,因而研究涉及面较广泛。
表5 2007-2017年GERD护理相关文献研究基金分布
统计关键词词频是发现一段时期内的研究热点的常规方法[6],总体来看,研究热点变化较小,创新能力较为不足,多为描述性的护理干预为主,即使是拥有基金支持的研究项目,仍多以较为普通的护理方案干预为主线,缺乏技术创新。其中,只有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创性的将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引入到对改善GER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方面,因而护理干预方法及干预质量丞待改进。此外,虽然该领域护理文献采用的统计学处理方法中较多涉及统计推断,但研究结果的表达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并未给出具体的P值,仅以P>0.05或P<0.05表示,因而读者始终会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存在疑虑。在病因学研究中,无1例真正按病因研究原则设计的危险因素研究项目,干预研究的设计不严谨、不科学,如在护理干预性研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基线是否真的齐平,没有一篇报导具体给出比较结果,因而研究的可靠性值得推敲;在结果分析部分,也无研究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故缺乏真正高质量的病因学研究方案。从现有文献可知,护理研究者片面倾向于干预性研究,未能从质性研究角度出发挖掘患者对GERD的认知及其患病以来身心感受,故而目前此领域质性研究尚未突破。此外,研究样本多来源于为临床回顾性收集病案资料,或按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样本,样本量从1~630例不等,干预研究的样本量从50~235例不等,多数为几十例,因而样本的代表性较为不足,这可能和当地该就诊患者数量及时间有关,因而后续研究要注重样本量的正确计算,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在控制研究结果偏倚方面,多数研究并未提及如何控制样本选择偏倚、研究过程中样本之间沾染、干扰及研究对象脱离研究的对策等问题,即使是在护干预研究中,也真正遵循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对照-重复”3原则,也未提及如何使用盲法及如何揭盲等问题,故后续如何制定较为严谨的研究方案,并在现有基础上开展较高质量的危险因素分析,通过技术创新或移植其他领域新护理方案开展护理研究,以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确凿循证依据。
(二)GERD护理相关研究的核心群体初显雏形,但缺乏优势研究力量
肖俏等[7]研究认为“一个专业领域的研究要形成核心,须具备2个重要条件,一是开辟一个相对持久、稳定的论坛,二是形成一个较“权威”的多产作者群。本研究得知,收录GERD护理相关论文的期刊较分散,科技核心期刊收录的文献相对较少(27.87%),非科技核心期刊则收录了72.13%的学术成果;此外,收录文献在3篇以上的期刊有7种,其中4种为科技核心期刊,由以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收录最多(7,5.74%),非科技核心期刊中以齐鲁护理杂志收录文献最多(8,6.56%),可视为GERD护理研究的期刊雏形(见表2)。在122篇报道中,只有2篇文献是由2个单位联合完成,但90%的研究是由2个以上作者合作完成,体现出来GERD护理研究的雏形。从作者产出来看,多数作者仅仅是发表过1篇此类论文,若将论文发表数目≥2篇的作者定义为高产出作者[8],则只有2位作者,发表时间集中在2013~2015年,说明至今护理界尚未出现持续关注GERD护理的高产作者,各机构之间研究水平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大规模和成批量产出的格局尚需经过后续很长时间的孕育。近年来,随着临床科研形势的发展,护士申报课题进而进行学术研究意识的增强也随之提高,从表5可知,122篇相关报道中,有8篇(6.56%)研究来自于基金项目支持,但平均每项基金形成论文仅1篇,且多数论文发表在非科技核心期刊上,一方面说明论文质量有待提升,也暗指国内缺少GERD对口的专业权威期刊杂志供刊出重要研究产出。
其次,研究主要完成人是护士,体现了护理人员开始重视开展GERD护理相关研究,但100%的作者是一过性作者,且99.60%的作者仅仅是为了晋职称被迫开展科研,故而尚未形成一个持续关注GERD护理的研究核心力量及群体,进而也提示护理研究者后续应将研究重心适当转移,增加持续关注GERD护理研究的相应资源分配。
(三)GERD护理研究地域分布呈整体分散又相对集中态势
从图3、4可知,GERD护理研究的地域分布呈整体较分散但又局部较为集中的态势,其中重庆、福建、广西、山西、山东、新疆、北京、湖北、河南、广东、江苏开展此类研究较多,分析原因,首先这可能与当地饮食种类有关。现有研究已证明抽烟、喝酒,食用烟熏食品、腌制咸菜、霉变辛辣食物、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等均可诱发GERD发病,而以上11省患者市皆有上述生活方式爱好,GERD的防治成为了公共卫生问题,故而相应护理研究也随之集中于此。其次,可能也与11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相应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有一定保障,民众保健意识也相对较高,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医院筛查或诊治,进而患者被发现患有GERD和被治疗护理几率也较高有关。其中发文量≥6篇的省市分别为山西、山东、新疆、北京、广东、江苏8省市,除了上述2种原因,还可能与此8省市分布有相应的GERD研究机构和人才力量,雄厚的研究技术和资金支持,进而其学术研究也较活跃有关。
近年来,慢性病的种类和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方案的改进使得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延长[9]。GERD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健康管理时间跨度大、涉及领域广,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传统的住院治疗模式不能很好的满足患者出院后的继续治疗护理,因此可以积极利用现有成熟的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等提供给患者健康教育及健康咨询等,还可以利用护士多点执业的优势,开拓社区GERD护理服务资源,无疑能为患者提供持久的延续的护理服务。
(四)GERD护理研究结果并未实现真正转化
开展医学研究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把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技术、方法和药物,同时将临床归纳出的结论或疑问等再反馈到基础研究,即“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Bench to Bedside and Bedside to Bench,B2B)的一种连续过程[10],同理,护理研究也要来自于临床又服务于临床中去。然而,本研究表明,多数GERD护理研究停留于学术研究水平,发表并利用其晋职称后,将研究结果束之高阁,即使是拥有基金项目支持及被引用频次较高的研究,也未实现研究结果的临床反复验证-持续改进-临床转化,然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科研经费,故护理研究者应树立正确的学术研究态度,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致力于开展更深层次的临床实证研究,努力将研究结果转化到临床,反复验证后将实践上升为理论,进而得到相关委员会鉴定后,推广应用才是未来GERD护理研究者需重视之处。
本研究考虑到婴幼儿及老年人这两种人群个体差异变动较大,故在进行筛选文献时排除了此类人群相关的GERD护理文献,故而本研究仅提供了除老年人之外的成年人的GERD护理研究动向;此外,本研究关注文献截止在2017年11月之前,故而对于本年度未曾发表的文献未能纳入研究范围,故而希冀后续研究对上述两点给予进一步深化。
本研究对2007-2017年(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录的GERD护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总体研究在曲折上升,但研究深度、层次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最为重要的是护理研究者树立“科学研究来自于临床,并最终服务于临床”的端正学术态度,积极响应国家医疗政策,结合现代通讯设备、技术,致力于护理研究的临床转化,积极开拓GERD护理新模式,以为广大护理工作者提供更加切实可依的实证依据,最终实现患-护-医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