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城市化进程共融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2018-08-31陈建根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小学语文

摘 要:在学校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又是衡量他们健康成长的综合体现。语文既是母语学科,又是一门最基础应用型学科,在“教书+育人”上能够发挥不容忽视且不可替代的职责和作用。那么,语文学习习惯的内涵是什么,影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在共融教育下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文章立足上述三个问题,结合工作实践,对此作了简要性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习惯培养;城市化进程;共融教育

作者简介:陈建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教师。(江苏 苏州 215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5-0080-02

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又是学生学习心理的健康反应,更是他们在学习方法和能力技巧等方面的综合性体现。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然而,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剧,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和突出,这就对培养学习习惯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一项知易行难的实践课题,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拟从共融教育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角度切入,试对此做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简析语文学习习惯的内涵、特点和内容

所谓习惯,即习以为常,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习使之转化为一种自然或熟悉的常态行为,按照活动区域,习惯可分为学习、生活、交往和工作等四类。其中的学习习惯,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常态行为。就语文学习来说,它是指学生在掌握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动(综合实践)技能过程中所逐步养成的基本方法、情趣意识和常态行为。语文学习习惯具有如下特点:

1. 形成的阶段性。比如,低年级侧重于规范并培养写字习惯,中年级侧重于培养阅读习惯,高年级则侧重于培养动手练笔的习惯。

2. 构成的多样性。从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出发,着重培养听、说、读、写、动的语文学习习惯,与此同时,这每一类习惯下还有更细的分类,如书写工整、诵读记忆、预习复习、笔记摘抄、课外读写等。

3. 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影响其学习习惯的因素来自于老师、同学、家长、社会以及情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等综合作用,其中,教师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内容呢?大致地说,主要包括工整书写、认真阅读、善于使用工具书、勤于动手练笔、专心倾听、规范表达、自主合作探究等几个方面。

二、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各类因素分析

1. 教师因素。不同教师的侧重点不同,在培养方法上也有差异性,比如,教师的以身立教和习惯性引领、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亲师信道作用,等等,都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

2. 学生因素。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不仅属于唯情趣一族,而且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他们虽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却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比如,刚转进的小学生与城市原居学生之间在各方面的差距较大,而且与其他师生在短期内不易相处。

3. 家庭因素。由乡入城的学生家庭在教育观念、重视程度、家庭环境和家长素质等方面显得较为短缺且相对落后,所有这些,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既不容忽视又影响巨大。比如,许多刚进城务工的父母一边叮嘱孩子好好读书、认真作业,一边却在看电视、玩手机、大声喧哗或打着牌、玩麻将,难道不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吗?

4. 校园环境因素。在校园生活环境中,班风和校风的建设情况对学生的影响同样非常重要,这也是当前形成择校现象的主要因素。

5. 社会因素。生活即语文,社会即学校,语文学习始终离不开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三、对共融教育下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性构建

1. 教育为本,持之以恒。教师一方面要本着以生为本、战略发展思想,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对小学生开展良好学习习惯的科学化教育。比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事例,帮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和感悟,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和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多联系、沟通和交流,要在家校互动中形成合力现象。比如,引导由乡入城的学生家长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用赏识眼光和激励评价不断地为孩子注入正能量。

2. 严格要求,具体指导。无论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根除不良的学习习惯,我们都要做到严而有格,即对于不同学段、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比如,对于习惯较好的城市原居学生要求就应略高一点,而对于习惯欠佳的外籍转进生则要求略低一点,可在相互结对基础上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再如,培养中高年级学生批注式阅读学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在语文课内阅读时,通过钩、圈、点、画等固定符号,对语篇中的字、词、句、段以及趣点、亮点、重点、疑点等现象进行批注与体会,并且在课堂教学内外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展示批注阅读,以逐步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3. 活动引领,训练强化。学习习惯的培养并非短期速成之事,而是要历经一个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过程。在小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活动途径,让他们在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中不断地强化训练,努力从中攫取厚积薄发的养成效益和良好效应。以古诗词教学为例,在教学《望庐山瀑布》后,笔者就组织并引导学生把已学或即将要学的作者诗作聚拢起来,切实感悟诗人的写作方法和个性特征;在教学《黄鹤楼送别》后,组织学生开展以送别为主的古诗词诵读比赛,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情趣,一方面又不断放大古诗词学习的滚动效应,从而在以赛激趣促学中不断加大古诗词的积累与积淀,为培养古诗词学习习惯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

4. 因材施教,个性培养。教学对象是由数十名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学生组成,他们之间无可规避地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必须基于学情创设教学,落实因材施教。比如,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本着以学促学的指导思想,根据课程特点,让城乡小学生轮流做小老师,并且在坚持相互自愿+指定分配的原则下,把这些小学生搭配成为多人学习小组,开展组内与组际的争先创优活动,往往能夠获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教学效益。

5. 家校互动,合力养成。我校(此处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外来生源激增,无论学生基础还是家庭因素,都为课程教学尤其是学习习惯培养带来了更新的考验和更大的挑战。正因为如此,笔者注重通过登门家访、家长约谈等多元化途径,主动与各类学生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和交流,相互通报小学生在校与在家时的语文学习情况和日常行为,如课外阅读、作业质效、学习态度、行为品质、师长互动等学习习惯和表现情况等,然后本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教育、引导和培养。如此而为,不仅赢得了学生家庭的理解、响应和支持,而且在互动合作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实效,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日渐养成。

总之,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应高度重视起来,善于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抓手,为实现城市化进程共融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丽霞.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2] 张钰.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新课程(小学),2010,(7).

[3] 舒国喜.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城市化进程小学语文
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对产业结构演变的驱动效应研究
关于城市人行道透水路面技术的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系数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