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散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2018-08-31杨兴飞
摘 要: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但目前的散文教学还存在着说教味较浓、文本关注低、探究不科学等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散文教学应立足散文的形散神聚特征,通过选好文本切入点、体悟文本情感、咀嚼文本语言、跨出文本写作等方式,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进而提高散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散文;有效教学;细嚼文本;体悟情感
作者简介:杨兴飞,四川省古蔺县实验学校教师。(四川 泸州 6465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5-0006-02
相对小说、诗歌、戏剧等纯文学而言,散文是杂文学,文学作品中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散在骨子里,是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现代散文内容上不拘,题材广泛多样,形式上写法自由,体式不拘。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现代文120余篇,其中散文约40篇,这些散文大多是现当代名家大师的精品。由此可见,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散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王榮生教授说:“教学有效性主要在于教学内容而非教学策略”。可见,要提高散文教学效率,首先要明白教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将学情和文体样式及特点有机统一起来。
1. 以学生实际定框架。任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框架都必须围绕学情而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学情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学生接触的有些文本即使是名家大师的精品,也难免有些学生不喜欢、读不懂。如鲁迅先生的《雪》一文中,文末处“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几句,就算是教师,初次接触也会觉得难懂,更不要说学生不喜欢,不好懂了。针对这些学生不喜欢的、读不懂的,教师要尽力让学生喜欢、读懂。
2. 以文体样式定内容。散文教学,肯定与小说、说明文、戏剧、诗歌的教学有不同之处,教师应根据散文这一独特的样式,根据散文不拘一格、灵活自由、题材广泛、张扬个性的特性,根据文本特征及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确定教学内容。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它属写景抒情的散文,明确作者在文本中所描绘的景及所抒之情,理解所描绘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及所抒发的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以此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要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理解感受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及与此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等语文知识。
二、目前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说教味较浓。在散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度强调思想教育,拔高文本的思想政治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对于文本朗读、语言品析、语句积累、语言运用等重要环节却未能充分体现,致使课堂缺乏人文气息。
2. 文本关注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更新,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对于文本解读过度求新求异,脱离文本,单方面展示自己才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件上,对文本缺少应有的关注。
3. 探究不科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致使在未充分考虑问题是否值得探究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讨论,结果是有些难度大的问题讨论时间不够,课堂探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三、提高散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笔者在这里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中散文的一般教学策略,因为散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也不一样。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备课,长期坚持,教师就可以达到教案在心中的最高境界。其次,在教学中要因文而教,因生定教,要注意细化文本解读、参照提升、精细完成等环节。
1. 选好文本切入点。散文教学点很多,怎样选好切入点?怎样入手才有效?这是散文教学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来具体分析。例如,著名教师王君在教学《散步》一文时,采用抓关键词语来切入,聚焦“我们”“田野”“散步”三个词语,展开对文本的学习,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信息,辐射了全文内容。又如,肖培东老师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以问题“斑羚飞渡,是一次( )的飞渡”(从感情色彩、技术特点、组织程序、精神意义中的某一方面入手)作为切入点来贯穿堂课教学,学生则根据问题结合文本朗读理解后,得出“宁死不屈、充满牺牲精神、团结有序、悲壮、灿烂”等多种答案。对每一个词语的确定,学生都能结合文本中的词句或自己的理解说出理由,这样,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及情感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可见,切入点的确定为学生理解把握文本内容找到了突破口。此外,还要把握文本线索。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来构筑全文,抓住了散文的线索,教学就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事半功倍。
2. 体悟文本情感。孙绍振教授说:“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散文教学,情感始终是核心、是灵魂,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目标也提出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散文教学应教会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在语言的品味中,真切地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情景,触摸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肖培东老师在教学《春酒》一文时,通过几个学生朗读标题“春酒”,体味出这一标题蕴含的多种情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悟,既把握了作品情、作者情,又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总之,体悟文本情感,要通过朗读把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一特定形式完成,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把握文本情感。
3. 咀嚼文本语言。现代散文,要体会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生活中的人生经验。散文往往意蕴丰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醉其中,深入语言的腹地。在教学生“品味语言”时,不应只是品味“好词好句”的精彩,给它们贴上“生动”“传神”的标签,而应该挖掘分析这些字、词、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如在《散步》一文的教学中,“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中的“熬”字,学生细细咀嚼,就有可能品味出“在这一严冬,我对母亲身体的一种担忧;母親能熬过多少个冬天呢(感受到陪伴母亲的日子不多了,作者在心中不断提醒自己,抓住时间,多陪陪母亲);我对母亲的深切关切;我对母亲健康地度过了一个严冬,感到宽慰和欣喜”等多种含义。
4. 跨出文本写作。文本应该是学生生成和创造的材料,散文教学不仅要学生读懂文章,还要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感悟。例如,在《风筝》一文的教学中,针对文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不留心”的语句,教师可以设计如“根据当时的情境,想想弟弟的内心是怎样想的,又会怎样做,写一段文字”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此外,改写、续写、仿写,也能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生成和再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再创造意识的好方法。同时,还要设计文本练习。通过练习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题型一般情况有理解文本词语、赏析文本句子、体会文本情感等,题型体式一般有结合上下文说说加点词的妙处、分析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深层含义等,文本练习中,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答题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散文不拘一格,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锤炼课堂,品味文字的精彩,品出汉语的温度和热度,让学生热爱语文,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66-169,109,38.
[2] 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7,30.
[3] 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92.
[4]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责任编辑 陈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