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利玛窦其人与晚明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2018-08-31郑爱华
摘 要:明中后期西方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宣传天主教义,在进入中国后他积极开展传教活动,不断扩大交友范围,游走于晚明士大夫阶层之中,为中西文化沟通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利玛窦 晚明 中西文化交流
一、利玛窦生平简述
利玛窦,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中部一座小城。1561年进入寄宿学校学习,1568年在罗马圣汤多雷亚学院修习法律。三年后加入耶稣会,并在耶稣会主办的圣安德烈备修院学习哲学和神学,期间还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并在数学、天文等多个学科取得了优异成绩。
1577 年,利玛窦前往印度传教。1580年被授予神父一职。两年后,利玛窦应范礼安神父之邀来到澳门,学习汉语并了解中国风俗。次年九月进入中国,在肇庆建立了第一个传教驻地。
此后数年,利玛窦游走于中国内地,传教同时不断学习中国文化,與当时的一些朝中重臣和民间学者等人建立了深厚友谊。他将西方科技引入中国,也把中国的思想文化传播到欧洲世界。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病逝于北京,享年五十九岁。
二、明代中后期的中西文化初遇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穿透了中西界限,文明间的对话就此展开。之后数个世纪,中西方往来事迹也曾见于史册。明初,由于太祖制定的保守的外交策略,中西间的交往一度处于低迷状态。
十五、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来临,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等都加快了世界联结的进程,西方探险家们在对资本的追逐中不断向东方扩张。在此基础上,葡萄牙最先把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几经波折之后终于在嘉靖年间得到皇帝首肯,允许他们在澳门租地纳税,长期居住。葡萄牙成功与中国确立友好关系之后,其他欧洲国家也紧随其后,与中国建立了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这些为之后的传教士来华和中西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奠定了基础。
十六世纪中期,耶稣会创始人之一沙勿略开始尝试进入中国传教,但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阻碍,他并没有进入中国内地开展传教活动,但他的努力为之后的范礼安、罗明坚、利玛窦等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未来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的新的传教路线的确立,铺垫了最初的基石,从而为中西文化交流在较为平等与和平的条件下展开,开辟了道路”。①
三、利玛窦来华与晚明“利玛窦现象”
1581年,利玛窦进入广东,在肇庆和韶州等地生活了近十三年,期间,他一直在尝试最佳的传教策略。最初,他穿上僧侣服饰,以“西僧”形象与明人接触。同时也学习汉语并阅读儒家典籍,了解儒家文化。随后利玛窦逐渐意识到僧侣形象的不利之处,因为士绅阶层中很多人对佛教有排斥心理。于是,在好友建议下,利玛窦脱掉僧服,改穿儒服,向士绅阶层靠拢,实行“合儒斥佛”策略,向士大夫阶层示好。
事实证明,利玛窦此决定是正确的。士绅们对这位“西儒”很感兴趣,他们纷纷与之结交,利玛窦的交友圈迅速扩大。积累了人脉资源之后,他在上层官员的帮助下来到江南一带。江南是晚明最富庶繁华的地段,经济发达,学术氛围浓郁。在此利玛窦迅速调整传教策略,先利用西方科技成果吸引众人了解天主教,而后积极顺应士人们的讲学交友之风,著书立说,结交士人,向他们宣传西方科技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游历之后,利玛窦成了江南士绅圈子里的“公众人物”,一时之间“四方人士无不知有利先生者”,“公卿以下重其人,咸与晋接”。②
晚明各类文献中很多都能搜检到利玛窦的身影,粗略估计有一百五十多部不同的文献都记载了利玛窦的事迹。“士庶人等重其人、读其书,众多文献记其事”,以此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围绕利玛窦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景观被学界称之为“利玛窦现象”。“利玛窦现象”是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出现的盛况,也是晚明历史上一道空前绝后的文化奇观。
四、利玛窦影响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晚明时代的大明帝国已渐露颓势,危机四伏。然而与之相应和的确实江南地区的经济繁盛,以及思想领域的活力四射,大放异彩。
西方文化科技传入之初,不少封建士大夫抱持狭隘的华夷观念,对西夷器物非常排斥,以为“奇技淫巧”。但经过以利玛窦为首的传教士的努力,逐渐有不少开明士绅接纳西方科技文化。晚明江南“阳明心学”盛行,以李贽为首的思想家们大多“离经叛道”,故而他们对不同的文化思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也更愿意接纳西方事物。向中国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利玛窦也将中国的哲学思想、知识技术传入欧洲国家,为西方社会揭开神秘东方的面纱。“西学东渐”的同时,东方的思想文化也引起了欧洲人的好奇。儒家的经典“四书”被利玛窦翻译为拉丁文传入欧洲,中国的印刷术也传播到了西方,使西方社会认识到了中国印刷术的先进性。中医、音乐、建筑、宗教、政治制度等也逐渐经传教士之手进入西方社会,让西方社会了解到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的中国,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结 论
晚明时代,东西方之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以利玛窦为首的一批传教士搭起了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他向开明士绅宣传西方科技文化,同时也将中国思想技术传入欧洲,加快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我们倡导多元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对利玛窦的研究就更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M].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
注释:
①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50页
② 《明史》列传第二百十四《外国七》
作者简介:郑爱华(1993-),女,汉族,黑龙江省虎林市人,历史学研究生,单位: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016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明清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