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泮与利玛窦之关系
2017-07-29贾敏
贾敏
[摘要]近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提到利玛窦这位传教士。肇庆是利玛窦进入中国内陆传播天主教的首站,他在肇庆六年取得了多个“第一”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的肇庆知府王泮有密切的关系。王泮对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支持,体现了王泮开放包容的治政理念,对于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泮;利玛窦;治政理念
[中图分类号]K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18-02
利玛窦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代名词。肇庆是他进入中国内陆的首站,也是他在中国28年传教生涯中一个关键的起点。提到肇庆,就不得不提利玛窦在此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和敬业外,还与肇庆史上最开明的知府王泮对他的支持和帮助密不可分。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下面试就王泮与利玛窦的关系略作探讨。
一、开明知府王泮对利玛窦的支持
王泮(1535—?),字宗鲁,号积斋,明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进士。万历八年(1580)出任肇庆知府,万历十二年(1584)升任广东按察司副使仍驻肇庆,万历十五年(1587)底升任湖广右参政离肇,后官至广东左布政使。
王泮被称为是利玛窦等西僧的开门人和保护人,他对利玛窦的帮助和支持,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护送利玛窦入境。1583年2月,王泮受两广总督郭应聘之命,去函邀请利玛窦来肇庆,并为他们取得入关的照会(入境通行证)。利玛窦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录:“总督的一名卫队长就从肇庆城到达澳门。他是该地区的地方官(指王泮),中国人称之为知府的一名使者,他来送交一封由总督批准的信,邀请耶稣会的神父去肇庆接受国家赐予的一笔财产,修建一所教堂和房屋。”上文“一封由总督批准的信”其实就是进入肇庆的护照。在王泮派去的士兵护送之下,利玛窦、罗明坚一行于1583年9月初离开澳门的神学院,于同月10日到达肇庆。
二是为利玛窦他们争取居留权。根据明万历期间的政策,外国人是不许在中国居留的,违者将受到处罚。王泮为了能给利玛窦一行争取在肇庆的居留权,花费了不少时间去研究相关法律,希望能够找出把他们留居肇庆的办法。王泮知府说:“我到底找到了特别的条例……中国的法律虽然禁止洋人在本国居住,可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我们的古训,远方来的不能回去或者不愿回去的人,只要安分、谦虚,对中国有好處,就可以得到一块地盖屋。”为了稳妥起见,王泮还咨询了本省的一些高级官员是否可以引用它,他们认为可以,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从而坚定了王泮对这件事的信心。
三是划地给传教士建居所和教堂。意大利传教士进入肇庆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想求一块地建造小屋一间,并在初见王泮时就提出了这个要求。罗明坚对王泮说:“我们是教士,奉理天主……因慕中华之盛,航海三四年来到中国,他们只想远离澳门世俗的商业世界,一心供奉天主,但愿在肇庆建立一个寓所和教堂,终老此地。”由于罗明坚的谦逊有礼,王泮听了这番话,感受到他们很真诚,就说:“看样子你们是有德行的人,所以我愿意帮助你们。”于是,王泮与他的友人商量:我想拿一块地给两个和尚(当时利玛窦他们自称天竺僧,所以王泮称他们为和尚),好让他们盖一所房子。但是,王泮的这个决定遇到很大的阻力。由于在肇庆的知识阶层特别是一些秀才,根本不同意外国人进入这座城市,其中以监修崇禧塔机构的成员最为突出,他们尤其不愿意给外国人划出一块地皮。即使是这样,在得到了友人的理解和支持后,王泮排除众议,做到言出必行。
四是竭力增加两个西僧的声誉。王泮第一次见到利玛窦时,觉得他们是有品德的人,所以表达了帮助他们的想法。后来仙花寺建好后,又时常到这所小屋里来探访他们,王泮也渐渐对他们有了好感,成为了朋友,并且对欧洲人信仰的事物和宗教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三棱镜、自鸣钟等洋货充满了好奇。有时还带了别的官员同来,包括了府内各级官员,各县的知县、绅士、文人、学者与西僧们都有来往,如肇庆府衙中的同知方应时、兵备道徐大任、布政司滕伯轮、继任知府郑一麟、按察司副使黄时雨及贵州巡抚郭子章,等等,都与神父们有很好的交情。
五是公平公正地处理崇禧塔系列事件。西方传教士要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开展他们的传教事业,必然是困难重重。因为肇庆当地的百姓担心外国人会在这干那种他们在澳门干过的勾当,所以,对利玛窦这些传教士是充满不解甚至敌意。在他们留居肇庆的6年中,发生过一连串的事件,令他们的传教事业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其中包括“控告崇禧塔为耶稣会士所建”事件、 仙花寺掷石头事件、“崇禧塔案”等。
二、利玛窦对王泮的支持
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在融入中国当地生活时,不仅体现在语言、穿着、礼仪等方面,更体现在对人际关系处理上,做到了入乡随俗,因势利导。这里主要讲述三点:
一是帮助王泮达成两个“第一”。利玛窦在他的回忆录中作了交代:在教堂接待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用欧洲文字标注的世界全图。在所有大国中,中国人的贸易最小。当他们听说中国仅仅是大东方的一部分时,他们认为这种想法和他们的大国不一样,简直是不可能的,他们要加以研读,以便作出更好的判断。“因为他们知识有限,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国家夸耀成整个世界,并把它叫做天下”。由于“有学识的中国人啧啧称羡它;当他们得知它是整个世界的全图和说明时,他们很愿意看到一幅用中文标注的同样的图”。为了让更多的国人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因此王泮跟利玛窦神父商量,把他的地图写为中文。
二是帮助王泮兄弟解决丝绸销售问题。利玛窦这样描述道:“我们的朋友岭西道有位兄弟,携带盛产于浙江省的丝绸和其他各种衣料到广州的集市来。他原打算把衣料卖完,马上回家;但因得不到他所定的价钱,他在广州停留的时间不得不比原定的更长。最后是通过我们这些神父,葡萄牙商人按他的要价购下了他的货物。我们在这里要顺便说,只要是有助于宗教事业,葡萄牙人从不吝惜花钱,或者怕所得减少。为了报答这份情意,也由于我们和他兄长的友谊,这位中国的实业家带神父们坐上他的船,平安地送他们到浙江省——王泮的老家绍兴。”后来,王泮的家人与利玛窦、罗明坚等传教士成为了朋友,并且王泮的父亲接受了洗礼,成为一名基督教教徒。由此可知,利玛窦等传教士还与王泮的家人建立了友谊。
三是帮助王泮解决生子问题。王泮出生于1535年,1583年利玛窦认识王泮时,王泮年近48岁,已经结婚30年,娶有一妻二妾。但一直没有生育孩子。中国人讲究孝道,“百孝为先,无后为大”,生育问题一直困扰着王泮。利玛窦是一位精通西方医术的传教士,也将欧洲的一些医学知识带到了中国。利玛窦在传教时就曾经通过这种医学传教方式,成功吸收了几名新教徒。所以,利玛窦运用西方医术,帮助王泮医治不孕不育症,为他解决生子大事。
三、王泮支持利玛窦的原因
(一)责任和担当
王泮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开明官员,接纳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是王泮对国家的一种责任和担当的体现。一方面,明万历期间,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大變革之中,特别是首辅张居正被万历皇帝清算后,制度腐败,国力衰弱。另一方面,此时的欧洲殖民列强也越来越毫无节制地瓜分海外殖民地,并为开辟海外市场而激烈争夺,残酷地掠夺和剥削非洲和美洲大批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触角很快也伸到了印度、西亚和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甚至也在想方设法地叩开中国的大门。
(二)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据利玛窦自己总结:士大夫之所以与他结交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个会说中文的大鼻大眼睛西方人,他们有兴趣;二是为记忆术;三是为他的数学专长;四是对科学仪器的兴趣,包括折光七彩的三棱镜及烫金精装书籍;五是为点金术,认为利玛窦精通此术;六是来听教会的道理。这种对利玛窦热捧的现象,其实就是一种对知识分子的崇尚之表现。王泮是接纳西方进步思想的代表,初次见面利玛窦就给王泮留下良好印象。王泮对利玛窦带来的西方文明产生浓厚的兴趣,包括绘制地图、制自鸣钟、地球仪等。
(三)解决个人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不仅建立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上,还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为对方排忧解难上。利玛窦十分谦逊有礼,儒雅斯文,乐于助人。他通过西方医术为王泮解决了困扰他大半生的生子问题,让王泮实现了做父亲的心愿。这对于一位被儒家思想熏陶至深、家庭观念极重的士大夫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利玛窦自身的努力
利玛窦能够在肇庆留居6年并得到王泮的全力支持,与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利玛窦来到肇庆后,努力融入当地生活,以减少由此给王泮带来的各种压力和阻力。首先是穿着打扮与当地居民相似,其次在努力学习汉语,让自己学会听、说、读、写中文,以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交流。
四、结语
肇庆是利玛窦利进入中国的首站,成为400多年来肇庆的荣耀。利玛窦已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代名词,而王泮也成为了开明官员的典范。他们以友谊和尊重的精神,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知府王泮作为首位接受西方文明的地方长官,他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施政理念与当下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坚持交流互鉴,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王泮这种重人才、重知识、重科技、勇接纳的思想对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宋黎明.神父的新装——利玛窦在中国(1583-1610)[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