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体性
2018-08-31张凯
张凯
摘 要:近代以来兴起的主体性是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主体性的不断增强。然而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主体性为基石的现当代发展该何去何从,我们该如何对待认知主体性便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性 资本主义 认知主体性
一、主体与主体性
严格来说“主体”是在封建社会结束以后才出现的,所谓主体就是在意识或现实实践活动中有意识、能动的去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区分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而动物只是按照既定的本能进行活动。而在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中的人所体现出来的特性就是主体性。
黑格尔之所以认为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就是因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思想第一次确立了人的存在,确立了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在文艺复兴之后,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了上帝的禁锢也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枷锁。“人”便真真切切的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同时也与外界的一切划分开来。外在世界成了客体,成了人类研究和认识的对象,这样人类“主体”便一步步确立起来。
主体性伴随着“主体”一起出现,“人”在现实的活动中不可能跟动物一样按照本能去活动。主体自身有意识,活动有目的,有方法和手段,这样在不同的认识或实践活动中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特性就是主体性。主体性不是一种固定的特性,也不是普遍的、共有的特性,更不是主体抽象的某种属性。主体性之所以自诞生之日就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与近现代的资本主义有着密切联系,还因为它的出现本身就带着众多的问题和矛盾。
在现当代出现一系列问题之后,有些人没有去反思和评判资本主义的弊端,而是从主体性出发来否定人的主体地位,进而想通过消解主体性来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在逃避,是在刻意为资本主义的漏洞找辩护。
二、认知主体性
长期以来主体性之所以遭受批判,是因为其出现的方式是以唯心主义的范畴来界定,人们所批判的主体性也就是“认知主体性”。所谓认知主体性就是以笛卡尔为开端,到黑格尔的发展为顶峰的西方主体性的概括以及后来一些哲学家对其的发展和认识。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先河,以我思的方式确定我在,以意识确定存在。虽然是在唯心主义的角度确立了主体,但是正是笛卡尔的这种主体把人从上帝和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有了近代以来的主客二分的理论结构。
如果说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创始人,那么康德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近代西方哲学的有关主体性的原则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之上,康德的批判哲学提出了“先天判断何以可能”。康德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是一种自我意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认识主体,同时又是实践的主体。外在世界的杂乱无序,只有通过先天的直观和知性范畴,把感性认识整理为经验现象,再通过理性认识把经验现象整理成科学知识。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论通过限制人的认识能力为自由取得地位,从而突出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确立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康德哲学中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象世界”;另一个是“自在之物”的世界。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所能达到的是现象世界,而彼岸世界是不能达到认识的,于是康德哲学便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主体性。
黑格尔看到了康德的主客二分的缺陷,他不同意把人的认识能力局限在“现象世界”。在黑格尔看来,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创造性活动,只有实践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实践的理念比认识的理念更高一层,不仅因为实践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的资格,黑格尔充分肯定了人的独立自主性即人的主体性。黑格尔从纯粹思辨的形式来理解实践的主体性,将实践看作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逻辑环节。由于黑格尔不懂得实践,因而他的理性便成了无人身的理性。同样黑格尔的哲学把认知主体性推向巅峰
伴随着主体性的不断高扬,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主体性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声势浩大的主体性批判便成了现当代人的焦点。但是这种一味的抹杀人类主体地位的方式真的能解决现当代发展面临的威胁吗?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就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吗?很显然,这并不是一条可取的道路。没有人想要回到主体性缺失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马克思为我们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主体性高扬的一个社会状态。所以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我们都有辩证的去对待认知主体性的问题
三、认知主体性的功与过
认知主体性与资本主义同时代而生,可以说二者是相互为基础又相互促进。文艺复兴之后,人们日益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对私有财产和自身利益的诉求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于是在这种高扬的主体自我决定的时期,人们不再相信上帝或者宗教带来的安慰,而是寻求外在物质基础所带来的高水平生活;他们不再为彼岸世界的自己负责,转而对现世的自己负责。
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只有积累更多的生产资料才能创造和拥有更多的物质资料,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于是疯狂的原始资料积累开始了,人们一味的追求自身利益,追求更高的价值、更多的自由,这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极大的推動了人类发展,高扬的主体性当然也是功不可没。
然而好景不长,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人们又开始怀疑主体性作用,甚者有人想要消解主体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只是在宣称“自身”,也就是宣称为自己而活。这种自私或者说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确实是由于高扬的主体性所致。疯狂的掠夺资源,肆意的破坏环境导致整个人类社会出现危机,而一些哲学家想要通过消解人的主体性来解决当代问题,但是这种想法并没有触碰资本家的生产方式,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在这一方面,主体性的过分发挥确实是带来了许多问题,但是这只是因为以往的主体性,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主体性都是一种认知主体性,是非理性非科学的主体性。所以对待主体性的问题时我们不可能对其全部否定,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主体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