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唢呐演奏在二度创作中技术的把握

2018-08-31李树鹏

艺术评鉴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二度创作把握技术

李树鹏

摘要:唢呐作为一种民族吹管乐器,具有音色高亢明亮或委婉细腻、演奏形式多样且表现力非常强的艺术特点。唢呐演奏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演奏中演奏者技术的高低不仅能够体现其演奏水平,同时对唢呐演奏的二度创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在对唢呐演奏艺术与唢呐的二度创作分析基础上,进行唢呐二度创作中主要技术的把握研究。

关键词:唢呐演奏 二度创作 技术 把握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0-0051-02

唢呐演奏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演奏过程中对技术的把握及运用,对促进唢呐演奏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唢呐演奏中要想实现演奏艺术的灵活把握和运用,不仅需要在唢呐演奏学习中通过勤学苦练,熟练掌握唢呐演奏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同时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尝试以及总结、领悟等,积累丰富的唢呐演奏技巧经验,从而实现对唢呐演奏及二度创作技术的熟练把握和灵活运用,在唢呐演奏中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表演能力,推进唢呐二度创作的创新发展。下文将通过对唢呐演奏艺术以及唢呐的二度创作等有关概念含义进行简单论述的基础上,就唢呐演奏在二度创作中的技术把握进行探析。

一、唢呐演奏艺术与唢呐的二度创作

(一)唢呐演奏艺术及其发展简述

唢呐作为一种民族吹管乐器,俗称“喇叭”,而高音唢呐的小F调与小G调唢呐也被称为是“海笛”,它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并且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在我国山西、河南以及山东、安徽、河北等地的多个民族,甚至是国外的欧洲、非洲以及亚洲等多个国家都有非常广泛的流传和发展。唢呐的音色既具有高亢明亮的个性特色,同时还具备委婉细腻的独特特征,其表现手法与表现技巧独特多样,还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能够对人物唱腔、说笑或者是动物鸣叫等多种声音进行模仿。唢呐演奏中还能够与口哨、管子以及咔碗等多种不同的乐器进行配合演奏,在民间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或者是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都会见到唢呐的影子,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欢迎。

唢呐最早来源于波斯以及阿拉伯一带,流传到我国的时间相对较早,史书记录可追溯至两晋时期,以新疆地区为主,距今在我国的流传发展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主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发展推动,文化教育事业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国内一些文艺团体与艺术院校的成立,促使了民族音乐与乐器逐渐进入艺术院校,唢呐在这一时期也被纳入艺术院校民族音乐与乐器教育发展行列,为其系统、规范以及科学、严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欢庆胜利》《百鸟朝凤》等著名的唢呐演奏曲目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现。随后,唢呐演奏艺术的发展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再次进入新得发展时期,形成了与外来文化传播影响下的传统与流行、民族与外来音乐之间碰撞与融合创新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胡海泉的《庆胜利》《六子开门》《唱起豫调庆丰收》以及仲冬和的《敲起锣鼓庆胜利》、白承德等人的《山乡春》、刘英的《正月十五闹雪灯》、周东朝的《黄土情》等。作品中包含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并且作品题材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通过唢呐对不同内容以及不同场地情景的描写、抒发,在推动唢呐创作以及演奏艺术的发展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影响。而当代唢呐艺术的发展则是对传统唢呐艺术的一个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发展过程,也是唢呐艺术从传统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演变的过程,而传承、融合以及创新也是现阶段唢呐艺术发展的重要特点。

(二)唢呐的二度创作

在艺术领域中,音乐创作的过程也被称作是“一度创作”,主要是指创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感受,在选择、加工以及构思、想象、整合等基础上,以乐谱形式呈现出的过程。而音乐表演则被称为是“二度创作”,是指演奏者根据创作者创作的乐谱,通过演奏或者是演唱,以声音形式将乐谱形式的作品向大众呈现的过程。唢呐演奏艺术中,唢呐演奏的过程也就是唢呐“二度创作”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唢呐演奏中,“二度创作”是以“一度创作”作为依据和基础,对唢呐演奏的乐谱作品内容进行准确表达与再现是“二度创作”的基本要求与意义,而“二度创作”的目的则是实现创作者在乐谱作品中所表达思想与情感向观众进行传递,以帮助观众更好的认识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情感、思想等。

唢呐的二度创作具有音响单一性以及个性特征鲜明、技术高超、不稳定性的特点。其中,音响单一性主要表现为唢呐二度创作中独奏状态下的唢呐演奏。而唢呐二度创作的个性特征鲜明主要是指唢呐演奏中演奏者在具备所需的演奏条件与能力之外,由于每一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以及风格喜好、审美、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不同,使得唢呐演奏的个性也比较鲜明。此外,唢呐演奏还需要在具备高超的演奏技术与能力基础上,才能够较好的实现作品内容的呈现与情感传递,起到相应的艺术感染与影响效果。最后,唢呐演奏的不稳定性是指唢呐演奏者随着自身年龄以及知识阅历、情感体验的变化,在二度创作中对作品的演奏呈现的效果和传递的感受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

二、唢呐演奏在二度创作中技术把握

首先,唢呐演奏中应注意正确的气息把握。气息把握是包含唢呐在内的所有管乐以及声乐演奏中首先需要把握的技术问题。气息作为唢呐声音发出的根本动力,对气息的把握将直接影响着唢呐演奏中声音呈现是否圆润、结实以及平稳,且具有穿透力,音准是否正确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唢呐演奏中以气息作为声音发出的动力中这一气息变化的呼吸方式与正常人为满足生理需求的呼吸存在较大的区别。唢呐演奏中呼吸产生的气息不仅要有充足的吸气量,并且呼出气息的大小以及速度、力度需要进行合理控制,这种呼吸气息所提供的唢呐演奏声音发出动力技巧是在科学的指导与长期训练结合下逐渐形成的。唢呐演奏中对于气息的把握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式实现气息的准确把握,正确的呼吸方式是唢呐演奏中实现气息把握的基本条件。众所周知,比较常见的呼吸方式包含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三种呼吸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唢呐演奏中则是以胸腹式呼吸为基础,同时结合作品乐句需求对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进行灵活运用,以实现自身呼吸状态的及时调整与把握,以此提高对气息的控制和把握能。其二要注意在唢呐声音的“统一”中实现气息把握。唢呐演奏中声音的“统一”是指唢呐本身“下把位”和“上把位”以及唢呐“高八度”声音的统一、唢呐演奏中保持乐曲情感内容与唢呐演奏声音的统一。其中,气息控制是影响唢呐声音“统一”的直接因素,再加上唢呐声音“统一”很容易受到演奏者口型、嘴唇对哨片的控制、哨片等因素影响,因此,唢呐演奏中声音的“统一”需要从上述的两个“统一”内容各自层面上进行把握。比如,在唢呐演奏中乐曲情感内容与声音统一问题的把握中,由于不同乐曲的情感及内容对唢呐演奏中音高、音量以及音质长短、音色等有不同要求,需要结合乐曲的要求在气息不断变换与调整中,达到声音与乐曲情感内容的统一,像比较欢快、宏大、激昂的乐曲中,其音调多以高亢、嘹亮,音色为明亮、音量较大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就需要在气息把握中加大气息量和力度,同时增强气息的动力,才能够达到相应的乐曲音色与音调、音量要求。

其次,唢呐演奏中技术把握还应重视口型在唢呐二度创作中的运用。唢呐演奏中,口是进行人体与乐器的连接媒介,在唢呐演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演奏者口型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唢呐演奏的声音变化。唢呐演奏者,口型运用主要有“包着”和“放开”两种情况,“包着”是在唢呐演奏中双唇贴紧牙齿同时向内包,通过包回内侧的唇肌进行哨片振动控制;而“放开”则是在唢呐演奏中双唇向前撅起作“嘘”动作,然后通过双唇撅起部分肌肉进行哨片振动控制。其中,“包着”口型在唢呐演奏中进行哨片压力大小以及哨片振动面积控制均较为容易,音色表现较为柔和,但是容易出现声音偏高或厚度不足问题;而“放开”口型进行哨片压力大小控制相对困难,但舌头动作发挥比较方便,声音音色表现为宽厚、明亮,但音高容易偏低且声音生硬。唢呐演奏中,演奏者需要结合自身的口型生理条件以及对声音的审美、作品理解等实际情况,在不断尝试与选择、加工、练习基础上,总结适合自己的口型,并通过口型变化规律总结,在唢呐演奏中灵活运用实现气息把握。

三、结语

总之,进行唢呐演奏在二度创作中技术把握研究,有利于促进唢呐演奏的二度创作技术水平提升,对推进唢呐演奏的系统化与规范化形成、促进唢呐演奏艺术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曦.平遙县民间唢呐艺术的传承发展及思考[J].黄河之声,2017,(23):168.

[2]王志刚.河南南阳地区传统唢呐曲目的地域特点[J].戏剧之家,2017,(23):38.

猜你喜欢

二度创作把握技术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解析舞蹈元素在戏剧小品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信息的回应策略
浅谈竹笛教学中音准和音色把握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论民族声乐艺术之“声、情、美、韵”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