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山歌“胡呐喊”的人文价值
2018-08-31赵琴
赵琴
摘要:“胡呐喊”是湖南桃江地区的一种原生态高腔山歌,在桃江地区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也在朝越来越丰富多元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人们的欣赏风格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胡呐喊”究竟蕴含什么人文价值?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拟对“胡呐喊”的人文价值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更好地认识理解“胡呐喊”的社会历史人文价值,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如何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胡呐喊” 人文价值 历史价值 社会价值 艺术价值 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0-0019-03
“胡呐喊”是湖南桃江大栗港地区独有的一种高腔山歌,“呐喊”就是大声歌唱、大声宣泄,“胡”有“随心所欲”之意,表示在演唱中可以根据歌者的情绪而随性编创歌词,即兴性强。演唱中拖腔、下滑音、装饰音以及颤音的使用使其曲调的韵味悠长,耐人寻味。演唱者基本为成年男子,多以独唱、小组唱为主,也有自问自答、人声帮腔等形式,全靠气息的支撑,用窄嗓把音逼到头腔共鸣,声音尖而高,能发出类似女声的声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胡呐喊”是千百年来桃江人民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
一、“胡呐喊”的历史价值
“胡呐喊”在民间广泛传唱,反映了桃江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一)在物质文化方面
“胡呐喊”是桃江民间广泛用来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提高劳动效率、消除疲劳的手段,如插秧时的《秧田里扯秧叫秧苗》“秧田里扯秧叫秧苗,移过田塍叫禾苗,娘屋里做女叫大姐,生男育女叫家娘”。《打鼓插秧歌》“看哒插秧看哒干,看哒五谷进哒仓,看哒哥哥讨嫂嫂,一同划去又划回”。一人唱众人和,场面热烈,气氛诙谐,使得歌曲格外生动,极富生活气息。这样工作效率高,能很好地消除疲劳。
(二) 在精神文化方面
“胡呐喊”与当地传统婚恋方式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古时,就有以山歌谈情说爱,选择配偶的习俗。千百年来,桃江人民代代相传,用山歌表达自己对美满婚姻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创造了独具魅力、脍炙人口的情歌,其中有许多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句段。如薅草歌《六月里太阳似火烧》中唱到:“六月里太阳似火烧,苦哒情哥在田中把草薅。叫一声我的哥,你加劲扯加劲薅,姐绣一朵几乌云你遮日头。”就表达了心疼哥哥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质朴之情。
如《五更月明》中“流啪洒把门关,关哒门来不灭火,灭哒火来不吹灯,过了二更等三更”“系不起的罗裙抱起走,扯不起丝鞋撒起行,双手扯开绣秀房门,只问情郎哥来得咯夜深”。《十根绒线》“游鱼子爱耍水上飘,情郎爱耍抱姐腰”“瓜瓢里装肉姐爱嫖,洞宾爱耍乐遥遥”等,或直接或委婉,唱出了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的苦苦等待、痴痴相思和难舍难分的心情。这些唱段能让人在繁重的劳动之余自娱娱人,调剂生活,净化心灵。因此,“胡呐喊”是桃江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活动的重要来源。
二、“胡呐喊”的社会价值
“胡呐喊”内容丰富,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这项民间悠久的自娱自乐活动,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拉动旅游经济市场,起到不可忽视的社会作用,其社会价值是研究社会学的珍贵资料。
(一)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胡呐喊”起源于桃江大栗港地区,桃江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物质生活贫乏、单一,每天重复、单调的劳动,唱山歌是唯一排遣劳苦、获得慰藉的方式,因此“胡呐喊”自然而然成为了他们最热衷的娱乐方式。闲暇时喊上一嗓子,或是围坐一起听人唱着“胡呐喊”,给心情带来快慰,使精神得到放松,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促进社会和谐
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金钱化的价值观念影响越来越深,人们越来越忙碌,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淡,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丰富群众业余生活能很好的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胡呐喊”是一种传统艺术,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价值观。通过“胡呐喊”,歌颂传扬真、善、美,批判揭露假、恶、丑,渗透着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承载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教育的精华和民间艺术的优秀文化。欣赏“胡呐喊”、让“胡呐喊”进社区、参加社区文艺活动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把大家聚集在一起,积极为社区文艺活动准备节目和献计献策,实现近距离接触,感情自然更融洽。因此,“胡呐喊”的普及与推广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提供了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三)拉动旅游经济市场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开发“胡呐喊”旅游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胡呐喊”旅游也会给桃江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开发“胡呐喊”旅游还能改善基础设施,从而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等。因此,“胡呐喊”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和包装,为开发旅游资源而组织民俗展示,把“胡呐喊”和其他独具特色的桃江民俗,结合起来,建立民俗村,打造饮食、娱乐、旅游一体的旅游模式,扩大“胡呐喊”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三、“胡呐喊”的艺术价值
“胡呐喊”在于它来自民间歌手的口耳相傳,是千锤百炼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不拘一格,雅俗共赏
“胡呐喊”声音翻山越岭、酣畅淋漓,这样的声音只有在原始的、散发乡土气息的环境中才能产生。“胡呐喊”在创作手法比较随意,不拘一格,讲究即兴演唱,演唱时无拘无束。同时内容题材丰富,既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歌词又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雅俗共赏,让人们领略音乐的自然美,久久陶醉其中而不乏。
(二)自成一家的地方特色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即兴编唱、口头传唱而形成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音乐。“胡呐喊”音乐多用羽调式、徵调式,极具地方特色。自成一家的地方特色最显著是体现在方言的运用上,本区方言比较复杂,有“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调”的说法。“胡呐喊”语言风格根植于桃江方言,一定要用桃江大栗港方言演唱,才能传神。如《六月里太阳如火烧》的歌词:“六月里太阳似火烧,苦了情哥在田中把草薅”中的“情哥”读音为“yíng guo”“田中”的“田”读音为“lián”,如果用标准语言来唱味道就不同了。地方方言是“胡呐喊”传情达意的基础,原汁原味的方言更使胡呐喊保留了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
为使“胡呐喊”的演唱完美地表达歌曲情感,在演唱过程中增加了语气、韵律转换的衬词,或以衬词来作韵脚,来进行情感烘托,使唱腔更具有浓厚的韵味,更加贴切地表达思想情感,更加符合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如《太阳扭扭往西斜》的第一句“(呃)太阳(咧)扭扭(咧)往(哪)西(的)斜(哪啊衣)”一句就用了8个语气性衬词。这些衬词多用于乐句的连接处和拖腔后面,以增强语言的语义和音乐的色彩,强调情感和力度,少了这些衬词就失去了“胡呐喊”的特色。
总之,“胡呐喊”是桃江人民在长期的社會发展进程中创造形成的,体现了桃江人民的聪明才智,反映了桃江人民本土生活的本质,“胡呐喊”是桃江优秀文化的艺术结晶。无论从文艺学、民俗学、民间文学还是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韵学等各方面来衡量,“胡呐喊”都具有深广丰美的艺术价值。
四、“胡呐喊”的教育价值
“胡呐喊”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爱情歌、生活歌、劳动歌、季节歌、风俗歌;有讲述人生哲理、培养审美意识的;有灌输生产知识、传达劳动经验的;有宣扬纲常教义、教导做人规范的。人们总能在简单质朴的话语里面获得启示。
(一)“胡呐喊”有助于桃江人民继承弘扬传统美德。《四季劝郎》中“六杯酒劝郎,劝郎积攒讨婆娘,十八我的哥,清早何人帮你打洗面水,夜化价何人帮你收一双鞋,你死了何人帮你捧灵牌”表现的是爱的情感和通俗易懂的道德规劝。歌中“水面上浮萍根不牢,别人家的妻子莫依靠”“自己屋里妻子屋上瓦,别人妻子瓦上霜,太阳一出融了霜,露水夫妻不久长”是对婚外恋的一种抨击,规劝人们对爱情忠贞。
(二)“胡呐喊”有助于丰富民族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推进音乐教育民族化。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外来文化、流行音乐的冲击下,“胡呐喊”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2007年,大栗港政府镇与镇里的3所中学联系,从1000多首歌中精选了10多首写入乡土教材,纳入音乐教学,供学生演唱,并以此为突破口,将其慢慢普及开来。“胡呐喊”的音乐形式生动灵活、简明朴实,内容也丰富多样,它能让人感受到乡土气息也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更好地陶冶情操,增强民族意识,因此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通过“胡呐喊”我们可以看到桃江的精神文化风貌和历史文化的沉淀,“胡呐喊”未经加工与雕琢,来自民间,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魅力。它是桃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桃江音乐精华的体现,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桃江本土历史文化,还可以培养民族精神。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保护这样一个在现代娱乐的强大冲击下,生命力正在逐渐减弱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继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对“胡呐喊”施以实质性保护。
参考文献:
[1]桃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桃江县志(1986-2000)[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3]蒋作斌.益阳历史文化丛书——桃花江美人窝[M].长沙:岳麓书社,2008.
[4]杨曦帆.“非遗的视野”[J].人民音乐,2010,(11).
[5]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