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把苹果画成了梨

2018-08-31周玲美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牛牛绘画苹果

周玲美

“说困惑—寻策略—促提升”是我园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困惑的教研模式之一。教师说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教研组给予分析、引导,共同寻找解决困惑的策略,及时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从而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促进幼儿园提升保教质量。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入职不久的小班教师A道出了自己的困惑:美术活动时,她让孩子们画苹果,结果牛牛画的是梨。所以她很纠结,要不要引导牛牛重新画苹果?她担心如果不去纠正牛牛的画,以后牛牛都会把苹果画成梨。

教师A的困惑反映了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评价问题。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幼儿园里有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关注孩子的绘画作品多于绘画过程,关注孩子的绘画技能重于对学习动机和表达表现愿望的激发。常常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鉴于此,我们组织年轻教师开展了系列研修活动。

一、体验,理解孩子的情感

针对幼儿园里的年轻教师大多从专业院校毕业,基本教育理念都懂的现状,这次我们的研修活动没有从谈理论知识入手,而是有意识地组织了一场体验活动。我们给教师们布置了一个“画画我爸爸”的任务,请每位教师用简笔画在十分钟内画出爸爸的头像。在绘画过程中,有几位教师表示自己对绘画不感兴趣,没有信心、画得不像……

教师们完成作品后,我们请他们相互观摩并谈谈感受。教师们认为感受较深的是画像与真人并不是很像,并且尽管画的都是中年男性头像,但差异很大。有的柔美如水,有的刚毅似山;有的苍老如老爷爷,有的却纯真如孩童。

当时,我们就问那位教师为什么把爸爸画成老爷爷,她说:“我爸爸脾气很不好,小时候我做错事时总是对着我吼,我跟爸爸不怎么亲近,让我画爸爸我有点抵触情绪。”

接着,我们又问那几位教师为什么对绘画不自信。

教师1:“我和姐姐相差一岁,小时候姐姐乖巧懂事,妈妈总是夸奖姐姐,画画也是姐姐比我好。”

教师2:“我上幼儿园时,妈妈给我报了美术培训班,可是我的画从来没有得过高分。妈妈总是数落我不认真画、不好好学。所以我害怕上画画课。”

教师3:“我上学时,有一次美术老师说我画的熊像猫,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从此,我再也不喜欢画画了。”

几位教师的回答引发了其他教师的感慨:“不要轻易对孩子的画说好与不好、像与不像,还是要多鼓励。”“其实孩子画得怎么样不重要,只要孩子喜欢画画就好了。就像我们画爸爸也不一定都画得很像。”“不要因为成人的评价打击孩子画画的兴趣和信心。”

最后我们让教师们谈谈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体会和思考。不少教师谈到:儿童时期的绘画经历及体验影响着其对绘画的兴趣和信心,这种影响甚至可延续到成人后;作者对绘画内容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其绘画动机和结果。所以成人不能以“美不美”“像不像”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而是要多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及表达表现的意愿。

二、对话,剖析教师的误区

接下来,我们就小班教师A的困惑展开了研讨,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分析教師A的教学行为,对话主要围绕以下两个话题展开。

话题一:教师眼里的梨

问:“为什么你认为牛牛画的是梨,不是苹果?”

教师A:“苹果一般都是圆圆的,而牛牛画的是椭圆的,很像梨。我在画前要求孩子画圆圆的苹果。”

问:“你见过两个完全一样的苹果吗?”

教师A:“没有。”

问:“你觉得牛牛画的是梨,那么你知道牛牛认为他画的是梨还是苹果吗?”

教师A:“不知道。”

问:“在不了解牛牛的想法的情况下就认定牛牛画的是梨,合适吗?”

教师A:“嗯,我确实是在以自己的标准评价牛牛的画。”

接着,我们请教师A观摩了前面有位教师画的爸爸头像,画像中的爸爸有一张孩童般的笑脸。问:“你认识那位爸爸是吗?”“是。”教师A答。“那你觉得小B老师画得像吗?”“不太像。”“那你觉得她画得好吗?”“好。”“为什么?”“因为爸爸很疼爱小B老师,总是对着她笑。小B老师画出了她心目中的好爸爸。”“说得太好了!”我们给予了肯定。教师A继续说:“我似乎明白了。画面中的爸爸无论容貌如何,都是那个教师心中疼爱她的好爸爸。”然后我们让现场的其他教师谈谈想法。“教师A认为牛牛画的是梨,是因为教师A把它界定为梨,这是老师眼里的梨。”“教师A之所以认为圆圆的才是苹果,是把苹果概念化了。”“幼儿绘画是用美术符号表达表现自己眼里的世界和内心情感的过程,我们要尊重幼儿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理解。”

话题二:孩子心中的苹果

问:“你认为牛牛为什么把苹果画成这样呢?”

教师A:“现在我知道了,在我看来是梨,在牛牛心中就是苹果。”

教师C:“也许,牛牛看到的苹果不是很圆,所以他就画成椭圆了。”

教师D:“我觉得,孩子画的苹果是圆形还是椭圆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画的是苹果。”

教师E:“幼儿绘画是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的过程,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绘画过程,而不是绘画结果。”

教师F:“也许牛牛确实想画圆圆的苹果,可是对于小班第一学期的他来说,画封闭的圆有一定难度,所以他画成椭圆形的了。这说明孩子在绘画时难免会出现主观意愿与绘画结果不一致的现象,但并不影响幼儿对该绘画结果的认同和接纳。”

经过对话,教师们认识到用概念化的统一标准去评价牛牛的画不可取,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要了解幼儿作品背后的故事,读懂幼儿的作品,幼儿基于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表达表现。

在对话过程中,有的年轻教师认为孩子的画浅显易懂,有更多的教师则认为要真正理解、读懂孩子的画有一定困难。于是我们的研修活动自然地进入了下一步。

三、倾听,解读幼儿的画作

在这一阶段的研修中,我们着重引领教师们明白读懂孩子的画作的必要性及主要策略。

首先,我们请教师们观察一些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绘画作品,每幅作品的背面记录着孩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故事。我们让教师们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孩子的画,再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结果教师的理解与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容相差甚远。看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后,教师们十分惊讶,感慨“太出乎意料了”“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孩子的画”。如,对小班幼儿一幅题为“我的新年愿望”的作品(如图1),大部分教师首先觉得看不懂,仔细琢磨后有了以下各种解读:“两颗爱心,隔着一条马路或河流,是指爸爸妈妈隔岸相望的意思吧。”“两个方向盘表示开着两辆车,中间是马路,表示马路的两边有两辆车在开。”“两个人在游泳。”“孩子想吃两根香肠串吧。”……而孩子想表达的是:“新年里,我想要两艘航空母舰和两门大炮。”又如另一幅作品(如图2),教师们更是无从解读。而孩子想表达的是:“两辆紫色的汽车在绕圈圈,旁边有两串鞭炮。”

幼儿的画难以看懂,这正表明了幼儿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情感,意味着孩子的画“形”不似,但只要听他们解释,立即会让人感到“神”似。虽然画面中只有寥寥数笔或看似杂乱无章的呈现,却是孩子美好愿望的表达。这一次的“读画”活动让教师们看到了儿童画的童真童趣,感受到了儿童内心世界的独特和美好,体会到了读懂儿童画、理解儿童画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要通过对话、倾听等策略读懂、理解幼儿的作品。

接着,我们讨论了师幼对话时的语言表述策略,大家认为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传递对幼儿绘画过程及作品的认同、好奇与欣赏。以幼儿画“苹果”为例,教师可以用“你的苹果很特别,你为什么这样画,能说给我听听吗?我很想知道”来表达对画面及作画动机的好奇,用“哇,关于苹果的故事真有意思,我很喜欢”来表达对画作的欣赏,增强幼儿的绘画自信。教师们认为教师的追问、与幼儿对话及耐心倾听、接纳,是了解幼儿的绘画动机、所思所想及画作背后的故事的主要途径与策略。

接下来,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了解幼儿画作背后的故事”的案例分享活动。如,大班“特别的我”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用漫画的手法表现自己的头像,教师通过与孩子的对话了解了孩子画作背后的故事,并与大家分享。

“哇,这确实是一个特别的头像,一个特别的甜甜(如图3)。”教师充满了好奇,同时表现出了对画面的认同。

“对呀!”教师的认同给甜甜带来自豪感。

“这可不是甜甜平时的模样,你这样画自己一定有原因。大牙齿和披散的头发让我很惊讶,看起来有点可怕。”教师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老师,你害怕了吗?这是化装舞会上的我,我想把自己打扮成女巫去吓唬小怪物!”教师的好奇激发了甜甜表达的愿望。

“嗯,看起来确实有点吓人的!”

“老师,我告诉你,我的牙齿可厉害了,会伸缩,遇到大怪物时,牙齿会变得老长老长,就像一把刀。遇到小怪物时,牙齿就会变短点。我的牙齿还会发光,现在发出的是黄色的光。”倾听孩子的讲述,教师才理解了画面背后的想象和创造。

“哇,女巫的神奇魔力原来隐藏在牙齿里!”教师表现出了对孩子想象和创造的欣赏,“那么,脸颊上的这两块是胭脂吗?难道这是一个爱化妆的女巫吗?”教师呈现出对画面的好奇和浓厚兴趣,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的满足。

“我经常看妈妈化妆,妈妈会在脸上涂上红红的胭脂。但是我这个是紫色的,和头发的颜色一样。因为紫色代表的是魔力,是会发光的魔力,这个光可以把妖怪杀死!”

“女巫的魔力好强大啊!你的头像真是太特别了!我好喜欢!”教师再次表达了对孩子作品的欣赏、认同和接纳。

……

分享过程中,教师们也谈了自己的感受:耐心听孩子说“画”收获了很多惊喜;孩子因说“画”更愿意和教师交流、互动了;孩子的想象、创造带给教师很多启示,对话过程是教师向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向幼儿传递爱与尊重的过程。

四、学习,明确美术教育的价值

通过前面三阶段的研修活动,教师们对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我们想此时引领教师进行一些理论学习和梳理可能效果更佳。于是,我们带领教师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细细解读其中的艺术领域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指南》强调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要善于了解并倾听幼儿表现时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标准来评价。

这阶段的学习主要分为集中理论学习、个别实践总结和经典教学案例赏析等形式。在集中理论学习中,教师们再次细读《指南》中相关章节的内容,然后进行交流,说说自己不理解的或理解特别深刻的内容,再在园长、业务副园长引领下相互释疑解惑;在个别实践总结中,我們先请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学习《指南》的心得体会,再要求通过撰写教养笔记进行总结、反思;在经典教学案例赏析中,我们选择了名师经典美术教学活动视频让教师观摩,从而学习、体会名师的教学智慧和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

历经四个阶段的研修后,年轻教师们逐渐明白了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不能仅仅重视幼儿绘画技能的习得,更要重视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和审美体验的获得。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关注作品是否反映幼儿的真实情感,是否具有童真童趣,明确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以人为本,定位于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牛牛绘画苹果
家乡的变化
牛牛妞妞笑话集
收获苹果
牛牛种太阳
拿苹果
牛牛的耳朵
会说话的苹果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