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新时代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

2018-08-31王燕刚

新闻采编 2018年4期
关键词:时政总书记

◇ 王燕刚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目前存在的情况

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时政新闻是一种政治性强、时效性强、引导性强的电视新闻种类,在中央、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通过收看电视时政新闻,老百姓能够及时了解当前中央、地方的时事动态、大政方针等,熟悉并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电视时政新闻中,会议新闻、领导活动是其重要题材,包括领导日常活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等,这类新闻的政策性很强,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贴近性,与当地受众有很大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让地方台具有本土观众关注度高的优势。不过,目前地方台的时政新闻,普遍存在报社采写通稿,电视媒体用通稿配画面的情况。解说词多,同期声少;画面编辑过程中求稳多、创新方式少,这样的新闻容易导致电视时政新闻时间冗长但信息量不大,报道程式化严重,很多有价值的、群众关心的新闻点却没有能报道出来,给人感觉单调、刻板、不鲜活、不接地气,没有反映基层实际。让普通老百姓看了感觉有点距离远、有点生硬,时间长了就会无形中拉开电视新闻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既影响了收视率,也导致很多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讲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述新时代中国人的故事。新时代有新特点,新时代有新任务。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站在新时代的前沿,把握新时代的新要求,以新思维探索新路子,要突破固有的条条框框,在确保时政新闻的准确性、及时性、严肃性前提下,对报道手法进行创新,让电视时政新闻更贴近群众。要研究规律、尊重科学,讲求方法、讲究艺术,做到生动地讲、具体地讲、切实地讲。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强起来的新故事,讲好13亿人民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故事,讲好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故事,讲好中国和世界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全球发展新机遇的新故事。

1.时政新闻稿件:硬主题软处理

在时政新闻采编中,对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领导的重要活动,要在及时报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闻背景、新闻链接、新闻评论等形式,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背景和事件背后的信息,全方位多角度解读新闻事件。对于时政新闻的“硬主题”,要“软处理”。寻找贴近民生、贴近百姓的角度和视角,努力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使时政新闻减少刻板,鲜活起来,让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获知新闻事件背后的更多信息,增强传播效果。真真切切地将镜头聚焦基层一线,笔触对准人民群众,用真实的事例、贴切的语言、鲜活的镜头记录人民群众的生动故事,把发生在基层的真实事例和真实人物记录好、展示好,把人民坚决拥护党的喜悦心情讲好,把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生动实践讲好,把人民对中国梦的追求讲好。只有深入基层,心中才会有人民,镜头下才会有故事。要更加自觉践行“走转改”精神,真实记录时代,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讲好有意义有意思有味道的故事。

2.大事件,小细节,运用同期声,展示最真实

过去的时政新闻,很少使用同期声,千篇一律的画面加配音,导致新闻枯燥无味。而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这方面加强改进,对大事件从小切口入手,大量使用同期声,把领导调研、慰问的真实情况,有血有肉地展示出来。

例如,2017年1月23日至24日,农历鸡年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张家口市考察脱贫攻坚、北京冬奥会筹办等工作,亲切看望困难群众。

“主席过年好”“习爷爷过年好”从屋里迎出来的徐万、徐万的老伴王玉花和小孙子,激动地向总书记问好。“乡亲们好,我来看看大家!”总书记的手和徐万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什么馅儿的?”习近平掀起锅盖,里面是热气腾腾的包子。

“你这个房间不少,都是干什么用的?”“这个大棚是用来做什么的?”从院里往屋里走,总书记边看边问,走近堆放杂物的偏房时,还特意打开门看了看。

总书记一进门,先把手放在炕上,试试村民的炕暖和不暖和。这个细节,让村民王玉花颇感温暖。

总书记来到徐学海家时,他的妻子于莲叶正在外屋灶台炸年糕。2015年,徐学海做心脏手术花了13万元,加上供儿子上大学,让这个家庭负债不少。

徐海成家是习近平总书记走访的最后一家,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一家。

在这里,总书记和干部群众坐在一起,把致富脉,算脱贫账。

“总书记是真算账!”徐海成是2013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总书记详细了解他家的总收入和总支出,把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收入一一列出来。算完了徐海成家的小账,习近平还了解了当地脱贫攻坚的进展。根据走访的情况,习近平专门提到了对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和教育保障问题,为当地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记者在处理这条时政新闻的时候,大量使用同期声,整条新闻16分钟,同期声占到三分之一,把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亲切交流的声音真实地传播给电视观众,掀锅盖看村民吃什么、摸炕头看家里暖不暖、跟大家分吃“开口笑”、帮村民细心算账,一句句暖心话,一个个细节,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细心,这心里头装着咱老百姓,牵挂着老百姓的生活。

3.保留背景声,运用长镜头,增强纪实感

长镜头最早是运用于电影拍摄的一种手法,是指在一个长时间的镜头内,持续地记录表现同一主题,保证时空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前的电视时政新闻,经常以碎片化的模式处理,过分讲究场景的镜头搭配,为了避免杂音,在后期剪辑中,去掉或者拉低背景声,三秒一个镜头,每个场景都有全景、中景、近景乃至特写。虽然镜头变换很到位,但时空缺乏连贯性和真实感。而保留合适的背景声,运用长镜头记录手法,则可以增强纪实感,让新闻更加贴近真实。

例如,2013年2月6日,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李克强在视察棚户区时,一名小男孩从衣柜中溜出来钻回到被窝中,这一过程被摄像师拉近镜头完全地记录下来。从这个小男孩身上,大家看到了童真;从这个镜头中,人们更看到了新的气象。从新闻中可以看到,这位小男孩进行的是一次完整的“本色表演”,很童趣,想学都学不来;很连贯,没有经过太多删减,可以看出这是央视有意保留下来的。一个天真无忌的小孩,让我们看到了真实有趣的新闻,特别是在领导人报道中,突破既有模式,增加接地气、显民情的新镜头,尤其难得,相比于以前,更能传递出亲和力。这个意外的画面,不但没有给新闻减分,反而给新闻加分,成就了新闻的真实和精彩,更加突显了政治沟通的诚意和善意。

4.电视时政新闻更要突出主题,以内容为王

电视时政新闻在编辑中,要突出主题、强化内容。任何传播效果的实现首先要诉诸于情感共鸣,这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规律,而情感共鸣的达成,一方面来源于语言的塑造、媒介的选择,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传播者对传播内容的自信,以及受众在接受过程中所产生的与其真实体验的互动。在对时政新闻中的有关数据的内容处理时,以往常用罗列数字的形式展示,颇显单调乏味。后期制作中,可以采用饼状图、柱状图、动态图文的形式展示,会变得生动、对比显著。这就要求记者采访中,紧紧抓住主题,化繁为简,突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选取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5.地方台时政新闻拍摄更要注重细节

中央电视台一些重要时政新闻,会采用多机位、多角度、故事化、细节化的拍摄方式,在拍摄中将航拍、远景、中近景、特写镜头穿插应用。地方电视台受条件局限,大多数达不到这样的采编水平,这就要求时政记者在拍摄中更加努力。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在新闻语言、报道技巧的运用上大有文章可做,而拍摄作为前期的重要环节,对摄像记者的要求更高。记者首先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平衡意识、纪律意识。其次,对于调研考察活动,要事先了解基本路线和考察的重点内容,要注意主要领导对重点问题作指示的同期声的抓拍;要注意主客体互动的镜头拍摄,要抓拍细节,尤其是领导与基层干部、群众在一起交流的镜头,使电视时政报道做得更鲜活、更生动、更出彩;作为摄像记者,要有后期编辑意识,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拍摄中更要有等、抢、抓的意识,拍摄足够的相关空镜,画面成组,注意景别和角度的变化,留意拍摄有价值的长镜头和同期声。记者腿要勤快,努力将新闻发生地的环境、风貌等通过不同景别的镜头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多拍摄更多有故事性的画面,以及精彩场景和感人画面,充分运用现场同期声,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新闻现场。在后期剪辑时,根据稿件,运用同期声、字幕、图表、评论等丰富的表现手法,提升其传播效果,让电视时政新闻更加好看,更加贴近百姓。□

猜你喜欢

时政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你做“时政”,我来“配”
总书记心系千万家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三任总书记哀悼105岁老红军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