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发展路径探索
2018-08-31成建斌
◇ 成建斌
在新式电子设备层出不穷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受众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自己的数字设备上播放自己需要的内容。而对新闻进行深度、广度的报道,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这早已不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专属。这就给仍旧依靠固定频道、栏目、时间进行传播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压力。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主要意义
关于深度报道的起源问题,学界普遍的共识是:深度报道最早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它被视为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凭借其深刻性、思辨性、题材重大性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传统媒体的重视。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则是通过电视独特的电视画面语言,以层层剥笋、步步深入的方式解析新闻背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揭示事件真相。面对如今新媒体网络上迅速、简单、同质化的信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深刻全面揭示事实真相的报道方式”,在舆论监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常常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传统电视媒体手中的一把“利器”。
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及优势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声画合一,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等特征。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及优势
1.1 舆论导向功能
我国新闻评论节目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功能,因此比较具有群众影响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对于节目所讲述的内容发表自身的看法和评论,带有主持人和嘉宾鲜明的个人观点,观点的论述也较为清晰,具有条理性。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观众的想法也能够被节目所影响,接受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的观点。因此,我国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优势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功能。
1.2 有效地传播党和国家的思想和方针
通过观看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知,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会对于国家最新颁布的政策和方针进行解读和传播。这使得广大公民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影响下更加透彻地了解和接受党和国家的思想与方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在评论国家最新颁布的政策和方针的过程中,会深层次地全方面地为节目观众解读国家的政策和方针颁布的背景、颁布的目的以及最终能够取得的成果。从而使得观众通过观看我国的新闻媒体评论节目,为党的政策和方针的落实最积极地贡献出个人的力量。因此,有效地传播党和国家的思想和方针,也是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特色优势之一。
1.3 具有良好的社会监督作用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所具有的节目特色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监督作用。新闻媒体新闻评论可以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良好地发挥了社会监督作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挥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4 节目风格有着明显的改善
随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评论的风格也有所改善。现如今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评论风格不再是正襟危坐、严肃紧张。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开始由反复、严厉说教的语气转为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来开展电视新闻评论为内容的解读。
新媒体不断涌现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
(一)受众层面习惯问题
受众信息获取习惯转变和分流转移之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覆盖性渗透,大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们开始热衷于使用新闻客户端,热衷于从社交平台上获取新闻;第二,随着新媒体的碎片化信息高速供给,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信息速食心态”,人们逐渐对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报道失去了耐心,这不利于深度报道发展。
(二)新型社交网络的异军突起
互联网技术和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涌现,加速了媒体产业进化的步伐,给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中最具冲击的,就是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正参与到新闻的制作、分享、过滤、讨论和传播过程中来。微信、微博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发送和分享自己看到的情况。这些“大众消息源”极大地推动着受众和记者一起揭开事件的真相,全方位、立体式地报道重大事件。FM880,山西交通广播,作为山西省内服务广大出行朋友的广播频道,在每个工作日的早晨,都会有两位主持人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新媒体资源来收集每条路况,哪里有事故,哪里有堵车,哪里修路等等,将最快最新的路况信息分享给各位路上行车的朋友,与此同时,也会结合线下广播记者实地报道,并与交警部门联络,获取早高峰路上的最新动态。
(三)受众控制权和选择权欲望的不断增长
作为电视受众来说,在10年前,我们几乎是不可想象选择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式去获取我们需要的新闻。然而,随着网络化、电子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交互性和共享性为特征的新媒体的出现,我们的电视受众会积极地参与进来,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报道者。而新媒体则由于其天然的“草根”特性,勤于挖掘新视点,善于追踪热点、敢于正视难点、勇于挑战敏感点,具有透明度高、传播迅速、跨平台互动的优势。
鉴于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央视CCTV4也在第一时间推出了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其将当下中国乃至世界最新事件、最热话题,全景式呈现舆论场的观点碰撞,第一时间利用互联网进行互动和解读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成功为今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路径探索
新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的变革上。由于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内容的极大丰富,以分众化服务和个性化产品为特征的定制服务日渐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以传统电视为主要载体的专业新闻制作模式和以社交网络为主要载体的草根制作模式将会长期共存,相互补充。
(一)内容为王
一件商品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吸引消费者,新闻市场亦是如此。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电视新闻有何过人之处,如果可以在网上轻易地发现他们需要的东西,人们为何要继续观看电视新闻,受众在选择新闻提供者的时候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新闻现在已成为一项全球化产业。无论新、旧媒体,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是在争夺受众的竞争中胜出所必须的。以谷歌为例,这是一家在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正呈爆炸性指数增长的公司。该公司在很久以前就以创建世界上最大的可检索的信息数据库为目标,没有时刻增长的数据库,谷歌将不名一文。诚然,我们依然拥有大量的累积下来的观众群,但如前所述,受众的消费模式较之十年前已经大不一样,电视节目的观赏习惯已经改变到不再与品牌的忠诚度相关。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化的电视世界,所有的东西都趋于同质。媒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Media2.0的时代,这种内容生产过程中受众的个性化参与,导致了传播内容的分众化与碎片化,使其既吸收了传统媒体的长处,又具备鲜明的“草根”阶层的原创性和个性化,打破了以电视、电台、报纸为代表的媒体精英文化与传统主流文化对传播语境的垄断,使受众不再被动接收信息,转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信息创造和传播过程中。
(二)双向传播
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不可逆的线性传播,传播内容只能按照制作方预先规定的顺序依次播出,无法实现受众对内容和播出时间的自由选择,而且无法实现“多任务”(比如,观看新闻的同时欣赏另一个频道的体育节目),其影响力受时空的限制而有限。这种单一的信息控制模式体现了信息传播方的“垄断”地位,造成了用户群扩展的缓慢和媒体渗透率的低下。新媒体则通过非线性的双向的交互式传播模式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实现了“多任务”,即观众可以同时浏览多种媒体,例如在电视上看新闻的同时在移动终端上登录新浪微博回复新粉丝的留言。既可以横向跨平台阅读,又可以纵向追踪了解事件报道,进一步拉近了受众与媒体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受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三)受众消费模式习惯的改变
互联网技术和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涌现加速了媒体产业进化的步伐。其中有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潜移默化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网络技术和电子设备对受众媒体消费习惯的改变,极大地影响了受众对媒体消费的期望,受众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成为传播主角,不再是电视机前呆坐的观众,而是电视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电视应当为我服务”。这一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受众控制权和选择权的不断增长
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选择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式去获取我们需要的资讯,新媒体是以网络化、电子化为基础,以交互性和共享性为特征的WEB2.0时代产物。新一代的受众不再是“沙发上的土豆”,而是热情的参与者。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加强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以及广泛的民意表达权。
1.2 社交网络的异军突起
美国的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国内的人人、开心,各种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正以“社区”为依托,创造性、全方位地参与到媒体事件传播的方方面面,悄然影响着主流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新闻。如果单纯以用户数量来衡量,美国著名的脸书(Facebook)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国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网络以速度和深度兼具的优势给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急不躁、有条不紊的“垄断性”节目生产方式带来巨大挑战。其中最具冲击的,就是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正参与到新闻的制作、分享、过滤、讨论和传播过程中来。新媒体时代,各种便携式手持设备的普及,使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成为电视新闻制作人,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天然鸿沟趋于淡化。
今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路径及策略
顺应时代的潮流,锐意革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电视画面语言自身的优质资源,以内容为王,实现双向传播,放眼未来,以动态发展的眼光从容应对,方能在未来媒体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注重经济领域的深度报道
经济全球化和各国贸易的不断往来,使财经类新闻成为各大报纸、电视的新宠,也给经济类深度报道带来很大的发展契机,大到中央台,小到地方电视台,都纷纷开通财经频道和增加财经节目,为财经类深度报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因此,财经类的深度报道会成为一个热点。如央视的《经济与法》《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等栏目以及地方电视台的各种经济分析类栏目,这些节目主要对我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宏观分析,对国际经济形势进行了预判,成为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投资顾问和获取财经新闻的主要渠道。
(二)时刻关注民生
任何节目形式都要正确处理好与受众的关系,受众的关注度始终是节目存亡的关键所在,如果一味地选择批判性的话题,必定会离民众越来越远,只有把节目的热点放在民生话题上,才能让深度报道得到更多关注。所以电视的深度报道关注的焦点一定会是百姓真正关心的话题,例如房地产调控、医改进度问题、精准扶贫工作、全民健身、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社区文化建设等关系民生、贴近生活的热点话题。
(三)从细节入手做好采访和调查
深度报道的事件一般都是线索比较多,造成原因也比较繁杂的题材。因此报道者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要通过大量的新闻调查来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同时进行细致入微的走访,才能切实可靠地把握第一手资料,掌握事件事实。只有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熟悉事件背景材料等方面,才能准确还原事件原貌,这对报道者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需要从业人员有准确的现场判断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在素材选择和拍摄上也要十分考究。对新闻现场素材的摄录,做到全面及时地了解现场基本情况,并综合采用多种拍摄方法准确捕捉能够充分体现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主题、揭示新闻本质的现场要素。只有在做好充分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才能为接下来深度报道做好创作前提,不能毫无根据地泛泛而谈,那样的话就称不上是深度报道。
(四)深挖事件背景材料
深度报道一定要有深层次背景材料作为坚实的基础,只有站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抓住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本质。这需要报道者在准备阶段和初始阶段,注意全面认识和了解报道新闻事件,报道者要以点带面进行思考,有一定的大局观,同时还要紧抓一些细枝末节的线索,这些细节是最容易被报道者所忽略的地方。挖掘深层次材料,应站在全局高度上,充分地发挥创造性思维,考虑每个细节对于整篇报道的意义,分清主次,强化重点。尽量做到揭示新闻现象背后的成因及其影响,深化事件本质,加强报道的深度,同时用语言和画面来刻画节目力度。□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