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产业现代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2018-08-31王舒鸿孙晓丽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海洋现代化

王舒鸿 孙晓丽

(1.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引言

作为一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中国生态系统功能较为完善、海洋资源丰富,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海洋及相关产业、临海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中国沿海地区用占全国13%的土地,养育了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产值。201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8万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全国海洋工作会议,2018)。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然而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污水入海、围填海、侵占海滩,使得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威胁,资源环境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关系日益凸显。[1]

海洋经济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目前还处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左侧,海洋经济的发展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2]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也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3]在2000—2009年期间,河北、山东的海洋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胁迫关系略有缓和,而辽宁、天津等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模式处于生态脆弱型。近年来,中国海洋生态压力更是居高不下。[2]因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使海洋经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迫在眉睫。

虽然有很多学者对“海洋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胁迫关系”展开过讨论,但是缓和这种胁迫关系的研究依然非常匮乏。那么如何才能够使得胁迫关系得到缓和,改善海洋生态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海洋经济来说,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探索产业发展优化路径,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关于产业现代化的研究,龙冬平提出农业现代化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与协调发展。[4]然而迄今为止,海洋产业现代化及其对海洋生态经济的影响的研究还非常少见。因此我们尝试进行以下研究工作:一是基于环渤海四个省市的具体情况,分析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二是从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变化的矛盾关系出发,探索海洋产业现代化是否具有缓解及调节作用。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依然存在交互胁迫的矛盾关系。假设2:产业现代化对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变化的矛盾关系具有缓解及调节作用。

二、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如Grossman讨论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5]基于此,许士春利用1990—200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目前还没有越过环境曲线的拐点。[6]Halpern et al将研究方向扩展到海洋领域,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严重影响海洋生态;[7]Chen J D探讨了海洋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胁迫关系。[2]从现有研究来看,近十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人们获得海洋资源的能力,致使海洋生态遭到破坏。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探索缓解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这种胁迫关系的方法,倡导建立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8]Copeland & Talor认为技术进步一方面能够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能够减少污染排放;[9]Y.T.Lu提出产业技术升级对污染物减排有极大贡献,但是产业结构优化对减排效果的影响并不明显。[10]而产业技术及产业结构都是产业现代化的体现,产业现代化是否能够缓解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胁迫关系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尤其是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方面。故本文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在搜集产业现代化相关文献时发现,产业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和农业方面,如陈佳贵从工业效率、工业结构以及工业环境三个方面对工业现代化进行了评价;[11]夏四友从社会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对榆林市农业现代化进行了研究。[12]海洋产业现代化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贾若愚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定义,[13]本文将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看作是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科技和资源利用方面发生变革的过程。国内外对海洋产业现代化的研究少之又少,仅有的几篇文献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现代化的研究,并且对海洋现代化主要是定性的分析,缺乏定量的研究,如钱志林和倪国江对海洋渔业现代化进行过阐述。[14-15]据此,本文将对海洋产业现代化进行一个定量的测度。

三、研究设计

据《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海洋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9518.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7611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也呈现上升趋势,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平稳较快的发展。由此看来,海洋经济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十八大报告)。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三大海洋经济区域之一,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在全国海洋经济组成中占据重要位置。2017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达24638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31.7%,且十年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和破坏,[16]由于渤海湾自身海水交换能力差,加之陆源污染入海严重,海源污染逐渐增多,导致滨海湿地大面积减少,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制约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因此,探索缓解和改善海洋经济与生态矛盾关系的调节路径,对实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图1 2001-2017年海洋生产总值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一)海洋产业现代化(M0)

关于产业现代化的测度,现在学者大都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产业现代化进行衡量。陈佳贵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工业化进程进行了研究;[17]马爱霞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进行研究;[18]夏四友采用熵权法对榆林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测度。[12]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对海洋产业现代化的研究较少,钱志林对海洋产业现代化实质进行了阐述;[14]倪国江对海洋渔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15]但是从文献中可以发现,这些学者对海洋产业现代化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定性方面,缺乏定量的分析。基于此,我们初步计划采用马爱霞提出的评价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方法对海洋产业现代化进行测度,[17]考虑到中药产业与海洋产业的不同以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等因素,我们试图构建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1、海洋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海洋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一级指标为海洋产业现代化指数(M0),是衡量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海洋产业结构优势度(M1)、海洋科技支撑度(M2)和海洋资源集约利用度(M3)三个二级指标,分别用来衡量产业结构、技术以及资源利用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其中产业结构优化是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这里从产业结构多元化、高度化、合理化、现代化四个方面加以衡量;海洋科技是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这里选取海洋科研机构密度、科技课题承担能力、科研人员素质及专业人才储备等指标来衡量;资源集约利用是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保证,资源利用效率越高,未来经济发展潜力越大,因此选取各类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作为评价指标。本文主要测算2004—2014年环渤海四个省市的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三级指标相关数据来源于2005—2015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方法

首先,将数据标准化以消除指标量纲的差别;然后采用熵值法计算得出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有关各指标及测度方法如表1所示;最后运用加权法计算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E为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数;xij为第i项三级指标第j年的评定值;wi为第i项三级指标的权重;vm为第m项二级指标的权重;p、n分别为二级指标数和三级指标数。

表1 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注:公式①:et=(witln(1/wit)(i=1,2,3),式中:et为t期海洋产业结构熵数值;wit为t期第i产业产值占海洋产业总产值比重;i=1,2,3表示海洋一、二、三次产业。公式②:H=(kihi,式中:H为海洋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Ki为第i个产业的产值占海洋产业总产值比重;hi为第i个产业的产业高度值;根据产业高度对其赋值为1、2、3。

3、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初步评价

由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其综合评价指数由2004年的0.174上升至2014年的0.813。具体到各系统层面,可以看出,海洋科技支撑度、资源集约利用度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产业结构优势度波动趋势并不显著,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尚处于摸索阶段,调控措施尚不合理,这也成为阻碍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从变化幅度来看,海洋科技支撑度、资源集约利用度增幅显著,分别由2000年的0.048、0.052上升至2014年的0.377和0.255,成为支撑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优势,表明环渤海地区资源丰富,人才集聚,科研基础雄厚,区位条件优越,为海洋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但产业结构优势度增幅较小,仅由2004年的0.074上升至2014年的0.181,表明该地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势尚不明显,产业布局亟待调整。因此,环渤海地区未来应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提升资源开发能力及集约利用效率,增强地区优势。同时积极调整海洋产业结构,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弥补地区短板,加速区域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图2 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评价结果

4、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分析

通过对环渤海区域内各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时空序列分析,可以得到各地区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时序变化趋势及空间对比结果,如图3所示。从时间序列来看,环渤海地区各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具体来说,在2004—2010年间,各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态势不尽相同且波动幅度较大,但进入2010年以后,则呈现一致的规律性上升。表明,进入十二五规划以来,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空前发展,沿岸各省市的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并在区域统筹规划的政策指导下呈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增长。从空间序列来看,环渤海地区各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呈现一定的分异规律,表现为以天津、山东两地的发展水平较高,始终居于环渤海地区平均水平以上,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增长极,同时共同构成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双引擎。而辽宁、河北则居于区域平均水平以下,说明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基础条件的限制,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区域内沿海各地的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合理进行区域海洋产业开发规划与整体布局,以实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3 环渤海区域内各地区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差异

为进一步分析区域内各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差异,这里引入衡量区域发展差异的绝对差异指数和相对差异指数,计算公式为:

(2)

图4 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的绝对差异指数和相对差异指数

通过图4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的绝对差异指数和相对差异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减小趋势,表明环渤海地区因政策调控、统筹规划等措施的实施和改进,使得区域内沿海各地的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海洋产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综合统筹初见成效。

(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GOP)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保持7.5%的年均增速,占国内生产总值近10%,海洋生产总值直接反映出了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全国海洋工作会议,2018)。而人均海洋生产总值既考虑了经济总量,又结合了人口因素,它比较客观的反应了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们采用人均海洋生产总值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2005—2015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三)海洋生态发展水平(En)

生态环境需要生物多样性体现,因此本文用海洋生物多样性衡量海洋生态发展水平。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我们参考马骏和Brandon K. Winfrey(2018)的方法法对环渤海省域海洋多样性进行分析。[19-20]选取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的完整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五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后,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根据权重计算得出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数据来源于2005—2015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四)控制变量

1、人口密度(PD)

本文采用单位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衡量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较高的人口密度会增加生态压力。[21]因此,我们将人口密度作为检验海洋产业现代化调节海洋经济与生态矛盾的一个控制变量。

2、工业污染(RGD)

本文采用单位面积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量衡量工业污染。污染排放入海会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从而影响海洋物种丰富度等,造成生态压力。

3、投资规模(FG)

本文采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基于多投入多产出的原则,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可使得产值增加,同时非期望产出即污染可能也会增加,从而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另外货币投入也会用于污染的治理,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也可能缓解生态压力。

表2 描述性统计

四、回归分析

为考察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变化的关系及产业现代化发展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Enit=α0+α1Xit+μit

(3)

Enit=α0+α1GOPit+α2Xit+μit

(4)

Enit=α0+α1GOPit+α2M0it+α3GOPit×Mit+α4Xit+μit

(5)

其中,GOP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Mit为调节变量,即产业现代化(M0),产业结构优化(IS),海洋科技进步(TD)和资源集约利用(RE);En为海洋生态发展水平;X为控制变量,包括:人口密度(PD),固定资产投资规模(FG)及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RGD);μ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本文通过模型(4)中自变量GOP的系数来考察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若其回归系数α1显著小于零,则假设1得证;通过对模型(5)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交互项(GOP×Mi)的系数来考察产业现代化对海洋经济与生态关系的调节效应,若其回归系数(3显著大于零,则表明产业现代化有利于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的矛盾关系,假设2得证。

(一)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调节效应初步分析

从层次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3)为基础模型,只包含控制变量,模型(4)、模型(5)在模型(3)的基础上依次引入自变量、调节变量和二者交乘项。在回归过程中,根据各解释变量系数的显著性和正负方向判断关键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通过对模型(4)和模型(5)拟合优度变动程度和显著性的考察,验证研究假设。若新引入变量导致的拟合优度变动程度大于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说明研究假设被验证。

由表3可以看出,模型(3)中控制变量均在1%的水平下与因变量显著相关,说明人口密度(PD)、固定资产投入规模(FG)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RGD)均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明显影响。在模型(4)中,自变量(GOP)与因变量(En)在1%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表明海洋经济增长对海洋生态产生显著的胁迫影响。且模型(4)的ΔR2为0.198,F值为38.313,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模型(4)的拟合效果较好。以上结果支持了假设1,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海洋经济增长将引致海洋生态恶化,二者之间存在交互胁迫的互动关系。模型(5)在进一步引入各个表征海洋产业现代化的调节变量及其交互项(GOP×Mi)后,自变量(GOP)均在1%的水平下与因变量(En)显著负相关,除产业结构调节变量以外的其余交互项均在1%的水平下与因变量显著正相关,由此表明,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可以有效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关系,且以海洋科技支撑(TD)和资源集约利用(RE)表现得更为显著,其ΔR2分别为0.110、0.122和0.126,对应F值分别为60.089、70.192和74.443,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以上结果较好的验证了假设2。此外,产业结构优势(IS)的交乘项未通过检验,表明环渤海地区目前的海洋产业结构优势尚不突出,其在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的矛盾关系中所发挥的调节效应有限。

表3 假设检验的回归结果(全样本)

注:括号中内容为各变量t值,***、**、*分别表示变量指标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

根据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进行分组,进一步讨论在不同的海洋产业现代化进程阶段,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科技进步与资源集约利用对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矛盾关系的调节作用,识别不同区域的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由表4可以看出,对于以天津、山东为代表的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高值组来说,模型(4)中自变量(GOP)与因变量(En)在10%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同时在模型(5)中仅有海洋科技进步与自变量的交互项(GOP×M2)在5%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其余调节变量的交互项均不显著,由此表明海洋科技进步能够明显缓解该类地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大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是未来该地区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而对于河北、辽宁两省所构成的现代化水平低值组,模型(4)中自变量(GOP)与因变量(En)在5%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且在模型(5)中仅有资源集约利用与自变量的交互项(GOP×M3)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而其余调节变量的交互项不显著,表明在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地区,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矛盾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这类地区应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速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造成以上研究结论的原因可能在于:(1)天津、山东等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始终较强,因此,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提升空间相对较小,其在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矛盾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有限。但在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地区,资源开发优势尚不突出,提高幅度相对较大,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策略、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等方式大幅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的胁迫关系。(2)与当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有关。在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其海洋经济的增长多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方式为主,而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海洋经济的增长方式已通过科技进步等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科技带动型转变,由发展传统海洋产业向发展新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这种转变将使海洋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使海洋环境污染大幅减少,对改善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均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应将未来发展的重点集中于资源存量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而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则应更注重海洋科技进步的核心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力,由此通过不同地区的共同努力,在最大程度上缓解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与生态的矛盾关系,在促进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及协调运转。

表4 调节效应检验回归结果:基于现代化水平分组

注:括号中内容为各变量t值,***、**、*分别表示变量指标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

(二)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调节效应再检验

为验证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1、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度量方法

由于环渤海区域各省市的海洋资源禀赋与环境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影响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判断,因此,本文采用另一种方法度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即GOP2=GOP/确权海域面积,以期降低其对回归结果的干扰,检验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经济发展水平(GOP)在1%显著性水平下为负,说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海洋生态负相关,且模型(4)的ΔR2与F值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模型(4)的拟合效果较好。以上结果验证了海洋经济增长与生态的胁迫关系。模型(5)中在引入交互项(GOP×Mi)后,经济发展水平(GOP)仍然在1%的水平下与生态水平(En)显著负相关,除产业结构调节变量以外的其余交互项均在1%的水平下与因变量显著正相关,验证了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对海洋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胁迫关系的缓解作用。以上结果均与初步检验中表3的分析结果一致,证明了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表5 稳健性检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替换

注:括号中内容为各变量t值,***、**、*分别表示变量指标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

2、遗漏控制变量

由于政府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及污染的治理也对海洋生态状况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进一步在控制变量中加入环保投入(EPI)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降低遗漏该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检验结果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引入环保投入(EPI)变量后,在模型(4)和模型(5)中,经济发展水平(GOP)系数仍显著为负值,与表3结果一致,证明了上述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胁迫关系的稳健性;另外,除产业结构调节变量以外的其余交互项均在1%的水平下与因变量显著正相关,此结果同样与表3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产业现代化的调节作用。

3、时滞效应检验

考虑到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加之产业现代化等措施作用于海洋经济与生态关系的调节效应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显现,因此,本文选取延后一期的调节变量进行时滞效应检验,结果见表7。

由表7可得,经济发展水平(GOP)与交互项(GOP×Mi)系数未发生明显变化,系数正负结果与表3一致,且ΔR2与F值通过检验,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表6 稳健性检验——遗漏控制变量

注:括号中内容为各变量t值,***、**、*分别表示变量指标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

表7 稳健性检验——时滞效应检验

注:括号中内容为各变量t值,***、**、*分别表示变量指标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

4、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明确将“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已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对转变我国海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及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以2012年度为界(2004年至2011年度取0,2012年至2014年取1)设置控制变量(HG),在考虑宏观政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相关研究假设,检验结果见表8。

由表8可得,在引入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后,经济发展水平(GOP)与交互项(GOP×Mi)系数未发生明显变化,系数正负结果与表3一致,且ΔR2与F值通过检验,验证了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从控制变量来看,系数也与表3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了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模型(2)中宏观经济政策(HG)系数显著为正值,说明了“海洋强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表8 稳健性检验——控制宏观经济波动

注:括号中内容为各变量t值,***、**、*分别表示变量指标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

五、结论

现阶段,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因此,有必要将海洋产业现代化纳入到海洋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中来,为缓解海洋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关系寻找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基于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概念内涵,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评价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比较分析,并探索其在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矛盾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以此为环渤海地区制定合理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从分析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点结论:

(1)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但是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基础条件的限制,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区域内沿海各地的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天津、山东两地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而辽宁、河北两省相对较低的空间格局。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合理进行区域海洋产业开发规划与整体布局,以实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随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显著下降。在这个关系中,人类活动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忽视海洋生态变化,将使得海洋经济发展变得不可持续,相反,如果人类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将促进海洋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向着协调发展方向演进。因此,人类活动在调节海洋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海洋产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可以有效地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关系,且以海洋科技支撑和资源集约利用表现得更为显著。因此,应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提高科研成果技术转化率,进一步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充分发挥其对海洋经济与生态矛盾关系的调节作用。

(4)产业现代化进程不同,海洋经济发展优化路径不同。以天津、山东为代表的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高值组主要是以科技进步作为带动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而有效缓解该地区海洋经济与生态的矛盾关系;而河北、辽宁所构成的现代化水平低值组则需通过提高资源开发能力实现其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产业结构优化对海洋经济与生态的矛盾关系均不具有显著影响,再次说明现阶段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不尽合理,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大优化力度,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环渤海地区海洋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与治理措施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海洋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环渤海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环渤海地区通航运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