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2018-08-30刘荣锦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思想、意识塑造的关键阶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引导策略,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逐渐形成数感。对于学生的数感培养,文章作者根据教学实践摸索出以下四方面策略,以下作详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21
作者简介:刘荣锦(1974—),男,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书记,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一、联系生活经验,在生活情境中培养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得到运用与验证。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可以将数学学科看作自然科学对现实生活的定量分析。基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数感的过程中,自然难以脱离生活中的情境与素材。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其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多地需要依靠具象化的情境,而现实生活中则包含了生动、丰富的数学问题,这些素材就是数学学科构建理论知识体系的依据。
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易于参与和探索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从课本的刻板、生硬、抽象知识中解脱出来,在熟悉的案例、熟悉的情境中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主动性。例如在“购物”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玩具、课外书、文具等带到课堂上来,充当商品,从而将课堂设计成一个小小的“超市”,让学生参与到购物过程中来,并在“售卖”过程中,体会人民币的使用价值,进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民币的概念,并掌握不同币值的换算问题。再如,在学习统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学校教职工人数的统计数据,并根据数据探究教职工结构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直观地接触数字,并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数字、数学概念、数量关系、计算方式等抽象知识背后坚实的逻辑基础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而形成数感。
二、开展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数感
数学知识的获取并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逻辑思考与繁杂的计算上,更存在于实践与操作过程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情感、认识的形成是从实践操作开始的。但是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一些教师将数学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记忆与训练中,利用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进行不断的重复、验证与应用,而忽视了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来源。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习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因而也就难以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数感培养为切入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接受最后的结果,更能够体会完整的学习过程。例如在认识乘法的过程中,教师打破了直接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50根数学棒,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数出20根,学生在数完之后,直接将数学棒放在一堆;这时教师又提问学生:如果你想让别人在短时间内就看出你面前的数学棒有20个,应该怎样整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了探索和思考,有的学生将数学棒分为2堆,每堆10个,有的则分成4堆,每堆5个……根据学生不同的划分方式,教师逐渐引导学生从基本的数字出发,形成对乘法的认识。这样的实践操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手脑配合,通过对数字的分析,逐渐形成并强化数感。
三、设计估算问题,在估算过程中培养数感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数感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对“量”形成清晰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的情境都是完整的,一些问题由于问题情境残缺、数据不完整难以形成精确测量,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问题就失去了解决的价值,在无法精确测量的情况下,利用估算确定答案的数量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确保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对于数量的感受非常欠缺,一些学生甚至对数量没有直观的概念,因此,在遇到需要估算的问题时也常常是一头雾水,甚至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小丽的身高为130米,卧室地面面积为15平方分米,火车的行进速度为每小时54米……这些问题都说明学生对数量还没有形成具象直观的认识。此外,一些教师为保证计算的准确性,盲目地要求学生进行笔算,限制了学生对运算方法的选择,也让学生失去了感受数量的机会。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应该从估算入手,用估算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467-198=?的估算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低位估算法,进而理解算式中的最低位与相邻数字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简便运算过程。此外,在数感培养过程中,重视估算教学还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多样化的运算方法,让学生能够打破笔算的局限,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从而实现用多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组织合作交流,在互动沟通中培养数感
教学是一个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合作更是必不可少的,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实现思维的碰撞,实现对问题的多角度理解,更能够突破个人的局限,形成合作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强化学生的数感,就应该为其合作交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足的合作沟通时间,从而在共同学习中,相互启发。一直以来,课堂教学氛围的僵化都是传统教学模式饱受诟病的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自为战”的局面,影响了其思想交流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其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更难以形成对数学的感受和感情。
针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对数量形成的理解,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千克、克、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合作学习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1克盐、2千克苹果、1吨木材等图片,让学生先对不同的重量单位形成初步理解;然后在课堂上,利用电子秤让每组学生对不同的砝码称重,并记录数据,对不同砝码的重量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出示一些存在错误的重量单位表示方式,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与交流,进而逐渐形成对重量单位的深刻认识。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学生数感的形成和完善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感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趋势。拥有良好数感,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抽象数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还能够让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自觉地形成逻辑思考,并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数感作为一种情感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它需要潜移默化且漫长的过程。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堂设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其能够多方面地领悟数学、理解数学,进而逐渐强化数感,从而全面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杜芳群.引领学生走进数感世界[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36.
[2]賈剑峰.小学生数感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小学青年教师(数学版),2006(12):18-20.
[3]史宁中,吕世虎.对数感及其教学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2):9-11.
[4]贾剑峰.小学生数感发展现状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