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智力”与“体力”
2018-08-30于怀娟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教学,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能只靠体力,驱赶学生枯燥地学,机械地抄,那只能是事倍功半,这就是“智力”与“体力”的区别。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16
作者简介:于怀娟,湖南省永州市梅湾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文萃报》上有这样一则笑话:一老师问学生,当别人已经不感兴趣,而他还是一个劲地讲下去的人,我们叫他什么?学生回答说:老师。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教师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下课了还依然舍不得离开讲台,抓住下课的空隙继续讲下去,不可谓不辛苦。可台下的很多学生早已不厌其烦,只是敢怒不敢言,因为他们的休息权被剥夺了,真是“好心不得好报”,老师的气力白花了。老师们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不尊重学生们的意愿,违背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规律,收效甚微。
我认为要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固然是需要苦干、实干的精神,但更要有巧干的策略,要有技巧,仅凭教师拼“体力”,往往是费力不讨好,所以还需要以智取胜,要依靠“智力”去取得圆满而有效的结果。
对于语文课,我比较欣赏的做法是,语文课堂教法设计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形式生动活泼,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以我教五年级语文课《半截蜡烛》一文来说,这篇课文是一个短小到只有一幕的戏剧,整篇课文都是人物的对白,倘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势必是焚琴煮鹤,倒人胃口的,把本来是一堂生动活泼型的别开生面的新型课上成枯燥乏味、令人麻木的旧课。对于这堂课,我是这样来设计的:先向学生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剧本的知识,而人物的对话则是非常直白的,我就没讲。这一次我没有当老师,而是当了一回导演,学生也没有当枯坐待讲的学生,有的学生则是做了一回观众,另外少数几名学生则是过了一回演员的瘾。师生一起找道具,布置场景;我给学生说戏,一起讨论怎样做、怎样说才能尽可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情景,这比普通上课,学生们认真、热烈得多。学生表演时非常投入,排练了几回以后,邀请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学生代表在学校礼堂观看演出。他们最后的感受是:这真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一堂课呀,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表演才能,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很好地处理了教材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学而不厌。课文不是演讲稿,教师也不是演说家,教师他是一个智者,他有办法、有能力让学生偷快地学。再拿备课来说,相当多的老师都是备教材,备教辅教参,也有教师备自己——把自己的意愿、看法备进教学中去。我很喜欢备学生,备班上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争取让每个学生学习了本课之后有不同的收获,在备下一节新课之前,积极鼓励学生向老师多發问,不藏拙。教导学生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会学习才会提问,正因为有你不懂的提问,我们的课堂才丰富多彩,教师的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我们师生才能心心相通。教师要把本班学生对本文不懂的提问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教学,让学生真切而强烈地感受到老师在为他们而教。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教学来说,预习前,我鼓励学生针对文中居里夫人令人不解的举动进行提问,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集中起来,把那些既针对课文实际内容,又体现他们思想实际的内容集中起来。如有的学生问,居里夫人为什么不申请专利而富甲一方,这样她就可以拥有更好的实验室,也可以更好地为人类的科学和进步服务呀;有的学生说居里夫人为什么不接受、不欢迎记者们的采访,现在的人都喜欢出名,为什么她要把自己藏起来呢?我把这些问题写入了我的教案,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尊重了,老师为他们的实际情况而教。尊重学生、尊重客观实际,这样花费的“体力”比盲目在课堂上高谈阔论,不顾学生实际地讲授,收效要好得多。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这样,教师就切实做到了教学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
上文提到的“形式生动活泼”,以生字教学来说,并非像某些传统的教师那样,教学时要求学生每个生字先在作业本上抄几行,过段时间再进行听写,学生再写不出来就由教师任意罚抄,这样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理想。我喜欢的教法是:将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课内课外相结合,师生共同专挑别人出错的地方提问,让别人意想不到地说“原来是这样的”。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中的《第一场雪》的生字教学为例,有学生提问:“掷”是什么结构的字?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是左中右结构,但实际上却是左右结构;有同学提问“兆”是什么结构,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是独体结构而实际为左右结构。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甸”字,要学生写出其拼音,有的写diàn,有的写diān,并且他们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课文中的注音是diān,而字典中的注音却是diàn,熟是熟非?难道这是一个多音字吗?老师告诉他们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不是多音字,但是都对,甸在叠词中念阴平,其他情况念去声,学生对此很有兴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姜晓辉. 智力全书[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燕良轼.智力概念新析[J].心理科学,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