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小镇的产业崛起
2018-08-30宋佳
宋佳
一个产业的振兴,带动着一方经济,富裕着一方百姓。郁郁葱葱的茶园里,海青茶农唱着茶歌,梳剪着枝叶,一片欢歌笑语。无数海青茶人踏着乡村振兴的鼓点追梦前行,海青茶在产业振兴的路上风景正好。
阳春三月,正是茶乡好时节。驱车穿行至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西南端,这座位于青岛、日照、诸城三城交界处的水墨画般的徼派建筑小镇,便是“北茶之源”海青镇。
褪去了冬日的寒涩,茶树上冒出的嫩芽为茶园带来一抹春的气息。薄薄的雾霭笼罩下,有机茶园里一片忙碌的景象。身背修剪机的工人师傅三五成群地为茶树修剪枝桠,耳畔萦绕着油锯声的嗡嗡作响。茶农忙着为春茶增产增值提供有力保障,扛锄头担肥料,黝黑光亮的额头上渗出涔涔汗水。弥漫着淡淡草木鲜昧的茶园中洋溢着产业的生机,忙碌的茶农身影俨然成为—道独特的风景。
好茶自己会说话
“叶片厚、耐冲泡、黄绿汤、豌豆香”,但凡有人品尝过殷炳运炒制的茶,纷纷被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所折服。殷炳运是青岛海青炳运茶厂的创始人,从创业初期的两亩茶园和一口铁锅白手起家,如今成为海青镇“南茶北引”第二代炒茶的先行者。30多年以来,殷炳运把炒制茶的技艺精髓和家族传承的制茶技巧融为一体,在获得了“黄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殊荣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乡邻共同唱响了脱贫摘帽的致富经。
“天然的好茶自己会说话”,殷炳运的弟弟殷炳来说,提高茶的品质,最先瞄准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原材料把关是茶园实施科学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来到了炳运有机茶园基地。茶农正踮起脚尖向支架上悬挂黄色的粘虫板,放眼望去,一道明亮的黄色风景线映衬着茶园的勃勃生机。殷炳来介绍,茶园选用豆饼、土杂肥代替化肥,杀虫灯、粘虫板代替农药。从种植、浇水、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到采收进行全方位的品质把控,只为让大家喝到放心安全的海青好茶。
品质好茶的话语权,还体现在对制茶的繁琐工艺的精益求精。在青岛碧雪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厂房的一个角落里,陈列着一台1968年出产的老型揉捻机。这台在当时替代了部分人工、算得上新潮的机器,如今已经是老古董了。从摊晾、输送、杀青、揉捻、扁茶、降温、传送、分拣,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时间、温度、力度的控制。尽管不同茶厂的制茶工序大抵相似,成品的品质和口感却千差万别。“杀青工序对茶的品质影响起决定作用,茶鲜叶下锅的温度过高会产生焦糊味,过低会出现红梗红叶,品质和口感也会大打折扣”,青岛碧雪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传村告诉记者。
在厂房的另一边,一条自动化、智能连续、清洁化的制茶生产线正在运转,这条1人可以替代30人的生产线已经投产10年。无数朴实无华却富有匠心精神的海青茶人。用双手和智慧解读着手艺人对这片茶园的热爱。“做好人、做好事,才能做好茶”,在李传村看来,手艺人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时最能做出好茶,匠心精神十分重要。传承海青茶文化,做茶人不仅要有源自内心的热爱,更要有日臻完善的责任心。
一泡海青茶一碗致富饭
“以前自家种植茶叶,3亩茶园每年收入只有不到4000元。现在,加入合作社后每年种茶收入可以达3万多元。”海青镇后河西村茶农李健军乐呵呵地向记者念起了“茶经”。原来,2007年海青镇首次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了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合作形成共同利益体,有效提升了产业综合效益,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借脱贫而富民,让贫困户在产业特色品牌的发展中成为直接受益人,是海青镇人大主席周瑞彬始终秉持的理念。脱贫“摘帽”的村民越来越多,“吃茶叶这碗饭”也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从起初的200多户种植茶叶,到如今43个村庄的近2万人从事茶产业,全镇种茶面积高达3万亩,茶叶年产量约200万斤,产值近3亿元。青岛钰雪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桂臻告诉记者:“为了调动茶农的积极性,面向本社社员,我们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的20%价格收购茶鲜叶。在農闲季节聘请村民到合作社来打工,保证村民的可持续增收。”
蓬勃向上的海青镇宛如一个大型茶业生产工厂,千家万户种植的茶园正如同一个个“迷你”种植间,成为支撑起海青镇茶产业藏富于民,推动乡村振兴的一块块“拼图”。海青全镇547户、93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于2016年6月全部脱贫,7个贫困村已于2017年全部“摘帽”。
“做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一杯醇香的海青茶,孕育了绵延深厚的茶文化,打通了三产融合的坚实壁垒。如今,海青茶的“触角”正在延伸到不同的产业领域,以茶为媒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在这片生机盎然的茶园小镇中生根发芽。
在青岛海青志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光看来,茶的附加值在于文化,产业的升级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均离不开茶本身的文化内涵,对于做茶人而言,现在是最好的时代。“随着电商经济及体验式经济的普及,志光茶叶在品牌推广和销售方式都有了与时俱进的新变化”,王志光介绍,2017年志光茶庄园与旅行社合作推出“茶文化旅游”线路,累计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直接带动干茶1万余斤的喜人销量,有效促进了茶企的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
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文化旅游俨然是一张重要的王牌。如何让海青这座“江北绿茶古镇”与文化旅游“联姻”?西海岸新区海青镇党委书记陈夕军告诉记者,海青镇政府致力打造生态资源和海青茶文化两张金名片,借助茶叶载体实现茶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走出特色茶旅一体化的发展路子。近两年,小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驻地面积扩大了一倍,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加近2000人。目前,“茶韵小镇”的面貌已初现,北茶文化博览园也已获批国家3A级景区和山东省首批生态休闲示范园的“加冕”。北茶商街二期、三期在完善主体建设的基础上引进业户100余家,有望在2018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
商贸服务业的日益繁荣,将直接带动特色商街、休闲旅游、文化活动等新业态集聚发展,为这片蒸蒸日上的茶园小镇谋求更高的产业能级和经济效益。注入了茶文化基因的传统旅游业,传统茶园自然能吸客又能吸金。海青镇正着手恢复古驿站,建成后的海青驿站将还原驿站古风貌,一处内设登驿展厅、驿站大厅、伙房、马棚、驿吏展厅的古驿站建筑群的海青镇,也将成为驿站文化的一个寻踪之地。不仅如此,海青镇中心小学的茶艺教育基地也永久落户于此,在“研学旅游”的茶园课堂上,中小学学生将系统学习茶产业的相关知识,深入了解并弘扬茶文化。茶文化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让茶旅融合从物理聚合走向深度化学反应,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迎来新景观。
一个产业的振兴,带动着一方经济,富裕着一方百姓。郁郁葱葱的茶园里,海青茶农唱着茶歌,梳剪着枝叶,一片欢歌笑语。无数海青茶人踏着乡村振兴的鼓点追梦前行,海青茶在产业振兴的路上风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