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故事

2018-08-30刘昌慧

商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才农村文化

刘昌慧

改革开放40年见证着一座座城市的崛起与蜕变,农村的故事,也从未停止讲述。

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村新时尚;不再是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年轻血液在农村大展身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被传统定格的乡村印象早就被—个个鲜活的乡村故事打破。

特色小镇崛起,美丽乡村诞生,高端人才聚集,经营业态萌芽,乡村文化追溯。那些人、那些文化、那些产业,都是故事中的主角。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言犹在耳。现在,乡村再一次迎来发展“黄金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层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景象仿佛近在眼前。

在今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并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可以预见,在这片依然炽热的土地上,一个又—个的乡村故事将上演更多精彩。

提及农村,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也许,是周末跟着父母在农田里干活;也许,是放学和朋友去河边捉泥鳅;也许,是夏天用竹竿粘知了;也许,是冬天坐在炕上取暖……

记忆,映照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人关于农村的印象早就进行了“更新”:新场景、新产业、新^才。

这些,恰是乡村故事的最好演绎。

追溯乡村振兴

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那时起,中国农村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自古至今,农业在中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史到现在、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关于农村的变革与实践一直从未停止过。如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绝非偶然。

乡村振兴的源头可追溯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对农村建设进行了较为深远和全面的规划。随后,美丽乡村建設、特色小镇培育、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建设持续推进,探索出—条条可借鉴的道路。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这一系列探索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周看来,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华版。从字面分析,用“产业兴旺”替代“生产发展”、用“生态宜居”替代“村容整洁”、用“治理有效”替代“管理民主”、用“生活富裕”替代“生活宽裕”,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更加充实,逻辑递进关系更加清晰。

如果说,十九大报告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两会中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五个振兴”便是具体的做法。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不同层面出发,真正将乡村振兴落实到每一个乡村。

传统产业借力升级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五个振兴”中,第一个提到的便是产业振兴。

“首先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种植业振兴。在中国,粮食生产是种植业振兴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了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农村工作研究多年的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牟少岩这样解读产业振兴。

作为中国粮食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2017年,山东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农业增加值2802.34z;元,比上年增长4.6%。粮食总产量4723.2万吨,比上年增长0.5%,是历史第一高产年。

目前,粮食生产最大的方向与保证是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藏粮于技。同时,要建立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在保障粮食生产之外,农村传统产业振兴的第二项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蔬菜、水果等作物生产。”牟少岩说道。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解决经营体系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解决“农民种什么赔什么,”的问题。究其原因,“种什么赔什么”也许是因为农民仅仅是根据他接触到的有限信息做出决策进行生产。通俗地讲,就是周围谁种什么赚了钱他们就跟风种什么。至于全国各地的种植情况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如何,他们并不了解。

现在,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经营体系:以销定产。青岛的很多乡村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发展“订单农业”。以胶河经济区为例,周边村庄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组织成立青岛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通过“产业基地化、农业社会化、管理标准化”的模式,解决了土豆价格低、销售难的后顾之忧。

新业态持续发力

每到春天,海青村漫山的茶田中便会闯入一群群“陌生人”。他们不是传统的种茶人,但他们是爱茶的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海青村,亲身体验采茶、炒茶和品茶,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现在,海青村依托海青茶文化传承,以茶道、茶艺、茶科技等为搭配,打造出“春采茶、夏品茶、秋斗茶、冬说茶”的海青模式。

海青模式,正是农村产业新业态的一个缩影。

“传统意义上的种植业,其就业和增收空间有限。特别是随着机械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传统种植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容纳就业的空间越来越小。”牟少岩分析道。在他看来,传统种植业在增收和就业方面已经很难满足农民的需求,新业态的发展是农村产业兴旺的一个方面,可以“遍地开花”。

现在,互联网+、休闲观光旅游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正在让乡村进发出新活力。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到农业增加值的14%,乡村旅游产业占到8.9%,新产业新业态对农业农村社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了20%。

以青岛为例,据青岛市农业委员会工作人员介绍:

“青岛树立经营乡村理念,依托‘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加快发展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休闲旅游农业,促进产业融合、产村融和。截至目前,青岛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3053家,年接待游客1800余万人次,收入140多亿元。”

互联网+相关产业同样潜力巨大。借助互联网以及发达的物流系统。农村电商异军突起。据统计,青岛市生鲜农产品专营网店550余家,年交易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电商企业49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58亿元。2017年,阿里研究院公布了2017中国淘宝村及淘宝镇名单。青岛共上榜18个淘宝村,3个淘宝镇。即墨移风店镇大欧村是其中一个。

大欧村,这个具有500年手工鸟笼制作历史的小村庄,因农村电商涅槃重生。目前,大欧村有淘宝店铺70多家,年交易额已过千万元。

农村传统产业在现代化的经营体系助力下再次焕发生机,农村新业态借助新技术、新理念焕发经济增长新动能。产业振兴,方能乡村振兴。

人才是关键

2018中央1号文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頸制约。”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

现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农业农村部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已达700万人。在青岛,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回到乡村、留在乡村,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为乡村振兴作贡献。24岁的张国浩便是其中—位。

2015年,张国浩毕业于圣玛丽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拿到商学学士之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乡种茶。“留学时都是喝一些速溶茶和咖啡,很难喝到正宗口味的中国茶。”回到农村,他用自己的所学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地道的中国茶,让茶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

虽然像张国浩这样返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在我国的部分农村地区,人口外流现象还比较严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人才缺失的困境。

人才的流失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城镇化过程中人才流动是农村人才缺失的根本原因。就像牟少岩说的那样:“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同样也是城镇化的四十年。城镇化的过程是竞争性的过程,不是一个村、一个村排着队城镇化,而是村中的—部分有思想、有学识、有体力、有资本的人先一步城镇化了。^才流动就像用筛子筛沙,筛孔越来越小,把农村的人才越筛越干净。”面对这种情形,人才振兴刻不容缓。

农村如何与城市争夺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当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还没有达到与城市相对应的水平时,需要用待遇弥补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现在正处于谋划阶段。无论是产业模式探索,还是人才振兴政策,在今后都将一步一步得到落实。

在人才返流的效果尚未显现时,高校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人才缺失的空缺。2018年2月11日,青岛农业大学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并组建“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同时,选派“乡村振兴研究院特派员”,打破学院的概念,将乡村振兴相关的人才聚集在一起,从技术、成果、经营模式等不同方面指导农村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

可以说,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人才,而根本是产业。留住人才的是家乡的青山绿水,更是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寻脉乡村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农村。文化振兴,就是要保住中华文化的根。”牟少岩说道。他发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传承乡村文化的人在流失,传承乡村文化的空间在遗失。而文化振兴战略的提出,让乡村文化再次得到了重视与保护。

3月25日。中国首届·崂山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举行。“文化和产业并重,生态与治理双强,让乡村振兴美丽蝶变从崂山开始。”论坛上的“崂山宣言”将文化放到了和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

如果说,产业是乡村的支撑,那文化则是乡村的标签,是乡村的独特气质。“青岛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村庄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在浩瀚历史长河中、在灿烂的人文遗产中,独具风采、熠熠生辉,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青岛市农委编纂的《青岛美丽乡村百村故事》一书中的序言这样写道。

文化,是乡村故事中最有味道的笔墨:村名典故,凝结着村庄的过去与现在;建筑村落,记录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乡风民俗,折射着村庄独特的生活方式;历史遗产,沉淀着深厚的民间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中,注重保护好典故传说、祖训家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用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高端人才的驻足,最终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平度充分挖掘自身的红色基因,修缮兴建了刘谦初故居、杨明斋故居、平度一大旧址文化园、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建筑,将历史、文化、红色、农耕等特色元素贯穿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突出乡村文化特色。

同时,牟少岩提及,中华几千年的文化能得到传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乡贤文化。“‘少小离家,衣锦还乡,在外做官的人在致仕之后都回到了农村。他本人就是资源,他本人就是示范、就是榜样、就是传承。”因此,他建议,在文化振兴中要倡导新乡贤文化。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五个振兴”的全面部署下,一个个有颜值、有产值、有气质的乡村将陆续被挖掘。乡村故事,将不断涌入新的撰稿人。

猜你喜欢

人才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赞农村“五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