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型教师团体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项目中的实践与研究

2018-08-30史琼艳张江华刘锦武

价值工程 2018年20期
关键词:项目课程

史琼艳 张江华 刘锦武

摘要: 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为实现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全人格”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为例,研究合作型教师团体在项目课程实施中的组织实践,分析其在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与团队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改革与建设三个方面的作用与成效。

Abstract: To strengthen the team building of teachers and deepen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vide effective guarantees for realizing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aking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full personality" education model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udies the organizational practice of cooperative teacher group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curriculum, analyzes its role in promoting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improv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and tea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rol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關键词: 多课程融合;合作型教师团体;项目课程

Key words: multi-course integration;cooperative teacher groups;project 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0-0292-03

0 引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的要求。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具体规定了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与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完善教学保障机制的具体措施[1]。

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深化课程改革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根据协同教学理念,研究合作型教师团体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的组织实施,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实践推广价值。

1 团队协同教学及其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团队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是由两个及以上教师一起合作,经由各种不同的协同方式,对一门或两门以上课程(或专题)实施教学的模式。合作的教学团队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形式与手段是团队协同教学的两个基本特征;团队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团队协同教学的核心 。

近年来,对基于工作过程推行行动导向、工学结合,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或者改革某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等的研究很多。但是,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每门独立课程为基础,各自为阵,各司其责,教师都处于彼此孤立的状态,较少分享新教学理念,很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导致教学内容更新滞后,缺乏了解前沿性等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环境与共享机制,课程重复建设严重。如何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已成为目前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学水平的瓶颈。

目前,许多高职专业课程已形成较为严密和成熟的知识内容体系。就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而言,开设的专业课程以满足培养工作需要的工艺技术员、技术主管等岗位这一目标为中心,课程之间紧密关联。高职院校开设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都可归属并服务于“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和夹具设计”、“零件的精度检测”、“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和“普通机床操作”“复杂零件加工及产品、设备维修”等典型工作任务中。

事实上,每一门高职课程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相关课程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为培养适合岗位需要的合格员工,要求这些课程的任课老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重视理实结合,组织教学过程时要突出工学结合,强调教、学、做、评相结合,这些都对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自2013年开始实施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全人格”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不但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有机融入到项目和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项目实施,达成能力目标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素质。

2 团队协同教学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实践

团队协同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团队组建、工作过程分 析、课程内容设计、全程管理并持续改进教学过程共四个阶段。下面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胡格教改试验班“搬运机器人制造项目”为例予以说明。

2.1 课程团队组建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将数学、英语、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以及校外兼职教师的14位任课教师组建校内外跨专业、跨课程的教学团队,更好地发挥通识课、专业理论、专业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的优势,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团队由12名校内专任教师和2名校外兼职教师组成。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7名、中级9名;双师比例为100%,实践经验丰富,为实施团队协同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 工作过程分析

为了满足培养目标要求,融合所涉及的课程内容,需要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首分析本地区就业岗位群的岗位技能,对工艺技术员、质量检验员、机床操作员、技术主管、高技术工人等岗位的职责和能力构成要求分析的结果,结合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企业零件加工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把培养目标分为机械制造基础能力、工艺实施专项能力和创新实施综合能力三个能力模块。

然后,根据进一步分析整理与培养目标相关的工作任务,确定出典型工作任务,并把这些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行动领域,由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手动冲压机制造项目”、“搬运机器人制造项目”“小型机器制造”3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分别着重培养学生机械制造基础能力、工艺实施专项能力和创新实施综合能力。

2.3 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团队结构以及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要求,理、实教师优势的互补,将各个学习项目的不同学习情境分配给相应教师。教学团队通过教学总体设计,将项目所承载的能力素养分解到各子项目能力素养集中、再将子项目所承载的能力素养分解到课堂中去,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将职业精神的培养根植、融合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团队教师在协同教学中的优势,最终通过课堂实施促进能力素養的提升,实现培养目标的达成。

2.4 全程管理并持续改进教学过程

始终关注如何促进学习活动走向高效、自主和自觉。将能力素养集的所有要素全方位嵌入各教学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链。

①教嵌入学: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的学开展,突出学生主体,教师充当学习的顾问,授之以渔取代授之鱼。(较少传授知识,较多教授方法。)每次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促使教师适时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②学嵌入做:课堂教学按照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成果展示的教学路线开展,学习活动嵌入于各项任务完成中,做中学,学中做。③理论嵌入实践:理论教学紧扣承载能力素养的子项目,与实践环节在课堂上同步交叉进行,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应用于实践。④教材嵌入学材:教师依据能力素养集的相关要素和项目制造所需的知识,裁定相关内容,配以一系列活动、问题和任务,形成学生的学材。学材与系列机械手册取代了传统的教材。⑤评价嵌入过程:评价过程上实现了课堂、学期、项目期、培养期的全覆盖,将职业精神评价嵌入于专业教育全过程。通过“不断地”发出结果反馈、发现偏差和针对性强化,实现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自省自悟,促进自我认知水平的“逐渐”提升,有力矫正了人格培养的过程与效果。

从主体、环境、机制、(功能)上重新改造课堂:

①组建项目学习小组和跨专业的项目教学团队,改造课堂主体;②进行理论学习教室、实训车间与教师办公室的毗邻设计,改造课堂硬件环境;③建立陪伴式师生关系,开展合作式的发现性学习,增强生生间、生师间的互动,改造课堂机制。教师通过课堂提高学生的出镜率和发声率重塑课堂新生态。

建立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评价系统。瞄准高职全人格培养目标,结合国际公认的《悉尼协议》中三年制高职人才能力认证标准,从能力素养集中遴选出关键目标,建立立体化学习评价系统。评价内容上实现了对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全覆盖。形成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与要求。评价重心上强化了职业精神(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的显性化评价。将批判、团队合作、坚持、沟通、责任心和守时守信6个关键指标,列进职业精神的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上实现了课堂、学期、项目期、培养期的全覆盖,使得职业精神评价,镶嵌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循环诊断机制。针对立体化学习评价体系中职业精神的6大关键指标,通过不同周期的系列化评价,实施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全面监测与评估,准确评估学生当前状态,发现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偏差,适时反馈,让学生自省自悟,提升自我认识,激发其职业精神养成的内驱力。从而,形成了“评价→反馈→改进”的循环诊断机制,实现了学生自我定位、精准诊断、持续改进、螺旋提升。

3 实施团队协同教学的成效分析

从2014年以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课程采用“合作型教师团体”进行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1 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组建校内外跨专业、跨课程的教学团队,合力开发“素质能力集”和学习项目,共同开展教学设计,协作完成课堂教学,协同实施教学评价,形成统一的育人风格。教师的职业活动嵌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在合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始终关注学生素质培养15个关键要素的达成,时刻观察、记录、指导学生的行为,变“师教生学”为“生学师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服务者、陪伴者,于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养成,切实保障素质能力培养效果。(图2)。

3.2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与加强团队建设

团队教师无论是项目载体设计、课程设计、课堂组织、上课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上都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存在,都把“全人格培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实施。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等进行合作学习以及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团队成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团队协同教学有利于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3.3 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

经过实践,“合作型教师团体”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全面实施,目前已推广至市场营销、软件技术等8个专业以及思政、英语和数学等相关基础课教学中,惠及一万余学生。该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成效明显,得到了师生的欢迎与肯定,在全校教学改革工作中起到了示范与引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益兵,陈亚飞,汪舟娜.团队协同教学在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6(06).

[2]刘绍清,王林燕,陈文.基于教师团队多课程融合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0).

[3]吕萍,慕芬芳.基于项目的多课程协同教学理念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4).

[4]段永康.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课程教学协同机制研究:基于“项目制”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8).

[5]洪燕真.基于协同教学理念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团队教学实施策略: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猜你喜欢

项目课程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植物造景设计与施工项目课程开发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护士营养风险管理项目课程开发研究
翻转课堂模式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日语会话课教学改革
构建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课程的原则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