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深度分析
2018-08-30魏少平
魏少平
摘要:为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创新驱动作用,促进宝鸡制造业发展,依据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结合宝鸡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创新资源、制造业的特点,深度分析宝鸡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Abstrac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novation-driven role of the enterpris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aoji'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Baoji industri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n Baoji industrial enterprise is carried out.
关键词:创新驱动;工业企业;存在问题
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industrial enterprises;problems
中图分类号:F4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0-0005-03
0 引言
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产业变革历史标志性事件加速发展演进,技术突破、创新成果密集出现,形成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就出现赶超的机遇期,发展路径就出现了“弯道”、“换道”,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新常态,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宝鸡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工业,重点在工业,工业强则宝鸡经济发展快,宝鸡的工业经济有基础,有知识积累、技术积累、经营积累,具备成本优势。但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成长不再拘泥于线性,而更多的呈现出指数非线性成长,如何以创新驱动宝鸡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尽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加快工业的升级换代、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就要汇聚创新要素,形成系统的全面互动浓厚的社会创新氛围,创新驱动宝鸡工业的发展,以改革驱动宝鸡工业创新,抓住关键机遇期促进宝鸡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追赶超越增添永续的动力。
1 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创新是内生性动力的源头,是从外生性动力转向内生性动力的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和最为关键的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能和新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是提升科技实力的战略选择,是迎接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是科研机构对国家期望的积极响应。
1.1 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
在经济发展中若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此应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经济发展应以全要素的投入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系统化的概念,包含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协同创新等诸多方面,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支撑,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持。
1.2 创新驱动发展的特征
从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来看有如下特征:创新驱动战略是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全面的系统工程;创新驱动战略是以企业为主体,强调价值的实现和利润的获取;创新驱动战略是以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分散高风险探索性为重要着力点;创新驱动战略是以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要素,与创新活动相关的产业越来越具有智力密集知识经济的特征;创新驱动战略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植深度融合性特征,它的实施需要培育独特的区域创新文化,营造开放包容浓厚的创新氛围。
2 宝鸡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
作为老工业基地,宝鸡近年来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工作注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大工业企业科研投入力度,充实科技人才队伍,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建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宝鸡市先后获得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2.1 创新要素基本情况
2.1.1 科技人力资源状况 全市共有各类人才26.7万人,占总人口的7.1%,其中,创新型科技人才6.2万人,占人才总数的23.2%,占全市总人口的1.6%。在创新型科技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3410人、中级职称人数19644人,分别占创新型科技人才总数的5.3%和31.8%,高、中、初级创新型科技人员比例达到1:5.36:11.5,接近国际公认的1:6:14的合理比例。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4人,获得国家、省级各类称号的专家166人。全市有文理学院等大专院校6所,宝鸡技工学院等中等专业教育学校8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1368个,专业技工学校(企办)38所,“宝鸡技工”品牌全国知名。
2.1.2 工业企业业基本状况 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8户,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91户,在九大产业领域基本形成了集群化发展的格局。目前,宝鸡规模以上企业80%拥有技术研发机构,达到省级以上认定标准的有75个。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2户(重新认定数),规模以上民营科技工业企业132户,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户,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户,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户,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骨干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
2.1.3 科技研发机构情况 如图1所示。
■
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情况。如表1所示。
■
2.2 培育新增长动能,创新驱动发展激发新活力
制造业从传统技术向高端技术转变速度加快,激光制造技术是目前工业切削制造中最为先进的技术,成功引进了华工科技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区域中心项目;机床工具制造是宝鸡高新区七大产业集群之一。可针对机床类企业的需求,进行特色数控系统的开发,实行定制化服务,还可协助机床企业打造智能制造生产线,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分中心在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以此技术优势,宝鸡机床集团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宝机系统”。以华工科技、清华紫光、西安交大等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高新技术团队为依托,以宝鸡优势产业为载体的“产学研+工业园区”模式正在逐步壮大。
2.3 宝鸡积极发展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制造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瞅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鼓励企业加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力度。宝鸡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初具规模,核心技术,拥有的研发生产能力,在业内都位居机器人产业的前沿,企业已经掌握了机器人制造最关键的负重关节,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机器人减速器基本指标可与進口产品媲美,宝鸡的思迈龙、宝成航空、渭河工模具、长岭电子、麦克传感器等企业,已成为国内机器人企业的领头雁。
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宝鸡成立了机器人产业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将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机器人产业倾斜。同时积极促进企业协同,建立了宝鸡市机器人产业联盟,将企业各自单项资源变成整体实力,形成产能协同、市场协同,实现快速做强。
2.4 科技创新支撑发展成效显著
宝鸡高新区以建设国家一流高新区为目标,持续深化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材料、装备制造、机床工具等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智力资源不断优化、2017年上半年实现区域生产总值359.6亿元,工业增加值27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和14.5%。
3 宝鸡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宝鸡的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以系统全面的观点、方法分析宝鸡创新驱动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问题。
3.1 科技创新资源不足且比较分散,统筹机制不够完善 宝鸡仅有宝鸡文理学院一所大学,科研机构数量少;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联盟仅是产业相关,而没有科研创新联合相关,松散不够紧密,龙头产业主导的产品深加工不足,产业链过短,配套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弱,企业间跨行业、跨地区资源整合不够,集智攻关促进创新的合力不强,政府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不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不够。
3.2 科技创新力度跟不上创新发展的步伐 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融资机制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一些中小型创新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难,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跟不上同类产品的前沿。
3.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设立自己的研发队伍、研究院或技术研发中心,一些有自己独立研发团队的企业,研发中心成立较晚,刚起步,同时缺乏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缺乏一些科研设备等原因,难以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的创新科研成果。
3.4 科技创新人才缺乏 科技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企业的保障,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缺乏创新人才而且利用不足,高层次人才专家型、领军型、复合型人才短缺。企业对人才吸引力不强,本地人才回流少,留住人才难。科技人才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有待加强。
3.5 创新信息资源短缺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在企业经营中,信息成为能否在商战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信息的先进是科技创新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很多企业都处于半封闭式的发展状态,没有获得信息的良好渠道。在有关科技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信息都没有足够的渠道,更没有组建和形成自己的信息渠道。导致了企业的落后以及发展的缓慢,针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往往都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想取得明显的发展,建立起关于自己的信息渠道,了解市场的需求,才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
3.6 研发投入资金、人力低于全国水平,研发平台不足 产业大而不强问题突出,缺乏大项目,传统企业占比较大。全员劳动率低、产品增加值抵,著名品牌缺乏。
3.7 创新制度缺陷 如创新能力不足的制度性缺陷,成果评价有重视核心期刊发表了论文多少现象。创新环境多方面处于较低水平,知识创新产出规模小、质量低,经济创新产出规模也小,能担当敢创新的企业家少。
4 宝鸡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整体来看,宝鸡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产业发展的质量来说偏少,创新资源不足;各研发中心创新能力不强,大多需要外部协作;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名不符其实,内部创新缺乏互相协作、系统配合;促进创新的机制体制不完善,没有完全释放创新激情。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带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显现雏形,宝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蓬勃发展,随着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凸显,变成阻碍区域创新和企业创新的因素。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通过制度机制体制的建设,促进宝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4.1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完善顶层的制度设计
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是从创新主体和产业上来引导创新建设,部分项目着眼于企业的创新型项目,也就是说是以点和线来支持,缺乏面的手段,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不足,对发展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引导不足。周边没有大的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带动;西安虽然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在前列,它自身的发展处于吸纳型,没有发挥类似北京、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4.2 宝鸡区域经济在全省创新战略中的定位不够清晰
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是以国家层面来规划布局,具体的宝鸡地区或全省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不清,定位不确定出现重复建设、产业雷同,产业的升级接续出现空间,这就会导致盲目引进、重复建设,各地各自发展,就会忽视创新的生态系统的建设。雷同化的企业新产品开发贡献份额缩小,技术成果外流现象严重。
4.3 宝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存在真空
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整合、共享,是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必须的,但缺少组织者,创新协同和创新驱动发展就会少了治理模式、配套政策、制度平台,出现真空。造成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互动不够,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清楚企业需要什么,企业不了解科研院所研究什么,造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4.4 宝鸡实体性创新平台缺乏,共性关键技术突破没有制度保障
宝鸡创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才存在严重的结构性不足。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性创业人才和科研团队比较有限,适应全省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缺乏,技术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地方科研机构的人才力量薄弱。需要借助外部等创新资源;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发展共性关键技术是关键,也需要创新平台。创新平台缺乏难于发挥创新有限的创新资源,激发创新的作用。
4.5 研发投入不足限制了创新主体能力
创新能力强的地区,经济发展快,研发投入多,经济中心易形成创新中心,创新能力弱的地区,研发投入少,投入减少,伤害的是企业,伤害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投入强度下降,开展研发活动的大中型企业占比减少,研发投入的资助机制远未形成。
4.6 区域创新的氛围和文化没有形成
区域内的集群需要合作的氛圍、诚信的文化、创业精神。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创新是在求异的前提下,发现前所未闻的规律,发明前所未用的技术,实施前所未有的举措,创造前所未见的事物。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优良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素质,致力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员工素质,提升企业软实力,保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现代企业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协调和激励。通过区域创新平台形成创新合力、创新文化来引导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曹敏慧.新常态下的企业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2]于凡修.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驱动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 2017.
[3]乔菀.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及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