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服务行业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转型发展新型模式研究

2018-08-30吴芳芳吴思郑水珠

价值工程 2018年2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吴芳芳 吴思 郑水珠

摘要: 产教融合是当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推广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金融服务业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国民经济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从金融服务行业的视角出发,力求满足该行业对高校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维度,从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等方面着手,探索出新型产教融合模式。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the main trend of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to applied ones, the promotion of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only way.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is essential for a general public as well as national economy.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for economic major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and strive to meet the industry's needs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aching platforms, we should explore new models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關键词: 产教融合;金融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0-0240-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受到市场开放和全球化潮流的影响,国内金融市场趋于多元化,各类金融机构应运而生。新兴金融机构冲击着传统老牌机构的业务和市场规模,两者相较的结果是,金融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来说,适应这种变革,就意味着要培养出一批专业更精、技能更强的应届毕业生。与此同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近几年高校改革的明确趋势。从本质上来看,向应用型高校转移满足了当前用人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二者之间良性互动,最终目的是培养更符合行业要求的高校人才。

1 产教融合的现有模式

“十三五”计划把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放在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上。《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业融合,建立产业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应用型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基于这个思路,各个高校探索性的采用了不同的合作机制,基本可以分成四种模式:产教融合研发、产教融合共建、项目牵引以及人才培养与交流。[1]产教融合研发模式是应用较广的一种产教融合模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帮助企业在产品或者服务等方面增加创新性。简而言之就是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并给予资金扶持,由高校负责研发,承担技术更新或者提供技术支持。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性强,且成果易于评估。另一种比较主流的模式是产教融合共建模式。该模式一般采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式推行,基地建成后既可以开展专项科研也可以作为在校生的教学平台。由于该模式涉及到校企双方多种资源的合作共享,基地的建立也往往是依托于高校重点学科或者重点实验室的背景,较之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融融合共建模式更加复杂化和系统化。第三种是项目牵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高校教师希望通过参与省级或者国家级大型课题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并且在实际调研中和产业接轨。但是由于受到资源限制,有时候高校独自难以承担国家或者省级大型课题,也可采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参与地方的项目共建。通过项目牵引这种模式,高校可以利用大型项目平台搭建起产教融合公共实践基地,学校和参与教师都将收益良多。第四种是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较之前三种产教融合模式,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偏重于高校和企业的互动交流,如教师、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践,企业派高管到高校授课。该模式依托企业环境和行业经验,在高校的理论教学之外,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的实践体验,实现校企合作对学生的联合培养。

2 现有产教融合模式的问题

作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产教融合的推广已经初具规模,但部分高校的改革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从内外两方面看,都存在不少问题。

从内部分析,部分高校缺乏产教融合内涵的深刻认知。个别高校依旧遵循传统的“订单式培养”思维开展产教融合工作,虽然实现了高校和企业的对接,其实只是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实现产业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更遑论协同发展。由于并没有深刻理解产教融合的涵义,开展走过场式的产教融合并没有达到其真正的目的,对于高校、企业与学生来说并未实现高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践环境的有机结合。

经费不足也是许多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改革的一块绊脚石。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开设校企合作研发中心、购买更高级别的实验室设备等等,都需要高昂的经费投入。而地方高校往往预算有限,尤其是涉及到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建设,并不是每个专业都能承担起这些费用。经费不够直接限制的是产教融合模式的选取,效果好坏可想而知。[2]

另外,产教融合虽然是高校和产业的融合共建,但是双向选择中,校方作为发起人和载体并没有更大的主动权。

从外部环境看,产教融合当前我国高校改革的趋势,尽管政府出台了一部分政策和指导意见,但高校并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良好的外部支持。首先,各级政府对于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没有给予适当的刺激和鼓励。政府掌握着各类社会资源,如果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帮助高校和行业进行对接,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的效率。同时,地方重大项目有了政府牵头,就更利于开展项目牵引模式的产教融合。其次,高校和行业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分歧,现有机制中并没有一个协调机构帮助各方协调利益。这也是目前外部环境的一大不足之处。[3]除此之外,尽管产教融合模式多样化,但至今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评估体系能够对其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

3 金融服务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维度分析

作为国民经济的一大产业,金融服务业由于其行业属性,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新形势下,金融服务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

第一维度,懂理论。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是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这也是高校培养金融人才的需要满足的第一个维度。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四年的专业化学习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专业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让他在入职前就能理解产业背景,明确该产业在整个金融服务业甚至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完善的理论体系能让高校人才一旦从事金融服务业,便能迅速实现专业理论向为生产力的转化,承担起工作链中的一环。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个作用是帮助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及时理解并适应产业的变革。

第二个维度,强业务。学生在高校用四年的时间学习大量的专业课程,除了专业知识的积淀,更需要培养出良好的专业技能,满足从业要求。以银行的客户经理一职为例,审批一笔贷款,为客户撰写报告需要的是处理数据的技能、财务分析的技能等,这些技能应该能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逐步培养。同时,高校更应该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通过一定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多种技能。通过技能的强化和综合运用,以应对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

第三个维度,熟业务。熟悉对应产业中的实际操作是金融服务业对高校人才提出的更高也更实际的要求。以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为例,进口、出口业务种类繁多且流程复杂。银行内部采用的是学徒制,由老员工在现场操作中直接对新员工进行教学,教授相关材料的处理方法以及电子系统的操作过程。这种传授模式非常直观易懂,但缺点是新员工因为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业务,要花费一段时间才能单独上岗。要从根本上提高效率就必须把业务的培训过程从产业内转移到高校的教学中,即在现有的理论课程之外加设《国际结算》的实训课程,开展仿真度较高的模拟操作,让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够熟悉大部分国际结算业务的操作过程。

4 立足金融服务业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结合金融服务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校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应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增加综合课程的设置。综合课程指的是在学生分别学习了几门专业课后,通过一门专门设置的课程综合考核多门专业课的理解和运用。综合课程一方面能检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专业领域锻炼学生对综合技能的运用。其次,增加实训课程。“重理论,輕实践”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通病,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必然意味着增加应用型课程的设置,例如实训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课是对专业理论课程的有效巩固和升级。采用与行业接轨的配套设备让学生更快接触行业环境,理解产业内涵。

4.2 升级教学资源 首先,编写应用型更强的教材。过去我国高校的教材更偏重理论性,与行业脱轨。从教材上进行改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主动直观的了解产业的发展和动向。其次,校企合作研发教学(实训)软件。目前现有的教学软件由于是第三方承担,或多或少的与实际生产不太相符。高校和企业合作,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验,配之以教师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出更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实训)软件,这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第三,将行业经验引入教师团队。一方面,高校可以主动吸纳有行业经验的教师,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校企合作中,派驻教师进驻企业进行实践学习。通过这两个层面,将行业经验引入教师团队,使教师授课的不再基于“道听途说”,而是自我经验的分享和传承。

4.3 拓展教学平台 高校的教学平台不应该局限于三尺讲台,通过与企业进行战略合作,让学生走入产业内部,甚至采用现代学徒制的形式,让学生在产业内部去学习和思考。

5 结语

将产教融合模式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该从课程体系、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平台等方面对新型产教融合模式进行探索。同时,培养出当代金融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并不只是高校的工作,客观上要求政府、社会、企业协助完成。

参考文献:

[1]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2]贺耀敏,丁建石主编.职业教育十大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68-73.

[3]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01:133-138.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