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2018-08-30孟瑶

艺术评鉴 2018年9期

孟瑶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高校音樂教学现状的分析,试着探讨高校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改革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校传统音乐教学 创新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88-02

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理念的提出,高校传统音乐教学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

一、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授课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在高校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教师的音乐专业能力不高,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引导能力有限。同时,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因为其水平的限制,不能将音乐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感完全地展示出来,这就使音乐课变得平淡无奇,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也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

(二)教学形式过于陈旧。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是有区别的,若一味采取老师教、学生听的形式,即使是用了多媒体设备,丰富了课堂内容和学生体验,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以加强师生交流,告别传统教学中的老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不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在给学生成绩时,其评分标准也不能单纯地只看卷面上的成绩,还应该进行综合考察,参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日常的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等。音乐作为非常感性的艺术形式,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而不是刻板地将一些生硬的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才能对音乐有更多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力,提升其艺术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如将心理学教学中的一些小游戏环节加入到音乐教学中,如此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感知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促进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1.改变音乐理论教学形式。音乐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即便是语言不通的民族和国家,通过音乐去交流,音乐就像是人们灵魂深处超越一切外在形式的语言。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更偏重对音乐理论和概念类的知识的传授,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更是灌输式的形式居多,学生在课堂中很少有参与感,因此对音乐课不仅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出现抵触心理。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被重视,因此,音乐教学也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感受,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去学习、感受音乐的魅力。在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尽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更加通俗易懂和更具说服力的句子去讲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对整个音乐行业的发展、音乐的发展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2.丰富音乐鉴赏课的内容。在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地区都有着独具特色的音乐,结合音乐艺术的这种特点,在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课是必不可少的。音乐鉴赏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果在鉴赏课中仍然采用过于死板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针对音乐鉴赏课程,应该丰富其内容,同时创新教学方式,将传统的讲授式与分组学习、情景模拟、交流研讨等形式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3.科学设置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首先,要进一步优化音乐教学的理论教学体系,使音乐教学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根据教学指导原则,完善音乐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为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制定教学目标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防止“一刀切”。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培养模式,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同时又有一定创作能力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深造机会并注重对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对于大部分非专业的学生,主要注重其音乐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要将音乐鉴赏作为学习重点进行设置,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

其次,想要丰富音乐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丰富音乐的教学资源,提高音乐教学的实践水平。而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又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因此,结合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借助当前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高校音乐教学应该不断丰富其教学资源,通过举办一些音乐类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大型的音乐类选秀节目,承办一些音乐类讲座、演出,与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娱乐公司建立合作等,为学生培养和发展音乐方面的才能搭建更多平台,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最后,开设音乐表演课程,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同时在表演中展现自己,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音乐表演课程可以通过表演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展现自己的个性,与老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并通过表演,将自己学习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加深印象,促进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内化吸收。通过音乐表演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4.充分利用好音乐学习的课余时间。音乐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的练习,使音乐课堂讲授与课后练习相脱节,更注重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这与音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相悖的,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因此,在音乐教学的创新中,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建立教学反馈系统

教学效果的检测是对检验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网上投票等方式来对音乐教学活动进行评估,检验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对调整后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和网上模拟,根据学生的反映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对按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类,进而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能力。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

不同学科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不同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各有侧重,因此,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更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其创造力,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做好内外兼修才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将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可以取各家之所长,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效率,使教学资源实现共享,有助于各学科的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学科与学科的相互融合发展,是今后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各学科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可以开展更高效的学习,为以后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田静.关于提高高师音乐微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董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兴趣[A].选自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3]井晶.普通高校音乐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赵嫦.高校音乐传统教学创新及发展方向研究[J].北方音乐,2016,(06):99.

[5]宋艳丽.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