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作品创作中“个性化”的重要性
2018-08-30王文哲
王文哲
摘要:在舞蹈编创过程中能把自己的舞蹈个性和风格有机的融入进去,使舞蹈能够体现“个性化”创作,从而看到优秀作品中独特的舞蹈风格和个性语言。因此本文通过对舞蹈编创中对舞蹈编导如何在创作中体现个性化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发掘生活中的舞蹈动作,进行“个性化”的舞蹈编创。
关键词:舞蹈 编创 个性化
中圖分类号:J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74-02
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说明了成功的舞蹈形象需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广泛的共性。美国现代著名的舞蹈史学家塞尔玛·珍妮·科恩曾精辟指出:“现代舞是一种打倒偶像崇拜的艺术。”现代舞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或是一个程式化、类型化的舞种。说明舞蹈编创中应该强调“个性化”的重要性。只有优秀的舞蹈编导,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形象,这些形象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舞蹈编创时从最初的题材选择、到舞蹈动作语言的编创、音乐的制作和最后服装的搭配几个方面都应该体现编导自己的独创性想法。因此舞蹈创作的“个性化”应该从题材的选择、动作的创编、音乐的选择和服装的运用四个方面来体现。
一、“个性化”题材的确定
舞蹈来源于生活,因此一些舞蹈动作的编排就要来源于最实际的生活,作为舞蹈的编创者必须要走进群众生活之中,去发现和寻找能够体现生活意义的舞蹈素材,并逐渐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在编创特定的舞蹈作品时,可以结合舞蹈的特点进行选材,这样的舞蹈编排才能突显个性,才是真实的生活展现。
从古至今舞蹈一直都是人们最淳朴的感情流露,人们在欢庆是可以载歌载舞,在忧伤时也会通过舞蹈来抒发情感,因此作为舞蹈作品的编创者就要不断的积累情感素材,对舞蹈要体现什么样的感情,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和主题凝练。舞蹈作品首先要以民族舞蹈文化为创作基础,要体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如舞蹈作品《中国妈妈》讲述了抗日时期的故事,对于战争的残酷没有选择去表现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中国妈妈和日本小女孩的故事,巧妙展现了残酷的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以及人性的美和母爱的伟大。因此个性化的题材会使舞蹈作品成功了一半。
二、“个性化”动作的编创
(一)贴近生活的动作元素具有共鸣感
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因此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越是接近生活的动作元素,在舞蹈演出过程中越是能够引起观者、舞者的共鸣。例如《中国妈妈》后半段中一群妈妈们在井口佝腰打水的动作,它的出现成功的树立了北方农村妇女不辞辛苦形象,并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感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舞剧《云南印象》的创作,杨丽萍行走在在云南各族之间,进草屋,到田间寻根采风,在一年多的采风寻觅中她学习了无数的云南各族民间舞蹈,并从中吸取丰富的精华浓缩在舞蹈中。这正是杨丽萍老师舞蹈能够引起共鸣的成功之处,这也是体现云南民族舞蹈最为个性化的代表之作。
(二)尝试运用人体非正常的运动轨迹
现当代舞舞蹈作品中最常用的肢体语言有时候会突破人体的非正常运动轨迹,在不可能中做出舞蹈动作,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最大触动。我们知道现代舞就是要摆脱芭蕾舞的动作僵化的束缚做到动作自如、更加贴近自然,可以说现代舞是无拘无束,不拘一格的。如陶身体剧场的作品《4》,就是一个对人体动作探索的优秀作品,对于作品没有情节,但是4个舞者对身体的随心而动,很多动作是人体正常运动轨迹的,也没有办法去预测的。不像古典舞的亮相,观众就知道了下面会是哪个舞步。
因此创作者就要在舞蹈编排中尝试运用人体的非正常动作和运动轨迹,活用运动生理学及解剖学的知识,将肢体的动作延伸、夸张、拉长等,同时要挑战人体平衡极限、动作极限等。但是这些非正常运动轨迹同样是从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运动中来,如走、跑、跳、转、蹲、滑等动作的衍进而成。这些动作通过现代舞夸张的表现,使舞蹈的个性化得到了肢体动作的表达,也是编创者个性的集中体现。
(三)大胆的利用大自然中的形态
舞蹈编导要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感。早在18世纪情节芭蕾之父诺维尔就提出了大自然是唯一的审美对象、灵感的源泉,是情节芭蕾的范本。现代舞之母邓肯就是从自然界中的花鸟、树、叶、海水的动态中汲取舞蹈动律,使舞姿充满了激情与活力,给当时的舞坛带来了生机,她的动作震撼了西方的舞坛,她要求现代舞必须是躯体与灵感的结合。我们前面提到了舞蹈来源于生活,同样舞蹈还来源于自然。我国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创作的《五禽戏》,就是通过长期观察五种动物的动作,而模仿创造出来的,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健身操,可以说这是当时舞蹈取材于大自然最好的佐证。由曹诚渊编导的《鸟之歌》就是融入了飞鸟动作,来表达人类向往自由的思想。通过大自然中的生物形态,如树木、彩云、飞鸟、走兽等融入到舞蹈创作中,用艺术的强大穿透力和生物形态来揭示编导指向来自心底的创作内涵。
三、“个性化”音乐的选择
(一)结合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就是“原汁原味”的民歌,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最普通的歌曲,并且这些“原汁原味”的民歌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们是中华民族民间歌唱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态民歌展示出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苗族的银头饰、飘着酒香的皮囊、各种造型独特的乐器,促成了民族风情线上一道耀眼的彩虹,鲜亮却不张扬。我们说过舞蹈作品要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得到发展,舞蹈与音乐都是异曲同工,相辅相成的,原生态民歌为舞蹈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博的音乐土壤。杨丽萍老师创作的《云南印象》就是一部原始自在的舞技和不加雕琢的唱腔形成一个完美的舞蹈与原生态民歌的组合,是编创者独特艺术风格的集中展示。
(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声音而不添加任何旋律
舞蹈是无声的身体语言表达,同时舞蹈也是有声的。在最初的舞蹈形成中,舞蹈音乐就是来自生活中所發出的各种声音,如蒙古舞中人们表达快乐心情的吼叫、表现万马奔腾的马蹄声等,这些最早并没有任何的音乐旋律而固定的成为音乐形式,而是人们随意的添加,这使舞蹈更接近于生活,更具有原汁原味,同样这也是有别于西方现代舞的一种体现民族特有文化内涵的手段之一。编创者要把民族文化当作创作的源泉,体现中国特有的美学观念和真善美的思想情操,在传承历史的前提下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舞蹈作品。
(三)选用编创者最为感触的诗词独白
舞蹈是一种感情的真挚的流露,是人们相互交流心里感受和表达心情的一种手段,因此编创者要在舞蹈中融入最能够体现主题思想的诗词独白,使舞蹈的感情更加真挚形象,使观者的思想感情被深深的渲染,从而使舞蹈达到最高的情感表达。2012年12月在广东现代舞周活动中,由广东现代舞团表演的现代舞《秋色·春意》就是融入了创作者的最为感触的诗词独白,获得了全场观众的起立鼓掌,这是达到一种突破传统舞蹈束缚的最为自然的心灵碰撞和感情的共鸣。同样游好彦创作的现代舞《屈原》也是诗词的独白。
四、“个性化”服装的运用
首先是符合民族特点、人物角色特点的服饰。舞蹈作品在编创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编创者的个性思想和舞蹈艺术独特的创作风格,需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舞蹈的基础上来突显自己的个性化创作,因此服装也代表着编创者的艺术创作个性。舞蹈作品的服装要把代表民族文化的特色服装运用其中,如《云南印象》中的服装多数都是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杨丽萍饰演的孔雀服装夸大了羽毛的长度,给人以视觉冲击,从而体现出别具一格的个性化特点。
其次现当代舞蹈更追求动作的极致发挥,因此服装上更加的简洁个性。通常运用现代气息和现代文化脉搏的简洁明快的服饰,比较能体现编创者的个性化创作意境,舞蹈演员的服饰简洁明了才能突显出舞者的肢体语言和内心的独白,使观众更多地关注舞蹈本体,忽视服装的干扰。这相比较服装华丽的古典芭蕾则更具个性。
五、结语
纵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舞蹈作品,凡是成功的舞蹈作品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但舞蹈编导在实践中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不要忘记共性的重要,不能为了追求个性而一味地猎奇,从而脱离了现实生活。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优秀的形象往往能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所以成功的舞蹈作品形象不仅需要鲜明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达到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卢义锦.人体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贾安林.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