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2018-08-30李海识李林旺丁宏伟

世纪桥 2018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新发展理念

李海识 李林旺 丁宏伟

【摘 要】伴随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发展理念不仅为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理念,也拓宽了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路径的思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坚持新发展理念,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对繁荣兴盛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新发展理念;保护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5-0088-04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全方位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特征。我国50多个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多样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探索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困境的出路要有新的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发展理论创新。新发展理念不仅为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理念,也拓宽了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路径的思路。

一、坚持创新理念,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注入持久动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应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需要创新,包括理念、体制、机制、政策创新,也包含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传播途径等的创新。

在认识层面上,要把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上来。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全社会对保护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有相当的共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文化认同与传承是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地区只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对忽视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或者过度消费少数民族文化,以牺牲文化生态环境来实现所谓的乡村现代化,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文化被人为边缘化,面临着流失、解构和灭失的危险。冯骥才先生在《紧急呼救》里说:“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需要拨打110 紧急呼救”。[1]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强化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把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国家或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战略中。

体制运行机制上要突破各种限制抵制妨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环节和因素,健全完善有利于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体制运行机制。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必须建立由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调动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长效机制,形成统一监管、权责一致、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责权明晰、效能统一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管理体系。政府从宏观上协调相关部门建立从少数民族地区总体规划到文化专项保护规划的完整体系,把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中,通过政策制定、规划、资金投入、文化保护资源的整合等诸多层面,形成反映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现状,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有序健康持久发展的制度措施。政府应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立法鼓励民族地区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推动少数民族文化领域的立法工作,加快出台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散杂居少数民族文化权益保护等领域的相关法律,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政策动力。

少数民族文化管理体制同样需要进行深度的创新。民族地区文化机构经过改革有的解体了,民族文化艺人四处分散自寻活路。很多传承人才和受众群体出现断层现象,依然坚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群体逐漸缩小,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结果是少数民族文化及民间技艺无法保护传承。必须改变当前少数文化管理体制组织松散、缺乏新意的状况。要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实施进一步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扩大少数民族群众在本地区重大文化事务中的自主决策权,以便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在文化发展方面的各项权利,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权益。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应用和落实于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抓住“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

少数民族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要努力更新和丰富文化自身的内涵,“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应该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亲和力,有可践行性。少数民族文化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理应放低身段、放低姿态,以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方式走进民间,走入人心。[2]创新发展是结合时代为其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赋予传统民族文化以新的内涵,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民族文化内涵基础上的坚持和出新,激活文化的内在生命力,生成具有先进性的文化成果,使其中的精华闪亮起来,让民族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互联网+”提供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的跨界协同平台。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单向交流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分享互动。互联网时代彻底改变了文化传播的途径,成为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互联网AR/VR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让我们在家足不逾户地领略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

二、坚持协调理念,构筑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系统工程

协调发展理念强调发展的系统性、立体性,注重整体的协调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等各种关系问题。要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强文化保护的整体性、全面性,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整体功能最大化,必须协调好民族文化保护中的各种关系,着力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诸多影响民族文化保护的各种关系中,最关键最突出的是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经济与文化相伴而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当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的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排斥对立的,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协调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正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价值引导和力量支撑作用,推动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纵观世界经济,以文化为基本因素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地区或企业文化积淀的越深厚,他的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就容易被全世界普遍认同。民族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已被实践证明是保护民族文化、推动发展的成功之路。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据统计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增长了13%。实践中不少民族地区在发展上探索和创造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名片和特色,在发展中更多融入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元素等。有些地方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美食中的文化内涵和营养价值,把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的饮食理念结合起来,使少数民族美食在特色旅游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发挥着反哺文化保护发展的作用,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创造条件,为民族文化保护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发展的思路去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复兴民族传统文化,也使得一些面临困境的民族传统文化获得新生。民族文化保护发展需要经济发展的助力才能绽露华丽光彩。借助文化因素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一些民族饮食、居住、节庆、婚庆及宗教习俗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复活或发展,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彰显并扩散传播,是行之有效的文化保护手段。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正确处理追求经济利益和保留原滋原味的民族文化、民俗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民族地区的风俗、风情、风景的过度的旅游开发及市场化运作,少数民族早期的生活方式,本来具有丰富内涵、活生生的少数民族文化被一步一步地解构瓦解。大规模行政化的撤村并点的城镇化建设,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很多有珍贵历史价值遗产的古城、寺庙、土木建筑的民居损毁,还导致民族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出,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流失。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民族文化的精髓,要保持民族文化中原滋原味的元素,保持文化遗产中蕴藏的诸如信仰、风俗、艺术等文化内涵的原貌,避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流失,保证传承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少数民族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尽量少受人为的干扰。

三、坚持绿色理念,护佑孕育滋养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家园

民族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少数民族全部的历史、文化与记忆都在世代居住的聚居地。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园,蕴含着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包含生产方式、生活习俗、饮食习惯、民间文学艺术、民风民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少数民族文化植根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他们赖以生存的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环境,存在无尽的食物与资源,通过采集、狩猎、捕鱼、种植等传统的生产、生活与劳作方式,少数民族形成了一套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珍爱环境、珍爱生命、珍惜一切生物生命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体系和生态价值观,也成为一个民族的自觉行动,一种生活方式。

少數民族生活的家园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记录着少数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深藏着少数民族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少数民族现在的所在地往往就是他们原始的聚居地,就是他们的根。离开了特定的地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少数民族文化就失去了根基。不少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没有精英文化,只有民间文化。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承载体现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意识的文化,如果传统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瓦解了,这个民族也可能就名存实亡,不复存在。

文化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生存,而生存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才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承载者,也是文化自觉的主体和根。[3]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是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发展、传承、延续的文化载体,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生活制度安排,在维系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坚持绿色理念,保护好少数民族的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积淀中独特而优秀的生态文化价值高度一致,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积淀中独特而优秀的生态文化价值。不久前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强调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坚持绿色理念,保护建设好少数民族居住空间,既是是对人类生态文明的持久贡献,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家园得以存续的理性选择与根本保证。

四、坚持开放理念,拓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视野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开放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身世外谋求发展。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度扩展,大量的外来文化渗透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它深刻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价值体系、文化格局,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模糊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物态文化层面的界限。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经常遇到的“文化普遍性”与“文化个性”选择问题。[4]

開放的环境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是严重挑战,同时也是重大机遇。它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多元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舞台。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文化的不断交流、发展、融合是历史演变的大趋势。人类文明发展的全部历史就是全球文化的交流、沟通、发展进步的过程。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自身内容的本色、长处、优点、创造性,而且还在于这种文化与外界的交往的所具有的柔韧性、吸引力和包容的程度。一种文化得以长存的首要条件就是它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能否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而有益于其他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特有的传统、离散时空的特点,为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一种民族文化以封闭求发展,只追求回复自身固有的模式,而无视如何将自身独特的文化开发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有益资源,从而参与未来世界文化的建设,那就难免为世界所遗忘。[5]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中少数民族文化也需要融入现代化,即在保持现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文明成果,是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需要。[6]开放的环境中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离不开对其他民族优秀传统和文明的借鉴。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需要克服封闭的空间和地域的屏障和限制,克服文化的渗透融合遇到的阻力,以开放的姿态、平等的视角对待外来文化,融入文化大环境,借鉴其他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相互融合,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交互辉映,将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加以发扬,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

五、坚持共享理念,传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瑰宝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共享。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强烈,并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时代特征。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不同民族文化共享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少数民族文化最好的保护是把它进步、优秀的东西传播出去发扬光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原封不动地留存。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新时代,共享体现各民族特色优秀文化和发展故事,不仅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效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还可以满足符合各民族实情发展需要。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是少数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在网络化时代,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把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发挥网络传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的重要载体作用,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接触了解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满足我们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也具有众多积极的现代价值。那些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民风、健康有益的风俗礼仪文化活动、不同风格的民族服饰、传统舞蹈、原生态音乐等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盛宴,不仅带给我们愉悦的视听享受,还有许多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教育感化我们的心灵,促进人的发展、积极向上的元素。

体现在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日常礼仪、生产劳作、邻里关系、文化节庆活动中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认知、交往方式、民族精神等,包涵诸如以人为本、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强调和谐的价值观,讲究诚信、提倡尊老爱幼、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等促进邻里和睦的行为规范,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的道德情感。很多内容都体现了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分享弘扬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提供给我们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动力。

少数民族都有不同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其中包含统一的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核。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分享,有助于沟通人心、化解偏见、增进理解,消除分歧和隔阂,增强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于强化共同的民族核心价值认同,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冯骥才.随笔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2]刘阳.传统文化“失语” 我们该做什么[N].人民日报, 2014-03-27.

[3]方光华,曹振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自觉” 思潮论析[J].人文杂志,2011,(1).

[4]邹广文.坚守文化的多样性作[N]. 光明日报, 2014-03-25.

[5]乐黛云.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J].深圳大学学 报,2000,(1).

[6]朱新现.新时期少数民族对党的认同[J].理论探讨, 2016,(2).

[责任编辑:秦 超]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新发展理念
信息技术助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研究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的跨区域法律保护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