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平台上健康类谣言传播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8-08-30郝芳樱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治理对策微信平台

郝芳樱

摘 要 微信作为目前使用最频繁的互联网平台之一,其快速发展为健康类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由于其封闭性、“熟人圈子”的平台属性也使得微信平台成为健康类谣言的重要滋生场所。文章基于微信平台,对健康类谣言的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微信平台中健康类谣言的治理提供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 微信平台;健康类谣言;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2-0022-02

1 微信平台上健康类谣言的特征

所谓“健康类谣言”,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所有涉及健康内容的虚假的健康信息”①。据微信方面称,目前微信官方辟谣账号——“谣言过滤器”每天会接到多达1万至2万单的谣言投诉,其中包含大量的健康类谣言。经过搜索,“谣言过滤器”微信公众号2018年1月1日—2018年5月15日共发布辟谣文章39篇,涉及健康类信息辟谣的为26篇,26篇文章的涉及的健康类辟谣信息为67则(存在一篇文章辟谣多个信息的情况)。本文将以这67则谣言信息为样本,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来归纳出健康类谣言存在的普遍特征。

1)图文并茂,使人轻信。图文并茂的谣言形式会使接受者产生“有图有真相”的错觉。在本文统计的67则样本中,图片+文字形式的有17条,图片+文字+视频形式的有9条。微信发布的《2017年度朋友圈健康类十大谣言》中有7条都含有视频和图片,这种“眼见为实”的感觉会促使受众对谣言信息进行传播。

2)假借权威,虚构专家。由于健康类谣言一般具有专业性,为了使谣言更令人信服,传播者通常会借用专家的名号。在67则样本中,有12则谣言信息中出现了所谓的“专家”。以该公众号5月11日辟谣的一则谣言信息“空腹吃水果能抗癌”为例,信息中提到“北京301医院田院长特稿,空腹吃水果能够有力阻击癌症”,而事实上301医院自打1970年以来就没有姓田的院长。这样打着“专家”幌子的谣言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识别难度较大。

3)用词过激,夸大危害。根据《2017腾讯公司谣言治理报告》显示,健康养生类谣言的两大主题之一就是编造或夸大健康危害,同时有近三分之一的健康养生类谣言都提到了“癌症”,捏造“致癌”事实来吸引流量,或拿“防癌或抗癌”来做营销。“致命”“致死”“恐怖”三个过激性词汇在样本中出现的比率分别为26%、17%、8%。过激性词汇的使用会使受众产生恐惧心理,出于避免其他亲友受其危害的心态驱使下进行转发行为,扩大了谣言的传播。

4)新瓶旧酒,反复出现。新瓶旧酒是指一则谣言在之前甚至很多年前就已经被公众或官方证明是虚假的,被证明了是谣言,甚至官方已经正式澄清过、辟谣过的某些谣言,却起死回生、死灰复燃,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人们广泛传播的对象②。

本文的样本中有4则中出现“旧谣言”,同时以2017年度食品安全类谣言高居榜首的“塑料紫菜”谣言信息为例,此事件在各方联合辟谣逐渐平息之后,随着“肉松面包”“塑料面条”等谣言的出现被再次提起。謠言被提起的次数越多,越有可能使受众认为该信息是真实的,不断地以讹传讹,谣言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2 微信平台上健康类谣言传播的原因

1)传播者角度。(1)专业知识缺乏的盲目从众。健康类谣言大多涉及医学类等专业领域,普通公众对该领域的专业知识通常比较缺乏,在接触到相关健康类谣言的时候无法正确辨别真伪。出于对朋友圈中“意见领袖”的认同以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下,用户通常会对谣言信息产生点赞或转发行为,进而导致谣言信息不断流传开来。(2)涉及身体健康的过度恐慌。健康类谣言往往以食品安全、健康养生以及各种疾病为主题,这些话题往往容易引起恐慌。在恐慌心理的支配下,受众通常会将谣言信息传播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以期获得安慰和帮助。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一行为反而助长了谣言的快速传播。(3)维系人际关系的社交谈资。微信平台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交平台,其用户好友大多自带“强关系”属性,用户对好友分享的健康类信息信任度也较高,出于增加聊天话题的考虑,在健康类谣言自带“谈资”的情况下,可能会将健康类谣言二次传播出去。

2)信息源角度。据微信方面数据统计显示,微信用户平均每天在平台上阅读的阅读量为5.86篇文章,其中健康养生类文章排名第二。如此多的健康信息都从何而来值得我们探究。(1)专业的健康信息缺乏。为了解微信平台中健康类信息的专业性,本文在新媒体评估网站“新榜”中以“健康”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2018年5月15日),共检索到健康类微信公众号1 388 993个,其中仅有14 734个公众号为认证账号,在大量账号主体无法确认的情况下,健康信息的专业性也值得推敲。认证账号的主体是否具有权威性也是影响健康信息是否专业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随机抽选了50个认证账号为样本,认证主体为企业的占38个,政府部门的为4个,媒体及出版社为7个,健康协会1个。企业占比超过70%,其账号传播的健康类信息可能会出现为其公司利益服务的情况,账号主体的非专业性也就势必导致健康类谣言的大量出现。(2)健康类谣言的信源无法追溯。在上文提到的14 737个认证账号中,标明为“原创”的账号仅为6 482个,占比不到50%。以“丁香医生”为例,在其5月1日—5月15日发布的74篇健康信息中,表明为原创的为27篇,占比约1/3。这些数据表明,在微信平台上日常充斥的健康类信息大多无法追溯到源头,受众在不明就里之间就将谣言传播了出去。

3)微信平台角度。(1)“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微信平台中信息量巨大,用户在发布信息的时候并不需要通过任何的审核,技术及隐私问题也使得平台无法对庞大的文字、图片、视频信息进行实时审核,传统媒体中“把关人”角色在微信平台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鱼龙混杂的各类信息当中,健康类谣言不断被滋生、传播。(2)“强关系”属性的信任。微信中的好友大多以关系比较紧密的亲朋好友为主,这种交往自带“强关系”属性。当用户收到一条谣言信息的时候,出于对现实中关系的信任,通常默认该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这无形当中就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为健康类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3 微信平台上健康类谣言的治理对策

健康类谣言的广泛传播一方面加剧了公众的恐慌,对日常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另一方面健康类谣言的传播阻碍了正确有益的健康类信息的传播有效性,在众多健康类谣言的狂轰滥炸下,公众可能会对健康类信息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影响真实健康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具有如此严重危害的前提下,加强对微信平台上健康类谣言的治理就显得愈发

重要。

1)微信用户角度: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提升对谣言的批判能力。据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每100个15至69岁的公民中,仅有不到10人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从整体上看,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仍然较低。健康素养的缺失使得公众在接受到健康类谣言信息的时候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和甄别力。因此用户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在面对健康类谣言的时候多思考,不信谣不传谣,阻止健康类谣言的继续传播。

2)微信平台角度。(1)加强对内容的审核。2014年8月,我国发布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实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管理方式。实名认证之后,谣言的传播源头将有据可循,同时对微信公众号的认证资格进行严格审核,努力发挥好信息“把关人”职能,防止浑水摸鱼。(2)强化处罚力度。微信在为用户提供社交、分享信息平台的同时,也应当承担对信息的审核义务,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若发现虚假的健康类信息的传播,平台可以对公众号以及用户进行封号,禁止其再发布相关信息。传播范围较大引起严重影响的,可以对谣言的源头以及传播者追究连带责任。在严厉的惩罚措施下,势必能够对传播健康类谣言的行为形成一定的震慑力。(3)提高官方健康账号的知名度。在众多的健康类微信公众号中,腾讯也拥有自身健康频道的官方微信号,由“新榜”预估的该公众号的活跃粉丝数为15 797个,而同类型的微信公众号如“丁香妈妈”的预估活跃粉丝数则达到了1 005 207个。平台层面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大用户对官方账号以及辟谣账号的使用度,努力开源,促进正确的健康类信息的传播。

注释

①鲁莎:《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类谣言传播研究》,内蒙古大学,2017。

②徐文锦:《微信谣言的显著特点——基于對2017年10月“十大微信谣言”的分析》,青年记者,2018(8):16-17。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2(6):12-20.

[2]卞修涛.微信谣言的特点解析[J].青年记者,2017(2):42-43.

猜你喜欢

治理对策微信平台
对会计假账问题的初步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强化高校工会“小金库”管理对策
纸媒微信平台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信舆情的监控策略研究
青海省杂多县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析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实施方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