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城歌的音乐形态研究

2018-08-30王雪琴

艺术评鉴 2018年9期
关键词:研究分析

王雪琴

摘要:桐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桐城歌的传承都是从桐城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并且在其传承的过程中,其对应的音乐传承载体也在不断转变,逐渐形成了桐城歌文化传承的艺术形态发展体式。桐城歌的音乐形态变化是地区性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传承体现,只有保障在文化发展中,能够将对应的文化传承发展因素协调好,才能提升桐城歌传承的艺术魅力。鉴于此,本文针对桐城歌音乐形态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希望在本文的研究帮助下,能够为桐城歌音乐形态研究融入到校园教学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桐城歌 音乐形态 艺术体式 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29-02

地方民歌的发展对于地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桐城歌作为一种重要的地方性民歌传承形式,在我国地方文化的发展传承中具有代表性。桐城歌来源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歌谣中蕴含着世代桐城人所经历的故事,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当前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应该将桐城歌作为音乐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以便于在其音乐传承发展研究中,能够结合其音乐形态的变化实施对应的教学工作,对于当前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性研究意义。

一、桐城歌音乐形态简介

作为流传在皖南西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间歌曲,桐城歌在其发展和传承中,以优美的歌词、饱含乡土气息的情怀和对生活的喜爱情趣,使得桐城歌自清朝以来就一直被流传到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中。桐城歌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相结合,蕴含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风土人情,是江淮地域民歌中具有独特韵味的存在。2008年6月经过国务院审批,“桐城歌”音乐传承被列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背景下更是激发了很多地方民歌爱好者对于桐城歌的变化研究,包括其艺术价值、传承现状和音乐形态研究。本文针对桐城歌音乐形态的研究,也是始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收录的桐城歌曲,将其作为现代化音乐教学工作开展中的关键性因素去衡量[1]。

二、桐城歌音乐形态的基本特征分析

从明、清代开始,桐城歌一直在长江流域广为流传,直至今天,其对应的音乐传承载体、形式和特征已越来越通俗化,易于被人民大众接受。按照我国音乐学家沈洽对于桐城歌形态的变化研究分析来看,桐城歌在现代化音乐发展传承中,其对应的音乐发展传承载体也在逐渐转变。从桐城歌音乐特征来分析,其音乐的特色展现的是区域性音乐的发展传承,更为注重的是对音乐生态文化的构建。大部分桐城歌歌词中蕴含了桐城的方言文化,并将对应的民俗文化发展结合在一起,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点。很多桐城歌中对于乡土气息的传承还是源于吴楚文化发展,例如,《十二月花》在歌曲的旋律变化上体现出的曲折的节奏变化,同时在节奏音型的处理上也采用了间断性固定节奏。

在桐城歌的发展和传承中,其音乐形态的转变到现代化音乐传承中,具体的音乐传承形态注重的是对古代祭祀礼仪的传承和描述。例如《八仙过海》,其整个的音乐调式以庄严肃穆为主,并未在音乐元素的展现过程中具有着较为明显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情感传达。这种歌曲传承的形态演变在当前的歌曲发展传承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只有保障在桐城歌的发展传承中,将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保留,将其转变为现代文化发展传承中的重要性因素去构建,借助这种文化传承因素的构建,才能更好地对桐城歌进行传承和发展。

三、桐城歌音乐形态的变化及内在性特征分析

(一)基于元理论应用的内在性特征形态变化

民间歌曲的发展传承中,其对应的文化发展传承因素也应该随之转变,按照这种文化发展传承因素的变化来看,民间音乐的发展传承中,其对应的文化发展传承中对于音乐的内在性理论研究逐渐完善。桐城歌的变化是建立在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之上的,而这种音乐理论传承的因素在桐城歌的演变中,被称之为“乐音带腔”,也就是开展桐城歌音乐形态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衡量因素。按照这种音乐传承理论的发展变化来看,桐城歌是建立在五声音阶传承之上的,对于偏音(4和7)的运用较少,也就是建立在宫商角徵羽之上的[2]。

例如,桐城歌《祠河連锵歌》,就是一首典型的五声调式歌曲,歌词通俗易懂、节奏自由,这首歌曲对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元素应用构建采用相对较多,具体如谱例1所示。

谱例1:《祠河连锵歌》歌曲曲谱

按照该谱例中的歌曲形式分析来看,在整个歌曲的演唱过程中,突出的是以宫调式为主音,其他调式逐渐递减以徵—宫—羽—商—角变化为基准进行对应的歌曲递减变化,中间多次出现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其对应的音阶处理要饱满,对应的音色修饰要合理。

比如桐城歌《唱支山歌暖心间》的艺术处理中,其对应的歌曲处理借助宫调式变化,将整个歌曲变化中的音色控制做出了转变,而其对应的方言变化则是体现出轻盈、明快的强弱变化,是旋律婉转动听。

谱例2:《唱支山歌暖心间》歌曲曲谱

(二)基于系统化处理技术的外在性特征形态变化

随着桐城歌的音乐形态发展转变,其对应的音乐发展传承衡量标准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我国音乐学家李涛在桐城歌研究中,将音频测量作为衡量音乐形态变化的依据进行了分析,按照其分析在桐城歌音乐形态的变化上,其对应的音乐形态变化出现了新的艺术演变形式,桐城歌音乐形态变化研究中的技术处理手段应用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数理逻辑分析来看,桐城歌在现代化音乐发展传承中,其对应的音乐传承具有着独特的逻辑性,虽然桐城歌大部分歌词简短、旋律优美,但是其对应的音乐歌曲结构却是富于变化的。例如,《摇篮曲》整首歌曲的结构以四乐句作为歌曲传承的主要结构形式,但是其歌词、表达的情绪和对应的音乐表现力却有对比和变化。

桐城歌的艺术传承变化虽然在曲式的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整体的歌曲变化因素控制却是相近的。很多歌曲都采用了五句体歌词,比如《十二月花》《送饭歌》以及《放牛歌》和《十二月想郎》等,都属于典型的五句体歌词。部分歌谣在歌词重复的过程中,乐句的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使得整首曲目音乐形态更丰富饱满。以《放牛歌》为例,在其歌曲结构的演绎中,采用的是(1+2+1)或者是(1+1+2),借助这种歌曲结构的应用,提升了整个桐城歌曲节奏变化中的曲式形态转变,对于丰富桐城歌曲音乐形态转变中的歌曲结构类型变化而言,具有重要性变化研究意义。

所以,按照桐城歌音乐形态在当前音乐发展传承中的变化因素转变来看,要想提升整体的音乐传承力度,促进桐城歌的传承与发展,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桐城歌的音乐形态分析,这样才能全面地分析和把握桐城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将对应的音乐形态演变元素落实到现实的音乐教学工作开展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桐城歌的音乐形态变化为研究基准,将其在地方民歌艺术传承中的音乐特征和变化特点作出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桐城歌音乐形态的变化是随着桐城历史文化发展变化一起的,也就是说随着桐城历史的发展,其对应的歌曲音乐形态出现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桐城歌在现代化历史传承中为后人音乐发展遗留下的重要性音乐传承发展方向,能够让我们通过歌谣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只有充分了解了音乐发展传承中的趋势转变,才能够更好地对桐城歌进行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竞.桐城歌艺术特征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9):154-156.

[2]潘竞.安徽农村中小学地方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以桐城歌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04):132-133.

猜你喜欢

研究分析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实践及研究
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