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新探

2018-08-30李楠

世纪桥 2018年5期
关键词:国共合作蒋介石

李楠

【摘 要】1924年,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然而,1927年,在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之时,蒋介石集团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长达三年之久的国共合作分崩离析,最终导致大革命失败。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出发,探析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共产国际三方之间的矛盾,并从中找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破裂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国共合作;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5-0015-02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四分五裂,一战结束,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对中国加紧了掠夺,并在列强的操纵下,军阀割据,纷争不断。人们迫切改变现状的情绪普遍高涨,一场大革命正在酝酿。在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共产党与国民党形成了第一次合作,大革命随之展开。然而这一大好形势在三年后被蒋介石集团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击得粉碎,共产党员被大肆屠杀,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随后大革命宣告失败。

蒋介石集团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而实际上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却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共产国际三方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在探究破裂原因之前,有必要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进行简单梳理。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除了国家动荡,迫切需要一场大革命来改变现状这一社会背景之外,共产党、国民党及共产国际三方都有促进这一合作的利益诉求。

(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陷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是秉持着“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1]的态度,而在中共二大确立了“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的方针,这一改变是基于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提出“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和本国反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这个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形成国共合作关系的思想基础。

由于当时共产党处于幼年阶段,虽然有先进的思想作指导,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强大武装。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强烈意识到需要强有力的同盟者才能实现打倒军阀。而这时在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要实行北伐,这个共同的愿望,使合作成为可能。另外,中共领导人也想要通过国共合作的机会,在国民党内部宣传无产阶级思想,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壮大自己的队伍。

(二)国民党内部腐败问题严重,急需改革

国民党内部党派林立,思想不统一,对于国共合作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在这种情况下,最终依然实现了国共合作,一方面是因为北洋军阀力量强大,国民党需要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援助,而且这时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还没有深入影响到国民党的利益,因此,使这一合作成为可能;而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让孙中山深深感受到国民党人员组成过于混杂,腐败问题严重,派别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国民党内部尔虞我诈、大打出手,再加上高官腐败,严重削弱国民党的战斗力,因此他主张吸收共产党员以新鲜血液输入国民党内部,从而实现改革,也就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三)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

共产国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将领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视为己任,其对外政策秉持着“同先进国家的革命者和被压迫国家的人民结成联盟,反对所有的帝国主义者。”因此在中国动乱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1921—1922年共产国际代表在综合考察之后,认为在中国的政治斗争中,国民党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积极促成国共合作。

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共是共产国际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党,在共产国际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促成国共合作中也有出于对本国国家战略的考虑。在取得无产阶级胜利之后,苏联就陷入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与军事的封锁之中,为了突破这种封锁,苏联将目光锁定在与其相邻的中国。另外苏联想要借助国共合作的力量来牵制宿敌日本,减轻多年来日本对苏联的压制。因此,出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以及本国国家战略的考虑的双重原因,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通过背景的分析,会发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多元利益和综合因素相作用的产物,因此当各自利益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必然会导致这次合作走向破裂和失败。1927年,革命的大好形势被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击得粉碎,共产党员被大肆屠杀,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随后大革命宣告失败。基于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我们将会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共产国际三方之间的矛盾为支撑点进行破裂原因的讨论。

二、导致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一)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

首先,两党在合作问题上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存在偏差。 在国共合作建立的前两年,国民党始终未正式认同“合作”关系,其文件表述中更多的是使用“容共”或“联共”的字眼。而孙中山本人也并不认为国共关系是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他更看重的是共产党员的个人才干。而至于中国共产党,在孙看来不过是一班“自以为是”的“中国少年学生”[2],是“北京一班新青年”[3]的小组织。而中国共产党在三大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称:“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4]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将国共关系定性为“合作”关系。李大钊在国民党一大上也声明“第三国际是一个世界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的团体是第三国际在中国的支部,所以我们只可以一个一个的加入本党,本〔不〕能把一个世界的组织纳入一个国民的组织。”[5]李大钊的意思一方面讲明了合作关系,与国民党平起平坐,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于处在共产党这一国际性组织的骄傲。通过双方的表述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党对于合作问题从一开始是有巨大偏差的。而这一偏差导致后来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影响扩大时,引起了右派的巨大恐慌,为国共合作的破裂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其次,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导致矛盾尖锐。共产党和国民党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之所以能够合作,是因为阶级矛盾还不是很尖锐,还有着共同的利益。而随着大革命的推进,农民运动的发展,开始不断触及资产阶级利益,土地问题变得越来越敏感。国民党在这个问题上主张和平解决土地问题,而共产党主张暴力解决土地问题,这一差别导致阶级利益冲突变得尖锐,合作的纽带变得松弛。

再次,党内合作形式必然导致中共介入到国民党內政治资源的争夺。国民党内部派别林立,党内各派别权力分配将会影响到整个政权的运作。而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一部分党员进入到国民党担任职务,这就意味着国民党内部相应派别的人将会失去这个权力和职务,所以这些人以及其所在的派别都会强烈地反对和排除共产党人。蒋介石集团发动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都是要将共产党人排挤出国民党的重要部门,其目的就是为其所在派别谋取权力,以实现最终夺取大权。

(二)共产国际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

共产国际通过一段时间实地考察,认识到了国民党存在的实力,而且孙中山是彻底的反军阀者,因此决定推动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而那时孙中山准备北伐,也希望能够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因此决定“联俄”。然而国民党决定联合苏俄,却又反对苏化。《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强调:“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 , 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 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6]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的“联俄”,只是表面的,不是从思想上的联合,因此是片面的、脆弱的。

从以上这两对矛盾中,就很轻易地看出,作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所包含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并没有完全贯彻,可以说这个政治基础是非常不牢固,充满局限的。

(三)共产国际与共产党之间的矛盾

共产国际是一个苏俄主导成立的一个国际性组织,秉持着共产主义的理想,将世界被压迫民族为己任,给予中国革命巨大帮助,帮助不成熟的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起来。但由于深受苏俄的影响和控制,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共产国际也是苏俄对外输出,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也尤其体现了这个特点。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分部,与共产国际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意见不统一时,只能听从共产国际,即使决定是错误的,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比如国共合作采取的党内合作的形式,并不是中国共产党自愿的决定,而是共产国际强迫中国共产党接受的。另外在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上,面对国民党右派的多次侵犯,共产国际否定中国共产党人要与右派进行坚决斗争的要求,始终主张妥协退让,最终导致错过有利时机,纵容国民党右派为所欲为,加快了国共合作分列的步伐。

另一方面,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力量薄弱,不足以领导中国革命。所以在大革命期间,苏俄在军事上不断援助国民党,导致后来在国民党失控时,中国共产党完全没有反抗国民党的强大武装力量。另外,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轻视,也直接影响了中共领导人陈独秀,使其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最终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由以上可以看出,共产国际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应该承担重要的责任。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大革命欣欣向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操控的军阀力量,但是由于国共合作的破裂,使得这一成果被葬送,内外战争连绵不断,中国陷入了内战的深渊。在十年之后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成功击败日本帝国主义。由此可以看出以国家大义为重,携手合作,一致对外是实现胜利的保证。但是在合作时,首先要注意掌握领导权问题,其次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切不可照搬照抄成功经验,另外,树立稳固的政治基础也是合作顺利长久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 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1986.

[4]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M].北京:档案出 版社,1990.

[5]李大钊.北京李代表意见书[J].中国国民党周刊, 1924,(10).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蒋介石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呆若木鸡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论国共合作早期中共党内右倾倾向的纠正
从上海三次工人武装暴动看国共合作的矛盾及冲突
对中共三大前后张国焘国共合作观点的再思考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与陈炯明的三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