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淀粉样蛋白1⁃42对滋养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2018-08-30廖丹丹蔡丹纯高云飞盛超
廖丹丹 蔡丹纯 高云飞 盛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广州 510515)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种以高血压和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危害母儿健康的妊娠期特发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为2%~8%,是围生期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主流观点普遍认为子宫螺旋动脉重铸障碍导致胎盘形成缺陷是PE发病的始动因素[2-3],而螺旋动脉血管重铸障碍的实质是滋养细胞侵袭能力下降[4]。最近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 1⁃42)在内的多种错误折叠蛋白异常聚集于PE患者的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及绒毛间质,提示PE可能是一类蛋白质构象疾病[5]。然而,目前国内外未见β淀粉样蛋白1⁃42对滋养细胞迁移和侵袭功能影响的报道。本研究拟利用体外细胞模型,深入探讨Aβ1⁃42对滋养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为β淀粉样蛋白在PE的病理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本研究所用的细胞系为永生化的人早孕滋养细胞系HTR⁃8/SVneo细胞,由加拿大皇后大学Charles H.Graham教授惠赠。主要试剂:Aβ 1⁃42购自Sigma公司;培养基RPMI 1640和胎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CCK⁃8检测试剂盒购自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蛋白提取试剂盒购自普利莱基因技术有限公司;vimentin,N⁃cad⁃herin抗体购自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β⁃actin抗体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辣根过氧化物酶IgG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抗 Aβ1⁃42抗体、MMP⁃2及MMP⁃9 ELISA试剂盒购自Abcam;MMP⁃2/MMP⁃9活性检测试剂盒购自AnaSpec。
1.2 实验方法
1.2.1 Aβ1⁃42的配制将Aβ1⁃42冻干粉溶于DMEM培养基,配制成200μmol/L储备液,置于37℃培养箱孵育7 d,使之老化,过滤分装,-20℃保存。临用时以DMEM培养基稀释到所需浓度。
1.2.2 细胞的培养及分组HTR⁃8/SVneo细胞系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适时换液及传代。细胞处理具体分组为:(1)对照组:在正常条件下培养HTR⁃8/SVneo 细胞;(2)Aβ1⁃42组:加入10 μmol/L Aβ1⁃42处理HTR⁃8/SVneo细胞24 h;(3)Aβ1⁃42+抗Aβ1⁃42抗体组:同时加入10 μmol/L Aβ1⁃42及1:750稀释抗Aβ1⁃42抗体处理HTR⁃8/SVneo细胞24 h。
1.2.3 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取对数生长期的HTR⁃8/SVneo细胞,接种于96孔板,每孔1× 104个细胞,培养过夜,之后给予不同浓度 Aβ1⁃42(0、5、10、15、20 μmol/L),同时设立对照组,每组设置5个复孔,并设立空白组。处理24 h后,每孔加入CCK⁃8试剂10μL,继续培养2 h。酶标仪测定各个孔在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OD)值。细胞增殖活性(%)=(实验组细胞OD值⁃空白组OD值)/(对照组细胞OD值-空白组OD值)×100%。
1.2.4 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选取24孔板的Transwell小室,每组各设3个复孔。上述各组细胞经终止消化后离心弃去培养液,PBS洗涤2遍,用无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重悬细胞,细胞计数并调整细胞密度为5×105/mL,各组分别取200μL加入到上室内,取600μL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加入到下室,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取出24孔板,用干燥起来的棉签擦拭上室底部表面未穿过膜的细胞,PBS洗涤2遍后甲醛固定30 min,结晶紫染色5 min,显微镜下拍照,随机取6个不同的视野(×200)观察并记录穿膜的细胞数,实验重复3次,计算每组小室细胞的平均数。
1.2.5 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4℃融化Matrigel,于冰上将Matrigel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按照1∶8稀释。把Transwell小室放入24孔板中,取50μL稀释好的Matrigel铺在小室内,放入细胞培养箱中2~3 h促胶凝固。Transwell上室中分别加入4个组的细胞悬液(密度为1×105个/mL)200μL,下室中加入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37℃、5%CO2培养箱继续培养24 h,清洗膜,甲醛固定30 min,结晶紫染色5 min,显微镜下拍照,随机取6个不同的视野(×200)观察并记录穿膜的细胞数,实验重复3次,计算每组小室细胞的平均数。
1.2.6 Western blot检测vimentin,N⁃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计数后按1∶3比例接种于60 mm细胞培养皿内,培养箱中预培养24 h后,按上述分组法放置培养箱中孵育24 h。取各组HTR⁃8/SVneo细胞,根据总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胞总蛋白,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测定蛋白质浓度。根据蛋白浓度取适量进行SDS⁃PAGE分离蛋白。将蛋白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后,将膜置于含5%脱脂奶粉的TBST中摇床上封闭2 h,用TBST洗膜10 min,共3次,分别用vimentin、N⁃cadherin和β⁃actin的Ⅰ抗按适当比例4℃孵育过夜,再洗膜3次,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兔IgG孵育2 h,最后洗膜3×10 min,化学发光。实验重复3次。
1.2.7 ELISA法检测MMP⁃2及 MMP⁃9表达水平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对照组、10μmol/L Aβ1⁃42组及10μmol/L Aβ1⁃42+1∶750稀释抗Aβ1⁃42抗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2及MMP⁃9水平。实验重复3次。
1.2.8 MMP⁃2/MMP⁃9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MMP⁃2及MMP⁃9活性水平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对照组、10μmol/L Aβ1⁃42组及10 μmol/L Aβ1⁃42+1∶750稀释抗Aβ 1⁃42抗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2及MMP⁃9活性水平。实验重复3次。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方法检验符合正态性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检验其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β1⁃42体外刺激对滋养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CCK⁃8法进行细胞活力检测,如图1所示,不同浓度Aβ1⁃42处理后对HTR⁃8/SVneo细胞活力产生不同影响。与对照组相比,10μmol/L Aβ1⁃42处理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15μmol/L及20μmol/L处理组细胞活力与10μmol/L Aβ1⁃42处理组无明显差异,5μmol/L Aβ1⁃42处理组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
2.2 Aβ1⁃42体外刺激对滋养细胞迁移的影响Transwell迁移试验结果显示,Aβ1⁃42组HTR⁃8/SVneo细胞迁移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Aβ1⁃42+抗Aβ1⁃42抗体组细胞迁移能力高于Aβ 1⁃42组,与对照组接近(P> 0.05,图2)。
2.3 Aβ1⁃42体外刺激对滋养细胞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的影响N⁃cadherin及vimentin是反映细胞迁移状态的重要指标。Aβ1⁃42处理HTR⁃8/SVneo细胞后,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然而,同时加入抗Aβ1⁃42抗体共同处理细胞后,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图3)。
图1 Aβ1⁃42抑制HTR⁃8/SVneo细胞活力Fig.1 Amyloid β⁃peptide(1⁃42)inhibited HTR⁃8/SVneo cells viability
图2 Aβ1⁃42抑制HTR⁃8/SVneo细胞迁移Fig.2 Amyloid β⁃peptide(1⁃42)inhibited HTR⁃8/SVneo cells migration ability
图3 Aβ1⁃42下调HTR⁃8/SVneo细胞中N⁃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表达Fig.3 Amyloid β⁃peptide(1⁃42)inhibited protein levels of N⁃cadherin and vimentin in HTR⁃8/SVneo cells
2.4 Aβ1⁃42体外刺激对滋养细胞侵袭的影响Transwell侵袭试验结果显示,Aβ1⁃42组HTR⁃8/SV⁃neo细胞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Aβ1⁃42+抗Aβ1⁃42抗体组细胞侵袭能力高于Aβ 1⁃42组,与对照组接近(P> 0.05,图4)。
图4 Aβ1⁃42抑制HTR⁃8/SVneo细胞侵袭Fig.4 Amyloid β⁃peptide(1⁃42)inhibited HTR⁃8/SVneo cells invasion ability
2.5 Aβ1⁃42体外刺激对滋养细胞 MMP⁃2及MMP⁃9表达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2及MMP⁃9表达水平,发现Aβ1⁃42处理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2及MMP⁃9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然而,同时加入抗Aβ1⁃42抗体共同处理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2及MMP⁃9表达水平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接近(P>0.05,图5)。
2.6 Aβ1⁃42体外刺激对滋养细胞 MMP⁃2及MMP⁃9活性的影响MMP⁃2/MMP⁃9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MMP⁃2及MMP⁃9活性水平,发现Aβ1⁃42处理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2及MMP⁃9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然而,同时加入抗Aβ1⁃42抗体共同处理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2及MMP⁃9活性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接近(P> 0.05,图6)。
图5 Aβ1⁃42抑制HTR⁃8/SVneo细胞MMP⁃2及MMP⁃9表达Fig.5 Amyloid β⁃peptide(1⁃42)inhibited MMP⁃2 and MMP⁃9 expression in HTR⁃8/SVneo cells
图6 Aβ1⁃42抑制HTR⁃8/SVneo细胞MMP⁃2及MMP⁃9活性Fig.6 Amyloid β⁃peptide(1⁃42)decreased MMP⁃2 and MMP⁃9 activity in HTR⁃8/SVneo cells
3 讨论
蛋白质的正确折叠是确保其形成特定构象的关键因素,由于蛋白质错误折叠发生构象改变,并在机体内异常蓄积而引发的组织病变称为蛋白质构象病[6]。迄今已发现有20多种蛋白能发生异常聚集,形成淀粉样沉淀,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构象病”的发生[7]。最近研究表明,蛋白错误折叠与PE的关系十分密切。BUHIMSCHI、KALKUNTE等研究人员对PE患者的血清、尿液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PE患者的血清及尿液中均有多种构象错误蛋白的沉积,如:Aβ、SERPINA1、albumin、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 6⁃16 等[8-9]。而且,PE 患者的胎盘中APP及相关分泌酶均过量表达,导致大量寡聚化的Aβ生成并聚集沉淀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及绒毛间质,其中以42个氨基酸Aβ寡聚体(Aβ1⁃42)为主要形式[5]。
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β⁃protein precursor,APP)经β⁃和γ⁃分泌酶的蛋白水解作用而产生的含有39~43个氨基酸的多肽,大多与伴侣蛋白分子结合。Aβ具有寡聚化的特性,容易发生构象错误,在引起氧化应激和神经退行性病变中发挥直接、重要的作用[10],但Aβ在PE发病中的具体作用和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既往研究表明,PE患者子宫螺旋动脉血管内滋养细胞的数量极少,导致滋养细胞对子宫螺旋动脉的重铸极其不足,引起管腔狭窄,胎盘发育不完善[2-3],因此滋养细胞生理迁移、侵袭能力下降可能是PE发病的重要因素[4]。因此本研究利用Aβ1⁃42 体外刺激HTR⁃8/SVneo细胞,深入探讨Aβ1⁃42对滋养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本研究发现,Aβ1⁃42处理HTR⁃8/SVneo细胞后,细胞迁移能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Western blot结果发现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N⁃cadherin是钙黏附素家族的主要成员,参与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动态黏附。有研究证实,N⁃cadherin及其调控转录因子Twist在绒毛膜外细胞滋养细胞(extravillous cytotropho⁃blasts,EVT)中高表达,进而促进EVT迁移。通过利用siRNA靶向沉默Twist基因以降低N⁃cadherin表达时,发现滋养细胞迁移能力明显下降,提示N⁃cadherin的高表达与滋养细胞的生理浸润和迁移关系密切[11-13]。vimentin是维持细胞骨架结构的重要蛋白,有研究证实,上皮来源肿瘤中出现vimentin的高表达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呈正相关[14]。DU等[15]对PE孕妇胎盘组织进行研究发现,PE孕妇胎盘组织中viment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孕妇胎盘下降,提示vimentin可能在滋养细胞的生理性浸润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Aβ1⁃42处理HTR⁃8/SVneo细胞后,细胞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MP⁃2及MMP⁃9表达水平、MMP⁃2/MMP⁃9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MMP⁃2及MMP⁃9活性,发现Aβ1⁃42组MMP⁃2及MMP⁃9表达水平及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MP⁃2、MMP⁃9是MMPs家族中重要的成员,研究表明,MMP⁃2、MMP⁃9与滋养细胞的侵袭力、重铸螺旋动脉及胎盘形成过程密切相关[16-18]。MMP⁃2、MMP⁃9被激活后可以形成Ⅳ型胶原酶降解细胞外基质中Ⅳ型胶原和明胶,为滋养细胞的侵入创造条件[19]。本实验结果提示Aβ1⁃42抑制滋养细胞的侵袭能力,可能导致螺旋动脉血管重铸障碍。
综上所述,Aβ1⁃42抑制滋养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可能导致螺旋动脉血管重铸障碍,为β淀粉样蛋白在PE的病理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然而,Aβ1⁃42对于滋养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影响的确切分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