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介孔载体负载Cu催化合成1,4-丁炔二醇

2018-08-30柳赛锋彭文才

关键词:二醇介孔孔道

柳赛锋,彭文才,代 斌*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绿色工程新疆兵团重点实验室,新疆 石河子 832003)

1,4- 丁炔二醇(1,4-Butynediol,BD)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化学性质极其活泼,可与多种物质反应生成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1]。丁炔二醇可以合成丁烯二醇、丁二醇、正丁醇、四氢呋喃等一系列重要的有机产品,进一步可以制造合成塑料、合成纤维、人造革、医药、农药、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和防腐剂等[2-4]。此外,丁炔二醇本身是良好的溶剂,在电镀工业中作光亮剂。我国1,4-丁炔二醇及其上下游产品供需缺口大,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所以近年来备受关注。目前,工业上合成BD主要采用Reppe法,即以乙炔和甲醛为原料制备BD,选用铜铋作为催化剂[5-6]。

Reppe法采用的催化剂分为负载型催化剂和非负载型催化剂[7-8]。其中,负载型催化剂多以浸渍法制备,而非负载型催化剂主要通过沉淀法制备。研究表明,非负载型催化剂,如人造孔雀石或纳米Cu-Bi粉末催化剂通常具有较高的初始活性但不耐磨损且易于团聚、难以分离,尤其不适合浆态床工艺开发。因此,国内外对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报道较多,也更为关注。负载型催化剂常用载体包括SiO2、Al2O3、尖晶石、活性炭、HZSM-5、ZSM-5 分子筛和高岭土等[9-10]。高强度多孔载体不仅耐磨而且有效分散活性组分,从而抑制其团聚。然而,这些催化剂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反应过程中生成聚炔,聚炔在催化剂表面不断地沉积,会导致催化剂失活[11]。目前,1,4-丁炔二醇合成所使用的绝大多数催化剂均为传统的微孔催化剂,微孔催化剂较小的孔径限制了聚炔大分子排出的路径,从而导致催化剂孔道堵塞,催化剂迅速失活。

介孔载体的引入可能解决上述问题。介孔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均匀可控的孔道尺寸分布、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等特点,使得它迅速成为研究热点,在催化反应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16]。目前介孔催化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费托合成、甲烷化以及甲醇制备烯烃和芳烃等领域[17-18]。然而,对于1,4-丁炔二醇的合成过程而言,介孔催化剂的应用报道很少。本文通过浸渍法[3],以不同介孔材料为载体制备了3种催化剂 Cu/MCM-41、Cu/Al2O3和Cu/CMK-3,考察了这3种催化剂对甲醛和乙炔制备BD反应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研究结果可为制备催化性能优良的催化剂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 实验

1.1 催化剂的制备

利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称取相应化学计量的Cu(NO3)2·3H2O配成溶液,室温下分别加入MCM-41(先锋纳米公司)、介孔Al2O3(aladdion Corp.)和 CMK-3(先锋纳米公司)后充分浸渍10 h,110℃干燥12 h后 500 ℃煅烧 6h得到 Cu/MCM-41、Cu/Al2O3和Cu/CMK-3催化剂。其中,Cu/CMK-3催化剂载体是介孔碳,需要110℃真空干燥12 h后于500℃氮气保护下煅烧6 h得到。从新疆天业集团购买炔醛法商用催化剂作为对比,标记为CC。

1.2 催化剂的表征

样品的结构分析用Micromeritics ASAP 2020型自动物理吸附仪(BET,N2吸附/脱附)进行表征;XRD分析采用Brooke D8 ADVANCE型X射线衍射仪,使用 Cu靶,Kα 辐射,λ=1.54056 ,扫描范围10-90°;样品的形貌特征采用透射电镜(TEM,JEOL,JEM 2010 operating at 200 kV)进行分析。

1.3 催化剂性能评价

甲醛和乙炔催化合成BD的反应在机械搅拌反应釜中进行,实验时将研磨后的催化剂和甲醛溶液置于反应釜中。反应前,先通入N2排尽反应釜中空气,同时检验其气密性以保证实验安全;然后,停止通入N2,开始通入C2H2将N2排空并搅拌升温至75℃,保持3 h以活化催化剂;最后,升温至90℃,待温度稳定后,调至指定压力,开始反应;20 h后停止催化反应,将溶液冷却至室温。

采用气相色谱(日本岛津有限公司GC-2014C)进行BD定量分析,分析方法为内标法,1,4-丁二醇为内标物;未反应的甲醛采用碘量法[9]进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N2吸脱附表征

表1为催化剂的孔道结构参数。由表1可知:

(1)MCM-41在负载Cu组分后,比表面积由1063 m2/g降至605 m2/g,总体孔容也由0.88 cm3/g下降至0.50 cm3/g,孔径变化并不明显。这说明浸渍的金属离子分散到了MCM-41分子筛的孔道或孔道附近,但并未破坏其介孔孔道结构。

(2)介孔Al2O3在浸渍后比表面积和孔容下降,而孔径增加。这是由于浸渍的金属离子堵塞了Al2O3的部分孔径较小的介孔孔道,导致比表面积减小,平均孔径增加。而介孔碳CMK-3在浸渍之后,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都减小,说明浸渍的金属离子堵塞了孔道。

(3)这3种载体都是介孔材料,在浸渍后仍然有介孔结构。表明成功制备了介孔催化剂。

表1 载体和催化剂的孔结构分析Tab.1 Textural property of carrier and catalyst samples

2.2 XRD表征

图1为催化剂的XRD谱图。从图1可以看出:

(1)Cu/MCM-41和Cu/Al2O3催化剂拥有相似的特征峰,在 2θ=35.5°、38.7°、48.7°、53.5°、58.5°、61.5°、66.2°和 68.1°处都能观察到CuO的特征峰[19]。这说明在Cu/MCM-41和Cu/Al2O3催化剂中CuO的晶型完整且晶粒尺寸较大。

(2)在 CuO的特征峰当中,35.5°和 38.7°的峰比其他峰更尖锐,峰强度更大。这说明CuO主要以无定形或微晶的形态存在。

图1 不同催化剂的XRD图谱Fig.1 XRD spectra of different catalyst samples

(3)Cu/CMK-3 催化剂在 43.5°和 50.4°处出现了2个不同的特征峰,经过XRD标准JCPDS卡片对比可知分别为Cu2O和Cu0的特征峰。这是由于CMK-3具有还原性,在煅烧过程中将CuO还原为Cu0和Cu2O[20-22]。此外,通过Scherrer方程可以计算出,Cu/MCM-41、Cu/Al2O3和 Cu/CMK-3的平均晶体尺寸分别为 19、17、46.9 nm。

2.3 TEM表征

不同载体的催化剂的透射电镜(TEM)结果如图2所示。图2显示:

(1)孔道相互平行,结构规则有序,且 CuO在MCM-41上高度分散(图2a)。

(2)孔道并不平行,为三维介孔结构,虽然有小部分团聚堵塞了部分孔道,但总体颗粒分布较好(图2b)。

(3)催化剂具有层状介孔结构,Cu离子团聚为大颗粒,高度分散在CMK-3表面(图2c)。这与BET的结果一致。

反应后催化剂的TEM图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

(1)反应前后Cu/MCM-41催化剂的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图3a);Cu/Al2O3催化剂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疑似沉积碳的物质(图3b)。

(2)对比图3c和图 2c可以明显看到颗粒数目减少,尺寸增大。说明反应后颗粒发生团聚,分散度变差。

图2 催化剂的TEM图谱(a)Cu/MCM-41,(b)Cu/Al2O3和(c)Cu/CMK-3Fig.2 TEM images of the Cu/MCM-41(a),the Cu/Al2O3(b)and the Cu/CMK-3(c)

图3 反应后催化剂的TEM图谱(a)Cu/MCM-41,(b)Cu/Al2O3和(c)Cu/CMK-3Fig.3 TEM images of the catalyst after reaction(a)Cu/MCM-41,(b)Cu/Al2O3和(c)Cu/CMK-3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采用Cu%不同的Cu/MCM-41 催化剂反应8 h进行活性评价,结果(图4)显示,铜含量在23%时BD 收率最高。这是因为铜含量过低,则活性位点不足以充分催化反应;铜含量过高会使铜离子在催化剂表面聚集,形成大颗粒晶体,堵塞了载体的孔道,减小了比表面积,从而影响了催化活性。

图4 铜含量对Cu/MCM-41催化剂活性的影响Fig.4 Effect of Cu%on Cu/MCM-41 catalyst activity

表2为所有催化剂(铜含量为23%)在1,4-丁炔二醇合成反应中的活性评价。从表2可以看出:

(1)通过浸渍法制备的3种介孔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优于商用催化剂的活性要更加优秀。

(2)载体对催化活性影响很大,其中以CMK-3为载体的催化剂的初始活性最佳,BD选择性也最好。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不同载体MCM-41、Al2O3、CMK-3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出的不同载体催体剂在1,4-丁炔二醇合成反应的活性评价结果(表2)。

表2 所有催化剂在反应中的催化活性Tab.2 Activity of all catalysts in ethynylation reaction1

2.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实验

在上述反应条件下考察制备所得的催化剂和商用催化剂的稳定性(每次反应结束后,将滤液过滤,催化剂放回反应釜,加入新鲜的甲醛溶液,进行下一次反应),实验结果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

(1)商用催化剂的BD得率最低,且稳定性较差,在4次反应后,活性开始大幅度下降。制备的3种介孔催化剂中,Cu/CMK-3催化剂的稳定性同样比较差,虽然初始活性最高,但在反应5次后,催化活性就已经低于其它2种催化剂。

(2)Cu/MCM-41催化剂的稳定性最好,经过10次反应后,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Cu组分在MCM-41高度分散,且结构高度有序,这与TEM图是一致的。

Cu/Al2O3催化剂不论是初始活性还是稳定性也都较好,在其10次反应后,经过干燥、二次煅烧后,BD收率由53.1%增加至58.3%,接近了初始转化率60.8%(未在图中显示)。这是因为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碳沉积,焙烧再生后积碳消失,Cu/Al2O3催化剂的活性增加。可见,Cu/Al2O3催化剂在失活后,是可以通过焙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再生的。

(3)介孔Al2O3和MCM-41作为载体增强了催化剂的抗积碳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催化剂的寿命。

图5 催化剂的稳定性Fig.5 The stability of all catalyst samples

3 结论

(1)以浸渍法负载铜组分的最佳负载量为23%。

(2)与Cu/MCM-41和Cu/CMK-3催化剂相比,Cu/Al2O3不仅转化率高达86.2%,稳定性也较好,重复使用10次后活性才略有下降,而且可以通过焙烧手段再生。

(3)介孔Cu/Al2O3催化应用价值高,Al2O3作为载体在1,4-丁炔二醇合成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二醇介孔孔道
正六边形和四边形孔道DPF性能的仿真试验研究
基于ANSYS的液压集成块内部孔道受力分析
锂离子电池有序介孔材料研究进展
人参水解物中人参二醇的工艺优化及其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
新型介孔碳对DMF吸脱附性能的研究
基于FLUENT的预应力孔道压浆机理与缺陷分析
新人参二醇滴丸制备及体外溶出度研究
有序介孔材料HMS的合成改性及应用新发展
DPF孔道内流场及微粒沉积特性的数值模拟
具有大孔-介孔的分级孔结构碳——合成及其吸附脱硫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