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间的乡村景观实验
——“乡村振兴”背景下南京地区乡土营建研究

2018-08-30李莉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9期
关键词:田园秩序乡村振兴

李莉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南京 210023)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八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十九大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十多年来,全国各地的乡村建设在政府的领导下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纵观这段历程,乡村建设已经从开始的“穿衣戴帽”由表及里地深入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等方面。其中,乡村景观的营建是乡村改造中的重要部分,江苏省南京地区的乡村景观改造也历经了几个阶段,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特别是十九大前后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改造案例,从规划秩序、设计语言、文化传承、美好愿景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一、秩序:滋养原生秩序,直至开花结果

曾几何时,我们初到一个未改造的村庄,会被那些印着岁月痕迹的老房子吸引、会因为在弯曲石头小径上漫步雀跃、会为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炊烟欣喜、又会被晨雾中小河边依稀传来捣衣杵的“啪、啪”声感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所感受到的都是生活,都是这里自有的原生秩序。可是,为何人烟稀少,偶尔撞见的也只是老人和儿童,这样的生活和秩序难道不能留住村里的青壮年?再扪心自问一下,如果自己在这里长期生活,是否真的愿意?答案,多半是否定的。是我们不愿意接近“生活”,还是这里的原生秩序出了问题?我想,谁都愿意将自己浸泡在生活中,那么,我们是否要改变原生秩序?且看一个例子来探讨这个问题。

南京市溧水区石山下村,改造前,村庄西侧和南侧为大片麦田,东北处的麦田毗邻村庄入口,北侧和东侧被大面积山林覆盖;村庄内建筑分布较为集中、年代各异,建筑材料和砌筑方式独具特色;道路为树状结构、路径单一,路幅较窄、未做人车分流,道路两侧视觉效果较差;村庄中水塘众多,较为分散,驳岸处于原始状态;建筑的附属院落空间自然、宜人。

综合分析,石山下村处于自发生长的原始状态。道路、水系、建筑等各要素之间尚未建立秩序的联系。本着对原生秩序的尊重,和发展的态度,新的秩序做了如下规划:(1)重新梳理道路、水系、绿化系统设计,体现现代化新农村。(2)整合乡村资源,带动乡村综合发展。(3)功能的补充:策划事件与规划设计并行,完善改造途径。(4)引入新的生活模式,形成与城市差异化的生活体验。

在改造中,利用现有的房子、景观、空间等进行针灸式改造,最大限度保留村落的传统风味,延续村落的历史记忆,以“熟悉的陌生”获得当代性。以“点”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针灸式改造提升,达到最大的成效。规划方案(图1)以古村落为内核,新建建筑群及服务配套设施为果肉,形成由果肉发散生长的格局(图2)。果肉和果核互为支持,充分保护原有村落的历史与自然风貌,并提升新建建筑群的文化特色。

> 图1 石山下村整体规划图

> 图2 整体规划图果核关系

这一规划理念是设计和营造陪伴原生秩序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生秩序不是被彻底否定,而是成为重要的核,同时被注入新鲜的营养,直至开花结果。

一期工程改造完成以来,村庄内可谓一步一景,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了;游客中心、创客部落、宗祠戏台、运动养生、农事体验、文化创意等,这些新融入的功能空间带来了新的乡村事件、新的产业,我们欣喜地看到村里青壮年的回迁,他们回到家乡,开启全新的生活模式。乡村复兴,最终落实到人的思想和理念的复兴上。从这些变化看来,原生秩序正在努力成长,进入渐进式复兴的轨道。

二、语言:大俗至雅

新的秩序一旦确立,接下来就得落实到具体的设计语言上。与乡村设计师而言,它不能是简单粗暴地照搬某种风格。深入到场地本身这个内核中去,充分挖掘其内涵,每个自然村落都有各自的特质——“原生的美”。乡村的设计语言不能只是设计师或是项目委托方说的算,它必须是作为利益主体的村民能够看得懂、认可的语言,尊重村民意愿是设计的前提。因此,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辅助村民提出需求、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新确立的秩序、共同商议设计方案、最终“陪伴式”地与施工方共同推进项目落地。

南京地区乡村改造的设计语言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使用乡土旧物件作为装饰品

人们能接受的设计语言多半是生活中常出现、熟悉的东西。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许多老物件被闲置甚至遗弃,无论是脚踩打谷机、锄头,还是凉床、竹筛子、木盆,都能被设计师挖掘出来,成为绝佳的装饰品,这是乡村特有的语言,也是村民能读得懂的语言。例如,这是位于栖霞区的桦墅村内的一组景观小品,设计师利用废弃的推车和米缸,在村中主要步行道一侧进行布置,乍一看以为是原先就有的——自然、淳朴,再仔细琢磨,便知是经过设计的,不禁暗自叫好。再如,位于溧水石山下村的一处民宿庭院内,蜿蜒小道的尽头,十字镂空的红砖墙里,冷不丁发现被嵌入了农家的竹凉床和旧木桌,有一点应景,也有一点惊喜。

(二)对乡土材料的再演绎

除了直接使用旧物件,设计师还会充分挖掘乡土材料,对其进行再演绎。

如农村建房常用的红砖和青砖,起初的乡村改造往往将大部分露砖墙体刷白出新。现如今,设计师会故意将砖体外露,只是换着形式出现,让人耳目一新。

例如,位于石山下村的一处民宿庭院外墙(图3),设计师故意改变了砖的固有排列形式,设置了一段有规则的凹凸界面,并用一段枯树枝装点,在背后的绿植掩映下,既有乡村风味,也不失现代设计感。材料是属于乡村的,形式被重新演绎。再比如,江宁区相伴苏家村庄一隅——乡食餐厅(图4),我们看到之前被用作墙体内部材料的空心砖,被用作外墙材料,结构完全裸露,被有序列地排列,形成一种乡村从未见过的外墙形式,同时外部空间的装点亦用空心砖,不仅做庭院中的花盆,还是对建筑外墙材料的呼应。这座建筑仿佛在告诉观者,它植根在乡村,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三)构建乡土题材的“场景式”景观

乡村景观的搭建,常常具有叙事性,它不仅能够唤起村民的共鸣,同时能够吸引外来人口或者游客的兴趣。从而让人们更加了解所在的村庄。“场景式”景观,在这方面独具优势。

例如,江宁区朱塘村村口(图5),一改往日美丽乡村改造中,村口独立一座大指示牌的俗套。它演绎了一个生动的农家场景,同时将朱塘村的两大特产——茶叶和米酒,展现得淋漓尽致。村口设计似一户普通农家的老宅,屋内农户正在老灶台前炒茶,石坐凳上仿佛正有乡邻乡亲在喝茶闲聊,烟囱上七个大字“千秋大业一壶茶”让人回味无穷,不远处的茶山显得灵动而悠远;另一面土墙内嵌入七个大小不一的酒坛,刻字“万丈红尘三杯酒”又正好点题,让人印象深刻。

再比如相伴苏家村中一隅(图6),远远看去,现代感十足,仿佛一个大型户外装置。走近仔细打量,才发现别有洞天。材料均为农户家的旧窗框、老木门,还有村里以前的门牌,浓浓的怀旧风,让观者思绪万千。

三、文化:传承与复兴

2015年5月,美丽乡村营建研讨会上,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晓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特征要可辨识人文策略”,这种可辨识性,主要体现在文化层面。

关于乡村文化,主要分为三方面:乡居文化、地缘文化和田园文化。对村庄中原有的建筑聚落形态进行充分调研、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遗产;对自然生态环境、风土人情、特色材料及工艺进行梳理和汲取。设计和建设单位在进行乡村营建时,应该尽量吸取传统空间形态之精华,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合理创新,丰富现有的乡村设计语言。乡村是文化的载体,充满文化内涵的乡建,往往能够更好地引领当地优良民风民俗的发展,从而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如南京溧水白马镇石头寨的李巷村,原先是一个处于偏远地区的小山村。然而从1941年12月到抗战胜利,李巷村是苏南抗战的重要指挥中心,苏南新四军的无数战斗指令是从这里发出去的,被史学界称为苏南“小延安”。李巷村是溧水地区重点红色革命村落,陈毅、江渭清、钟国楚、梅章、李坚真、李孝廉等6位新四军领导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因此,在改造规划之初就将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作为指导思想。

> 图3 石山下村院墙一隅 作者自摄

> 图5 朱塘村入口 作者自摄

> 图6 乡伴苏家一隅 作者自摄

李巷村的打造融合了红色元素,完美呈现了“山水境、花果园、乡愁地、文艺谷”的核心特色。她就像镶嵌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群山中,古朴的房屋、干净的院落、创意的摆设、宜人的景观,整个村庄充满“红色味道”;她是田园乡村的一个缩影,当地丰产黑莓、蓝莓,人们在享受红色之旅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这些特色产品近距离接触现代农业,以此留住青山绿水,让人记住乡情乡愁;她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地,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实践基地、新建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开展红色文化体验式培训,这些都有助于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发扬和传承。

站在红色街区的瞭望台上,可以俯瞰整个村庄,红色遗迹,与古朴的江南村落相融,别有风情。位于村口的李氏祠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当年新四军在李巷的指挥中心,祠堂到游客中心,一条数百米的主干道成为景观主轴线,两旁的革命领导人故居、红色食堂、红色街区、红色书店、红色照相馆等景点和设施,无不透着浓郁的红色文化,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新四军驻扎在李巷时军民鱼水情的画面。红色代表着正义和使命,或眺望远处的青山,令人不禁想起当年烽火连天的日子。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启迪和指导未来。

总的来说,南京地区传统村落较多,在乡村营建过程中,能够充分将自然生态、地形地貌结合到新的秩序中。特别重视对乡村文化的充分挖掘,将文化因素纳入整体策划和规划里,主题明确,以文化的传承带动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这是文化复兴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四、愿景:诗意田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诗意情怀和田园梦想,远离城市喧嚣,沉醉诗意生活,朝视白露、晚沐夕阳,与天地相伴,为自然梳妆。

所谓“诗意田园”,是以乡村田园为基底,尊重乡村原有的场地肌理,延续乡村建筑与田园环境的空间关系,将文化因素、人文因素、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将诗词之中的意境还原于当下的诗意田园中。

过去多年的“新农村建设”,更多的是在进行硬件建设、探讨物质层面的问题;如今,在十九大“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精神层面的建设应被着重强调。乡村文化传承、乡村艺术、人文关怀、绿色乡建、灵魂归属等,这一系列精神层面的建设,将把乡村营建推向诗意田园的高度。

例如,石山下村内的梦想之田。在村中小道漫步至此,大树掩映下,忽遇一处大坡地,一层一层阶梯上去,通向坡顶的小酒吧,定睛一看,每一级大台阶上都种了不同的农作物,形态、颜色搭配得当,这是我们梦想中的山地田园;不远处的万亩田地平坦而安静地生长着,与之形成高低错落的对比,就如杨慎《出郊》中的那句诗“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农村不代表只能搞农业,中国的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世界30%-40%。因此,乡村经济多元化是解决农村经济单一化,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指导思想。经济多元化往往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发展的,而在许多固有文化因素贫乏单一的村庄,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简称“文创”),从而获得更多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输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如,南京江宁区的黄龙岘茶文化村,置身于茶山、碧水、蓝天下,可谓青山绿水间的乡村景观实验。这里的定位是以“茶文化”为主题,以“茶产业”为主导,将传统产业和茶具等衍生品业态、山茶花景观种植和花卉相关业态、油茶种植和健康饮食相关业态等内容纳入区域产业发展范畴,形成“新中式生活方式”独特标签的黄龙岘茶文化特色小镇。这里打造了茶乡休闲区、茶乡体验区、度假休闲区、创意生活区、乡野休闲区等五大功能分区。置身于黄龙岘村,被一种全新的自然田园生活方式拥抱,以茶为源点的相关业态充满内涵,丰盈人之心象,充满诗意。

以“文创”乡建理念带动农村的进步运动,是实现经济多元化的崭新思路。如南京市江宁区“乡伴苏家”村,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等各方努力配合下,将文创理念植入到当地文化及乡村建设中,人们既可以看到昔日农村的生活缩影,同时又能感受到一种新鲜的现代气息。古朴的民宿、时尚的乡村文创街区、丰富的田园活动、有趣的自然科普教育活动,俨然就是一派新乡村生活体验区。且看圃舍·卿水民宿,多以原木、毛石为建筑材料,生于自然融于自然。内部装饰古朴雅致,宅前小院被各色蔬菜苗圃打扮成小花园,伴着鸟鸣哇啼,闻着泥土的气息,住客体验着归田园居般的生活,是为诗意田园。

五、结语

南京地区的乡村建设活动,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一座村庄都具有自身的地缘特点和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一次的乡村景观营建活动就如同在青山绿水间做实验,她不可复制,也不可照搬,所谓“一村一品”。然而,村庄在设计时,整体秩序的规划、设计语言的演变、乡村文化的传承、美好愿景的塑造,在原则和方法上是有共通之处,有经验可借鉴的。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希望乡村营建能够引领乡村的更好发展,真正领会乡村振兴之要义。■

猜你喜欢

田园秩序乡村振兴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秩序与自由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孤独与秩序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