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每晚都在见证,为人父母的酸甜苦辣
2018-08-30向煜
○记者 向煜
讲述者:缪珀身份: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生
20:00输液室,年幼的男孩正在玩弄妈妈的手机,他的头上插着输液的针管,眼睛里还挂着没有滚落的眼泪。也可能因为扎针时候的哭闹,让他有了难得玩手机的机会;
21:30抢救室外,几位家长脸色凝重,正在焦急地等待着;
22:30急诊室, 7个月大的宝宝,高烧到了39度,额头上贴着退烧贴,家长边抱着来回踱步,边在等候叫号;
23:30输液室,输液的宝宝躺在大人的怀里入睡……
夜幕降临,那扇透着光的门也透着希望
入夜时分,城市渐渐安静,但医院里总是如白天般“热闹”,特别是儿童医院。通常情况下,一位孩子生病,起码有两三位家长陪同,这不同的儿科故事每天都会在此上演。
早些年,为了缓解急诊压力,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开设了夜间门诊,缩短了孩子们夜间看病的等待时间,但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工作的时间也就增加了。
每天晚上五点,儿童医院夜间门、急诊开始,夜门诊在午夜12:00结束挂号,而把所有病人看完往往要到凌晨一点,急诊室365天全年无休。从儿童医院停车场到大厅的距离不远,但在家长们看来,这条路却很漫长。“宝宝不着急,我们到医院了,马上医生看了病你就没那么难受了”,月光下的停车场,恰巧听到了一位妈妈温柔地对怀里的孩子念叨着,但似乎这话更像是安慰自己的。
不远处医院那道透着亮光的急诊大门,在爸爸妈妈们眼里,就是减轻怀中生病孩子痛苦的希望所在,而医护人员则是这希望的源头活水。
“这两天气温变化不大,看病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不然根本没空跟你聊天,”缪珀,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儿科医生,也是记者采访当晚的门诊医生,“我们医生实行三班倒,夜间门诊医生有7位,其中2位专家门诊,急诊医生有2位,来门诊就诊的孩子主要以咳嗽、发烧为主,医护人员在导流的时候也会注意,体温达到39度,或者病症比较严重,就会让患儿家长带去急诊室那边。”
夜间门诊和急诊的医生属于轮换制,缪珀之前就在急诊室值班,那里的情况的确要比门诊紧张很多。“作为医生,自然是希望家长和我们可以互相理解。来急诊的孩子一般病情相对严重一些,家长的情绪也会比较激动,作为医生能够理解他们,好在,我们医院也很少碰见情绪特别急躁的家长。”
每一晚的定格都似曾相识
候诊大厅里,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很多宝宝头上贴着退烧贴,窝在妈妈怀里。也有精神不错的孩子,则满场飞奔。
“宝宝哪不舒服?”
“最近一次量体温多少度?”
“吃退烧药了没,什么时候吃的?”
负责分诊的护士,工作娴熟,基本上很快能判断出孩子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进行导流。
事实上,哭闹、高烧、惊厥或者是各色各样的意外情况,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几乎每晚都会上演,同样上演的是医护人员的忙碌。
人们总说看病难,但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看病”也不易——就算不是疾病高发期的现在,一位医生白天的门诊量在90位左右,夜间也要达到60位左右,急诊的情况,通常是两位急诊医生从0点到第二天8点,急诊量在110位左右。而且作为儿科医生,面对的很多都是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病情的孩子,和心情焦虑的家长,生理和心理所承受的压力,并不会比病人少。
朋友圈经常会看到儿童医院人头攒动的照片,配上的文字都是“已经等了3小时”、“怎么还没轮到我们”、“宝宝真可怜”……之类的。事实上,在家长焦虑的同时,医护人员也是紧张地工作着。“最忙的一天看了170多位病人,忙的连水都不敢喝”,缪珀告诉记者,平时白天门诊理论上是17:00结束,但如果是11月、12月、1月这样的病情高发期,他们晚上“帮班”也是很平常的。“从早上7点45分开始坐在诊室,一直加班到晚上10点,也不是没有的事情。但看到医院里等候的病人与家长,就觉得即使很累,也要认真地将工作坚持下去。”
“医者父母心”,这句话没错的。等候在门诊室外面的时候,我们总是想着前面的人能否快一点,而轮到自己的时候,总希望可以跟医生多交流几句。医生了解每一位病人的想法,会负责地对待每一位病人,偶尔也会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优先”给病症严重的患者就诊,这时候,也希望在候诊的病人与家属,多一份理解与忍耐,少一份责怪与埋怨。
走出儿童医院的门,在停车场依然可以看到门诊大厅的灯光,突然想到一句——入院即安心,出院则平安。而我们,正是因为这些医护人员的忙碌,才能更好地行走在平安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