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结构视域下新疆气象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18-08-29李小菊
李小菊
摘 要:人才是增强核心竞争力与推动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目前,新疆气象部门人才总量不足;中级-高级职称之间流通存在梗阻;区-地-县三级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人才流动有壁垒;人才培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等。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橄榄型”人才结构对于人才总量增长,人才层级配置管理,人才激励和促进等方面作用,以对新疆气象人才总体素质提升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才结构 队伍建设 “橄榄型”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7-0-02
一、目的意义
人才是增强核心竞争力与推动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十三五”期间,新疆气象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需要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气象人才队伍。目前,新疆气象部门人才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已由原来以初级气象人才占多数的“三角形”,转为中级人才居多的“橄榄型”结构。人才结构“稳态”被弱化,弹性扩大;人才层级分布趋于“动态”。从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行为方面探讨,研究“橄榄型”人才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总量增长,提升人才整体素质,优化和调整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1.相关概念
人才结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才个体按一定的层次、序列和比例组合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人才群体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职能结构、年龄结构等。在本文中主要考量的是人才规模、专业、职称及文化程度的结构呈现。
“橄榄型”人才结构:来自社会学结构的解析,顾名思义,这种结构如同橄榄——“两头小,中间大”的似球状体,它所表明的是人才构成的高、中、低三级中,中级占有量最大,也被称为“纺锤型”结构,取其形似。
2.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通过搜集、鉴别、整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方法研究方面文献,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形成本文新疆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理论基础。
二是统计分析,以“十二五”前后搜集到的新疆气象部门人力资源材料为基础,通过归类整理后,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充分运用统计成果力图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是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相关文献理论研究,结合新疆气象部门人才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主要研究文献综述及预期目标
1.主要研究文獻
从王通讯[1]阐述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行为”研究来看,结构决定功能。通过对人才结构呈现的“三角形”、“橄榄型”等架构的研究发现,人才结构或层次配比不恰当,将会影响人才功能的发挥。
从宋林飞[2]关于中国新社会结构研究,“橄榄型”社会分层体系,构建并保持一种相对“稳态”,也即动态平衡。人才动态管理更符合科学原理,能够对社会成员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其内在机制是“择优汰劣、互补增强、功能放大”。
邢亚争[3]对全国县级气象机构人才队伍现状以及用人机制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表明:随着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县级气象部门参公管理工作的逐步完成,基层气象机构呈现用人机制的多元化,人员构成复合化。
2.预期目标
通过对全国和新疆气象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及前后8年(2009-2016年)在职人员总量、学历、专业、职称结构方面的对比分析,指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四、新疆气象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1.人才总量情况
新疆气象部门近8年人才总量变化情况(2009-2016)
图一
图一显示,新疆气象部门人才近8年总体呈现降低(减少)趋势。“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人才总量和增量在2013年出现一个小高峰,之后一直呈减少趋势。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达到正常退休年龄人员较多;二是南疆各地州业务和维稳工作重,压力大,造成在职人员流失;三是人员招录存着困难,基层气象台站缺编严重。
2.人员职称结构
图二
图二中,新疆气象部门在“十二五”期间,人员职称基本呈现“橄榄型”结构。中级、初级职称人数居于大多数,高级职称人数占比小。但是,近8年来高级职称人数以平均每年6%的增长率在逐年递增。“十二五”期间,中级和初级这两个层级之间的变化大致同频,保持了适当的配置比,说明这两个层级之间流通渠道畅通。高级增长缓慢,说明中-高级之间流通渠道有阻滞。
3.学历结构
图三
从学历结构分布来看,“十二五”期间,新疆气象部门人才学历完成了从大专及以下学历为主的“三角形”结构,向以本科学历为主的“橄榄型”转变。2014年是拐点。从图中可以看出,近8年以来,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呈逐年递减态势;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分别呈逐年递增态势。结构转变的原因是大量低学历人员进入退休阶段;新招录人员学历要求在本科及以上;持续不断开展在职培训教育,提高了在职人员学历水平。
4.专业结构
图4
从图4看出:“十二五”之前,新疆气象部门“其它”类人员比大气科学和气象相关专业人员总和还要多。但从2011年开始,专业构成从“三角形”转变为“橄榄型”,大气科学类人员占据多数。此后,气象相关专业人才一直维持在800人左右。其他类人员经由“十二五”期间的改革调整,持续递减。大气科学专业人员在“十二五”前后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1000人以上。
人才专业结构能得到顺利调整,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十二五”期间,新疆气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比如“人才强基工程”、“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等举措,优化了专业人才与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
五、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1.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出现很多空编。尤其南疆四地州,人员递补失衡,近两年来,人员急剧减少,空编严重。南疆四地州气象职工面对业务和维稳双重压力,每年正常退休人员减额,人才引进困难、在职人员流失严重,这些因素都造成严重空编、缺人现状。
2.高级职称人才增长率较低,使中级→高级职称层级流通存在阻滞,造成二者总量差距较大,领军人才、高层次骨干人才匮乏,不利于整体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
3.直到2014年,新疆气象部门学历结构才完成橄榄型转变。虽然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人员整体呈增长态势,但初、中、高级三者配比差距较大,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偏少,大专及以下人员又持续减少,影响人才总量持续不足。
4.随着现代化水平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新疆气象部门需要“术业有专攻”者,同时也需要一定比例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保证气象专业人员需求情况下,也应兼顾非气象类专业人才的吸纳,比如财务、文秘、外事翻译等。
六、人才发展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新疆气象部门在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完成了人才专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高级职称人数增加。但也应看到,新疆气象部门人才总量不足;中级→高级职称之间流通存在梗阻,区地县三级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人才流动有壁垒,培訓教育需要进一步细化等。
目前,新疆气象部门“橄榄型”人才结构符合人力资源的动态管理,其内在机制是运用“择优汰劣、互补增强、功能放大”功效,对人才进行管理。从新疆气象部门人才现状出发,运用人才结构科学方法,试图解决存在问题。
1.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要根据人员队伍情况实际,科学统筹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中国气象局《人才发展规划(2013-2020)》,创新和完善气象高层次人才引进、柔性流动和优秀毕业生引进机制。继续实施西部人才支持工程。
2.优化招录模式,改变选人观念,拓展人才来源渠道
继续施行艰苦气象台站招录全日制高校大气科学类大专毕业生,作为编外人员在业务技术岗位工作,满一定工作年限后可择优转为编制内人员。对于基层气象人才紧缺的现状,可以采取以考核代替考试等方式,降低紧缺人才进入县级气象部门的门槛。比如,自2014年以来,新疆气象局利用中国气象局对西部的倾斜性政策,为南疆三地州及一二类艰苦台站招聘大气科学类大专生40人,缓解了基层艰苦台站人力资源紧缺的矛盾。
3.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新疆气象部门人才专业结构总体趋于合理,但是随着气象部门的发展,非气象类专业人才引进,也应当引起重视。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对于外事人才、宣传人才等非气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大。然而新疆气象部门的现状是大气科学类或气象相关专业人才兼职,或转行从事。
4.完善人才流通机制
一是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使用以及激励成长机制,实现人才纵向提升。新疆气象局在“十二五”期间,出台了系列业务科研骨干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如《新疆气象部门业务科研骨干人才培养管理办法(试行)》、《新疆气象局首席预报员管理办法(试行)》、《新疆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首席岗位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新疆气象局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培养办法(试行)》,这些办法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员在学历和职称等方面的激励成长。
二是加强岗位交流和层级交流,实现人才横向流通。新疆气象局施行处级干部轮岗交流,公开选拔基层单位人员到区局机关职能处室挂职,实施“百名优秀年轻干部下基层”任职锻炼,参加“第八批东西部对口交流”,实施人才援疆工作等。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才的动态配置。
5.优化教育培训机制
大力开展局校合作,把各类培训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气象干部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参加教育培训。建立和完善气象干部职工脱产培训、任职培训、岗位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制度。
根据中国气象局《人才发展规划(2013-2020年)》,新疆气象局致力于建立新疆气象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使气象人才队伍总体状况与气象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基本相适应。根据现有人才结构布局,实施人才改革,增强新疆气象人才科技创新活力,在“十三五”期间,努力构建一支能力和学历匹配,水平和文凭协调,职称和称职一致的人才队伍,使新疆气象部门人才结构更趋合理。
参考文献
[1]王通讯.人才资源开发的组织行为科学方法[J].人才管理,1994(04):17-20.
[2]宋林飞.如何认识中国新社会结构[J].江海学刊,2005(01):55-60+238.
[3]邢亚争. 县级气象机构人才管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