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配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8-08-29邵璐曹峰刘杨侯曦
邵璐 曹峰 刘杨 侯曦
摘 要: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 是中国传统药材,中药茯苓不仅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养心安神的功效,同时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中,茯苓配方如茯苓甘草汤、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厚朴温中汤等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通过对国内往外相关文献的查询,对茯苓配方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汇总介绍。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 茯苓配伍
中图分类号:R8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7-0-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生活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症状包括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不适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不适等或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消化功能异常(经胃镜检查)。而上述症状已经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切合诊断标准才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最新罗马Ⅳ标准,FD包含两个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部综合征[1]。目前的研究表明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在于胃肠动力障碍、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轴功能障碍与胃肠激素的改变、感染与炎症相关因素、内脏高敏感性、特定基因型改变与遗传易感因素、生活应激[2]。现有较多文献资料表明,茯苓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更好的了解茯苓的功效,本文通过对近些年茯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文献研究并分类总结,为茯苓在临床的深入应用做可行性参考。
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 是多孔菌科卧菌属真菌的干燥菌核,又被称为茯菟、云苓、松苓等。它的成长多寄生于赤松或马尾松的根茎部,在泥土下20~30cm生长而成,产地多在云南、安徽、湖南等地。茯苓首次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它是传统的药食同源材料,也是一种重要的药材,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养心安神的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脾胃虚弱,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状[3]。茯苓现有临床用药常分为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和茯神四个类型。白茯苓是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有补脾利窍的功效,而且擅长祛除水湿,为利水消肿的要药;而赤茯苓是干燥菌核上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有清利湿热的功效,具有行水,利湿热,破结血的作用,湿热病症会常用到;茯苓皮是茯苓菌核的外皮,利水消肿的功效比较明显;有些茯苓的中间会抱有松根,被称为茯神,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4]。
一、茯苓配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
1.茯苓甘草汤
将茯苓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也能起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有实验研究[5]证明茯苓甘草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底的NO、AChE有明显的影响,NO作为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性递质,作用在于对消化道运动功能起抑制作用。AChg是胃肠运动的兴奋性递质,能够促进胃和十二指肠的运动,加快胃排空的速度。茯苓甘草汤可明显降低大鼠胃底NO的含量,同时也能够明显增加胃底AChE的含量,可改善胃底涨满的症状,以使FD大鼠的胃液体排空延迟。
2.参苓白术散
黄旭东[6]通过临床上对104例FD患者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以患者多潘立酮与硫糖铝,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张善举[7]教授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上积累了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健脾化湿、和胃降浊的方法,在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进行辩证论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陶巍[8]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参苓白术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十二指肠溃疡均效果显著。郭小红[9]等人运用参苓白术颗粒结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莫沙必利是促进胃动力的新型药物,能够兴奋胃肠道神经元和肌间神经丛的5-羟色胺受体释放乙酰胆碱,加快胃肠道的运动,进而治疗FD。我们将参苓白术颗粒中医的健脾益气功效与莫沙必利结合,更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罗小娟[10]通过让对照组口服西药吗丁啉联合多酶生,实验组服用参苓白术散进行治疗,来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FD脾虚气滞证的疗效。吗丁啉片剂能够促进胃动力恢复,又能够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这类药物半衰期较短,停药后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问题。而参苓白术散源自于四君子汤,具有补脾益气祛湿除痹的功效,能够更好的从根源处使脾虚气滞的症状得到缓解,所以对FD的治疗能起到长期显著的效果。王敏哲用[11]参苓白术散联合香砂养胃丸治疗儿童脾虚气滞性FD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骆俊[12]等人研究参苓白术散对FD患儿血清胃肠激素和胃电图的影响,为发现参苓白术散的作用机制。实验中对照组给以莫沙必利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后发现,两组神经肽(NPY)、胃动素(MTL)的数量均比治疗前有明显的上升,而5-羟色胺(5-HT)的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且观察组的变化比对照组更明显。胃电图是评估胃动力的主要手段,FD患儿的情况多是胃电图主频、正常慢波比率下降,以胃节律改变、胃电动过缓为主要特征。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胃电图发现,胃底部位FP、正常慢波比率和胃窦部位AP、FP均比治疗前有了明显的上升,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所以参苓白术散对FD的作用与改善NPY、MTL、5-HT以及胃肌电有密切关系。
3.四君子汤
吕林[13]等人研究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大鼠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及胃窦肥大细胞的影响,实验表明,中药组西药组大鼠血清Ghrelin均有不同水平的升高,同时胃窦肥大细胞(MC)的数量减少。Ghrelin能都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胃酸分泌以及保护胃粘膜,FD患者的胃窦细胞(MC)数量会显著升高,说明肥大细胞可能是独立与炎症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增加的。所以四君子汤是通过增加大鼠血清中Ghrelin的含量来改善脾虚的症状,同时通过降低MC以及MC细胞脱颗粒的数量来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的状态,促进胃的排空。另有研究[14]表明四君子汤可以通过调液体节食物在近胃端和远胃端的分散情况促进脾胃的动力,从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患者起到治疗作用。钟子劭[15]等人用检测胃的排空率,实验结果表明脾虚证FD的大鼠存在CNP-NPR-B-cGMP信号通路的改变,而经过四君子汤干预后,大鼠的胃排空能力增强,血清中CNP含量降低,同时NPR-B的表达量还有cGMP生成量均较模型组有所降低,机体基本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与莫沙必利组的效果相当。孙占杰[16]将FD患者中对照组单用吗丁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味四君子汤的方式来观察治疗效果,发现治疗组能够更快的缓解症状,疗效更显著。郑春燕[17]用对照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组在观察组的治疗上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来观察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柴胡疏肝散与四君子汤合用更能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功效,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4.香砂六君子
有研究表明香砂六君子加减治疗FD患者的效果显著。张娇[18]等通过单独采用香砂六君子组以及在此基础上给予健胃消食口服液,结果发现健胃消食口服液作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症状效果良好,联合香砂六君子治疗脾胃气虚型消化不良疗效甚佳,应被广泛推广。杨强强[19]等人通过临床观察,将FD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香砂六君子汤,对照组服用枸橼酸莫沙比利片,经过两周的治疗发现治疗组胃镜观察结果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以此证明香砂六君子汤在治疗FD上有很好的疗效。蔡利军[20]等人在对FD患者的治疗上,对照组上腹部痛、上腹不适者口服埃索美拉唑,餐后饱胀,早饱者口服多潘立酮;而治疗组用香砂六君子加减的处方。而后对两组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李志[21]等人运用香砂六君颗粒以及香砂六君丸,通过症状积分,血MOT、GAS、SS的测定,以及胃半排空时间的测定,发现FD患者经过香砂六君颗粒及丸剂的治疗脾虚型患者的胃肠运动和胃肠激素的分泌都能够恢复,且颗粒组比丸剂组的作用更快更明显。王学武,杨爱萍[22]通过设定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如果上腹疼痛严重者加入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组给予香砂六君汤的治疗。并且测量血清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激素(somatostatin,SS)、血浆P物质、胃排空率,记录尼平消化不良指数以及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MTL、P物质、胃排空率均升高,生长激素含量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析香砂六君子汤治疗FD的作用机制与减弱内脏高敏感、提高胃肠道动力有关。
5.厚朴温中汤
唐荣伟[23]等人用厚朴温中汤加味配伍吗丁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来测量血浆中胃肠激素的变化。对照组服用吗丁啉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方法上给予厚朴温中汤加味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观察组(94.83%)>对照组(80.70%)。同时发现治疗后血浆胃动素的水平有明顯上升,而血浆生长抑制素的水平有明显的下降,而且观察组上升或下降的幅度优于对照组,所以厚朴温中汤与吗丁啉配伍使用能够改善血浆中胃动素水平,缓解FD的症状,提高临床治疗FD的有效率。周起娇[24]运用对照组服用多潘立酮,观察组服用厚朴温中汤治疗后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与观察组相比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明显提高。所以厚朴温中汤对FD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上可以被广泛推广使用。刘汪平[25]对临床上8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运用厚朴温中汤进行治疗,有效率高达97.7%。他分析认为任何影响消化道运动功能的原因都会产生FD相应的临床表现,中医的观念认为FD的病因多在于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常;治疗上会以温中行气、燥湿除满为治则。
二、结语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对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也是必然趋势。茯苓在我国的种植时间悠久,推出创新高产的种植技术能够提高茯苓的产量。同时为保证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性质,在提取的过程中理当尽量提高提取有效率。而在提高主要成分活性上,目前的研究还较少,我们还应当对茯苓中的不同成分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有进一步发掘,这样更有利于对茯苓中的有效化学成分进行针对性得改造。
茯苓作为传统的天然药用植物,药物本身及配方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有明显的功效,大量的实验研究已经得到证实。同时我们了解到茯苓对FD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对症状的缓解及预后都产生良好的影响。近年来传统中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茯苓与其他中药的配伍应用,能够产生更多的药物价值。同时茯苓在药品和保健品上面也有很广阔的空间,大家应当对它的特异性或更显著的功效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挖掘茯苓更多的药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Douglas A.Drossman, MD.罗马Ⅳ: 功能性胃肠病 肠-脑互动异常[S] .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汪龙德, 毛兰芳, 杜晓娟,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1):84-90.
[3]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J]. 2011.
[4]许甜甜, 金传山, 吴德玲,等. 茯苓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分析[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2(1):77-79.
[5]曹峰, 傅延龄. 茯苓甘草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底NO、ACHE影响的实验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3(4):43-46.
[6]黄旭东. 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20):82-83.
[7]曹扬, 梁志涛, 张善举. 张善举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证经验[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2):82-82.
[8]陶巍. 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胃肠道疾病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5(20):160-161.
[9]郭小红, 惠朝晖, 刘子胥,等.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J]. 河南中医, 2014, 34(8):1617-1618.
[10]罗小娟.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疗效评价[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21):121-122.
[11]王敏哲.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香砂养胃丸治疗儿童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 新中医, 2014(9):119-121.
[12]骆俊, 徐春燕, 赵凯. 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血清胃肠激素和胃电图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10):50-52.
[13]吕林, 黄穗平, 唐旭东,等. 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大鼠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及胃窦肥大细胞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2):390-394.
[14]吕林, 唐旭东, 王静,等. 四君子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胃中液体食物分布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12):4318-4323.
[15]钟子劭, 黄穗平, 张望,等. 脾虚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窦平滑肌CNP-NPRB-cGMP通路改变及四君子汤的干预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13):133-137.
[16]孙占杰. 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J]. 山西中医, 2009, 25(1):16-16.
[17]郑春燕. 柴胡舒肝散和四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 2012(s1):77-78.
[18]張娇, 李保双. 健胃消食口服液联合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5, 23(4):266-269.
[19]杨强强, 陈文举.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11):2140-2140.
[20]蔡利军, 范一宏, 吕宾,等.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8):1974-1976.
[21]李志, 徐州, 段国勋,等. 香砂六君颗粒与丸剂对脾虚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影响的对比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9, 17(2):118-119.
[22]王学武, 杨爱萍.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J]. 河北中医, 2016, 38(6):830-833.
[23]唐荣伟, 李德科, 唐玲,等. 厚朴温中汤加味配伍吗丁啉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13):174-177.
[24]周起蛟. 厚朴温中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22):59-60.
[25]刘汪平. 厚朴温中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8例[J]. 光明中医, 2012, 27(4):7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