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挖掘高中历史课的潜力

2018-08-29杨培智

中文信息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效率效果

杨培智

摘 要:新课改十年来,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和历史教师的观念都发生了极大改变。如今,教育现代化,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手段現代化的提法风靡一时。对于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大力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向“自主、合作、探究”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归根到底,我们历史教师必须追求课堂的实效性和高效率。在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努力挖掘高中历史课的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效率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7-0-01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哪一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充分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而言,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营造诙谐幽默、有趣生动的历史课堂氛围,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历史课堂环节,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高中历史课堂一直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但毋庸讳言,还有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任务,如何把两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那全面挖掘历史课的潜力就是出路之一。

一、教师备课做到“两个吃透”

作为“吃透教材”,就是要吃透课本、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历史老师依据教材规划教学目标;将教材的知识点理出体系,把重点、难点区分出来,设计好凸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案,最后撰写出教案,这是基本工作。接下来,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的隐形部分,如必修一中,教材并没有古代监察制度的专题,教师要把“秦朝的御使大夫、汉朝的刺史制度、宋朝的通判制度、明朝的都察院制度”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接,同时把“汉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这些监察区与行政区区分开,最后还要把握住这些监察区一度还演化为行政区,元朝演变为“行省制度”。这中间的历史背景相当复杂,教师要有足够的储备,还应考虑到课堂的生成和应对举措。

作为“吃透学生”,将学生所处的年级、班级的情况分析清楚也是基本工作。接下来要分析时代特征、学生分层教学后的班级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做到“对症下药”,方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必修三中国古代科技史,让学生去简单掌握一些天文、历法、数学、医学、文学、艺术知识和意义,课堂就会回归“死记硬背”的老路。我在教学中尝试设计了“阴历、阳历如何计算;为何要闰月;阴历为何要十九闰七;古人是如何观测天象的;圆周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针灸、中医真的能治病吗”等等问题,结果同学们特别感兴趣,各个精力集中,在教师引导下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后,学生无不惊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接下来提问:“这些文化有何现实意义?”,学生纷纷发言,最后归结到:“这些文化对于古代农业社会极具实用性”,从而上升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决定的”这一结论,这样提高课堂效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学习做到“三个不低”

在新课改的基础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在逐渐发生改变,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爱上学习,还能够让他们享受学习,寓学于乐,寓乐于学。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教师把学生课前预习和检查预习结合起来;把课内自学和课外自学结合起来;把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把学生联系和教师概括总结结合起来。如开辟新航路这一课的学习,先组织学生先探索原因,教师引导:“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出发,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需六大因素即资本、原料、市场、劳动力、技术、环境,其中资本是先决条件,资本表现为货币金银,金银从哪里来”。接下来学生一路探索:“到东方去寻找——向东方的商路不畅——地圆学说出现——向西也可以到东方——开辟了新航路”。同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索开辟新航路的条件,如“物质供应,西班牙葡萄牙国家王室的支持、造船航海技术、指南针、传播天主教、人文主义冒险精神等等”自然就想到了。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一些开辟新航路的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加深印象。至于开辟新航路的后果,通过材料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解决,重点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最后教师归结出“新航路的开辟促使欧洲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的结论。这样的模式,能够使这些高中的孩子们对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开始期待历史课,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挖掘潜力做到“四个兼顾”

历史教师要学会整合教材,尝试做到“四个兼顾”:一是兼顾国家教材和校本教材,把国家教材的内容和本地本校开发的校本教材的素材串并起来。如我们河西走廊的历史,新石器遗址、大月氏、匈奴的历史、莫高窟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五凉时代的经略、明清的发展、西路军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史实适当插入教材,让学深切感悟历史。二是兼顾课堂学习和学生研究性学习。如学生探索教材“人民公社化的原因”和课后研究性学习探讨“1958年当地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渠水库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更理解那个看似“疯狂”的时代。三是兼顾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和意识”等内容要和政治学科结合起来;文学艺术和语文等学科结合起来等。四是兼顾提高学生素养和高考。把提高学生素养的育人目标放在第一位,历史课是主阵地,毋庸置疑。同时,通过教育教学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应试能力,力争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教学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只有挖掘历史课的潜力,充分备课,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挖掘教学资源,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能力。唯有这样做,才是尽到了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一份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建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7(85)—134。

[2]孙洁、魏晓艳,《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2016(33)—25。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效率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