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短道速滑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2018-08-29周鹏
周鹏
中图分类号:G8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7-0-01
中国的短道速滑有很多问题,如参与人数少,缺乏自信和落后的教学方法。它影响我国短道速滑的竞技水平,阻碍短道速滑的发展。教练需要找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短道速滑的良性发展。
一、我国青少年短道速有运动发展现状
1.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的科学化训练
短道速滑的科学训练,是短道速滑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短道速滑队,就必须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循环发展的链条,展示高水平运动员。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的科学训练,要结合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行训练。青少年处于成长期,其特点是:生长快、代谢高、耗能多。就训练强度而言,中强度训练比较容易接受,但不适合高强度运动,甚至造成损伤。在技术培训中,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快速接受能力。所以青少年是技术形成最敏感和最好的时机。如果此时,基本技术训练学习错误,习惯性动作将难以纠正,也将给未来的技术进步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2.短道速滑教练员执教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短道速滑教练员在中国90%是退役运动员。这些教练有多年的运动经验,但有一件事我们不能忽视。许多教练员会把训练方法带给年轻运动员。这就存在训练负荷对青少年的年龄不适宜、技术过时等问题。因此,教练员应不断总结自己的训练经验、经验教训,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紧跟新步伐,定期更新观念和技术。最后,要对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教练员应树立长远目标,避免短期效益的思考。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基础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将实事求是。提高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冰刀上的使用和控制能力,培养运动员的兴趣和意识,为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进行更高水平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竞技短道速滑运动的发展对策
1.提高我国短道速滑的经济支持
加强政府财政补贴,可以为速滑运动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地改善运动员的基本条件,争取公司的赞助,为短道速滑训练提供资金支持。这不仅提高了速滑项目的硬件水平,而且提高了运动员的成绩,特别是冬季项目的发展。因此,加强政府和公司的经济支持,对提高速滑运动员的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2.加强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培养
加强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项目训练水平,加大对短道速滑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的投入。根据我国短道速滑的现状,制定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扩大后备人才培养范围,扩大队伍建设。
3.运动员文化学习
结果表明: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一少部分教练员认为其团队成员的文化学习成绩一般;大部分教练员认为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差”或“非常差”,说明后备人才文化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影响运动员在训练中,文化成绩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学习与训练的矛盾,学习时间的缺乏;二是重视体育,轻文化现象;第三,学习氛围不好。
4.运动员出路
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成功率很小,能达到最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只有少数几个,如何解决青少年运动员,参加短道速滑训练问题出路,对于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退役后转入高等学校学习、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比例分别为24%和20%。通过对各学校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缺乏正规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使短道速滑运动员在文化学习过程中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青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出路。
三、建议
1.加人视省调监管理体制改革
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发达国家短道速滑队伍的先进管理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制度改革,从高度集中的体制转变成俱乐部相结合,由政府和社会共同管理。主要包括职业俱乐部和青少年运动员短道速滑俱乐部,后者的模式是结合中小学生和企业联合,成立短道速滑俱乐部委员会,由体育管理人才主持日常工作,严格按照青少年动员科学的标准进行选材。
2.加强教练员素质培养
为改进教练员的学习培训的体制,各级体育局要重视短道速滑教练员的训练和知识更新。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和科学管理的水平。继续在高文化水平的短道速滑运動员中选拔和培养高水平的教练员,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3.建立、健全运动员退役保障体系
退役运动员就业应结合政府救助、就业推荐和自主就业相结合。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进入高校就业。
4.加大资金投入,修建短道速滑专业场馆
体育场馆是运动员训练必不可缺少的硬件设施,是保证训练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加大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专项投资,建设短道速滑专项场地,是培养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孟丽梅.牡丹江市中小学开展速滑运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冰雪运动,2014.(4).
[2]产力,刘贵宝,陈小平,王子曦.认识速度滑冰项目规律的科研进程一一规道速滑,速滑训练探索之七[J].冰雪运动,2013.(3).
[3]曹灵,李明.我国大中小学优秀体育后条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8期
[4]江俊世,刘霞试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山东体育科技,2003 年,第3期
[5]左琳,周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运动员现状分析([].中国学校体育,1999年,第4期
[6]韩春利.我国奥运争光计激励机制研究[J].天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7]沈艳.吉林省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哈尔滨:冰雪运动.2008(01)
[8]刘巍.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冰雪运动.2008(02)
[9]王诚民,杜雷.从全国短道速滑联赛看我国短道速滑的发展[J].冰雪运动,2001(04)